常德人文地理丨水城常德(四):商周秦汉时,古城常德一面枕江,三面临湖,水波连天,浩浩淼淼……
原标题:常德人文地理丨水城常德(四):商周秦汉时,古城常德一面枕江,三面临湖,水波连天,浩浩淼淼……
作者:彭培南 常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市城管局原局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洞庭五渚”即成熟于这一历史时期。湘水、资水、沅水、澧水四大江河汇聚入湖,尔后注入长江的宏大格局,这时已经奠定。据《水经注·湘水》记载:“凡此(湘资沅澧)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者也。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但常德水系此时还没有受到洞庭湖水面扩展的直接影响。因为,“南朝时期洞庭湖的范围只是东洞庭湖地区,尚未扩及到西、南洞庭湖地区。”(《湖南省志·地理志》)
隋唐宋元时期,常德城北面的著名湖泊有白马湖、南湖、东湖。
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朗州》记载:“纯纯陂,隋开皇(581—600)中,刺史乔难陁修,其利不减郑、白二渠。今名白马陂,陂中有千叶莲花”。纯纯陂、白马陂,即白马湖。
《永乐大典》残卷之《武陵图经志》 。
《古今图书集成•常德府部》记载:“白马湖,在府治西七里,一名白蟒湖,谓昔有巨蟒出此。昔宋柳拱辰滨此以隐,归老桥即其津也。”在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嘉靖常德府志》、乾隆《湖南通志》、道光《湖南方物志》《嘉庆常德府志》《同治武陵县志》多部史乘中均有关于古常德白马湖的记载。
上述《太平寰宇记》《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的几段文字,析出几大信息:
一是白马湖名称及其来历。白马湖原名纯纯陂,又称纯纪陂或纯陂,后来称白马陂,一名白蟒湖。最终定名白马湖,则有三种说法:一是湖面形状像马且水色泛白,故名白马湖;二是神兽居住于此而这些神兽形态类如白马,因称之白马湖;三是本名白蟒湖,蟒和马谐音,因此俗称白马湖。此外,湖南文理学院教授韩隆福还持源于“古层冢”①一说:蚩尤战败后遭黄帝肢解,其族裔三苗部族首领得到并携其头颅南逃至古常德,于城北十五里处筑其颅墓,在大湖旁杀白马祭祀,湖遂得名白马。
二是白马湖为一方胜景。晋安帝(397―419)时,湖中曾生长千叶芙蓉即千叶莲花。唐宋时,凡遇社会安定承平,“郡人春必游之,秋为采菱之嬉”。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宋代著名史学家李埴(号悦斋)都在白马湖畔留下著名诗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乡贤柳拱辰构建在采菱涧之上的归老桥,写下名篇《归老桥记》。
三是白马湖乃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史有盛名的开皇之治时,隋文帝杨坚于公元584年开始修建大运河沟通南北漕运。同一时期,朗州刺史乔难陁在武陵县北面成功开凿了纯纯陂即白马陂,用于蓄水灌溉,兼利船运。《太平寰宇记》评价,乔难陁凿修(一说增筑)纯纯陂即白马湖,“其利不减郑、白二渠”;《武陵图经志》也评价,“利与郑、白”。
这是一份极致颂扬的评价。郑、白二渠是秦始皇、汉武帝分别修筑的名垂千古的伟大水利工程。古民谣“田于何所? 池阳谷口。郑渠在前,白渠起后。举锸②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 亿万之口。”《汉书.沟洫志》。
郑渠于秦始皇元年(前246)由秦始皇颁旨兴建, 全名郑国渠,西起泾河, 东至洛河, 北自原脚, 南抵渭河,灌溉农田逾4万公顷。据《史记》载,郑渠不仅灌溉农田,且“用注填之水, 溉泽卤之地”,把寸草不生的盐碱地改造为宜于耕作的良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郑渠的凿通,不仅灌溉农田,而且大规模改良盐碱荒地,使得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秦国由此富强起来,具备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实力,“卒并诸侯”。
白渠于汉太始二年(前95)由汉武帝诏令兴建, “赵中大夫白公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汉书.沟洫志》。白渠工程寿命长达一千余年。持久而高效的灌溉效益, 极大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
从此,白渠与郑渠名垂青史,史上通常合称为郑白渠。
隋开皇年间,朗州刺史乔难陀修浚纯纯陂即白马陂,约400年后在宋太宗年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称赞这项工程“其利不减郑、白二渠”。说明白马陂对于古代常德的农田灌溉和水路运输曾经做出巨大贡献,极大促进了古常德的经济文化发展,以致在史乘上获得如此崇高的评价和地位。
本是两条残卷条目,一并录出,意在展示古城常德其时虽然尚未与洞庭湖相连,但南有沅水环绕,东有“周数里”的东湖;西有“南至沅水,长三十里”的南湖。且东湖“受白马湖之派”,南湖“在村北接白马湖”,两湖乃与郡城北面“广三十九里”的白马湖融为一体。上文所引的《商周秦汉时期洞庭湖示意图》证实,早在商周秦汉时期,临沅(今常德)城北面已经形成浩浩荡荡的辽阔湖面。古城一面枕江,三面临湖,水波连天,浩浩淼淼,一幅何等浩瀚阔大的烟波水城图画!
隋唐宋元时期,古城周边还有一批规模稍小一点的陂塘,如:“古蓴陂:府西北十五里。唐刺史李琏增修,溉田甚溥。”“槎陂:府东北三十五里。唐崔嗣业修此以灌田,后废。大历( 766—779)中,刺史韦夏卿复治,溉田千余顷。”“箬陂、梅陂:俱府北四十里。”“赤塘陂:府南五里。”“泥塘陂:府南二十五里。”“东田陂:府东三十里。”“龙坑:清平门外。”(以上俱载《嘉靖常德府志》)
按,上面引文中陂字(包括纯纯陂、白马陂的陂)的字义,《康熙字典》训曰:“《风俗通义》‘陂者,繁也。言因下钟水,以繁利万物也。今陂皆以漑灌。’《书·禹贡》‘九泽旣陂。’《礼·月令》‘毋竭川泽,母漉陂池。’注:畜水曰陂。”古方志中所用的陂字,多指人工开凿(或因旧修浚),用于蓄水、灌溉的水体,即水库;一般不指天然池塘。
明代起,柳叶湖开始现身史志之中。《嘉靖常德府志》:“柳叶湖:府东十五里。”《古今图书集成・常德府部》:“柳叶湖:在府治东十里,郡人太常龙君御③有㶏园齿于湖上。其南山之梅、功德庵之佛、堤柳渔歌、松风水月,皆极其秀。”《嘉庆常德府志》:“柳叶湖:府北十里。堤柳渔歌,松风水带,皆极其秀。郡人龙膺③有㶏园齿于湖上。”
这是洞庭湖西扩的结果。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72)共五十余年内,长江泥沙不断涌入,洞庭湖底不断淤高,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逐渐形成,并且不断扩大。《道光洞庭湖志》这样记载向西南方向扩展以后的洞庭湖:“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洲九邑,横亘八九百里。”宋代姜夔“洞庭八百里,玉盘盛水银”(《昔游诗》)的名句,大抵出自于诗人的诗意、夸张的想象,而清代《洞庭湖志》的记述,则乃是实情了。
明清时期洞庭湖水系图。
上图可以看出,明清时期,常德城东北面已经是一幅水波连天的湖天一色景象。
龙膺《㶏园记》这样描绘柳叶湖:“源自郭东三里,映带两溪,渊潴不竭,夏秋涨,直接青草、洞庭。”他写道,明代柳叶湖的规模十分泓阔,每年夏秋水涨的时候,湖面直接龙阳的青草湖、岳州的洞庭湖。是时,柳叶湖已基本与青草湖、洞庭湖融为一体。
据《同治武陵县志》记载,至清同治年间,府城北面的柳叶湖、沾天湖、唐家湖、牛溪湖,四湖已经连成一体。《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渐水时也说。渐水“会盘塘、柳叶、牛渚、马头诸湖水,入于沅江。”
明代,常德城北郊、东郊的著名湖泊,除柳叶湖外,还有:
“盘塘湖,府东二十里。”“沾天湖,府北三十里。”“牛溪湖,府北四十里。”“青草湖,府东七十里。绂紫山下。”“笠湖,府东北七十里。湖中沙洲数个,突出如笠然。”“鹰湖,府东北七十里。为永受南村居民渔樵之利。”“马头湖,府东北一百二十里。”(《嘉靖常德府志》)
清代,《嘉庆常德府志》增加记载的北郊、东郊著名湖泊,还有:
“团州湖,府东北四十里。水自马家吉会东溪港,下入渐水。”“土桥湖,府东北六十里。”“冲天湖,府东北七十里。”“马颈湖,府东北一百二十里。”“白涛湖、官塘湖、连山湖,俱府东北”。
常德人文地理丨水城常德(三):后汉伏波将军马援在沅江南岸枉水畔的古城山筑城……
作者:彭培南 编辑:郭学薇
【声明:内容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常德日报公众微信号,经同意授权后,可以转载并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章
-
书法中的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这么理解就对了
-
千年敦煌壁画中的新年“仪式感”:踏歌纳吉聚会宴饮
-
【先生·马相伯】为叫醒中国 自称是“叫了一百年的狗”
-
梁武帝萧衍为什么四次出家为僧?
-
焚书坑儒:秦始皇身边的最强神棍——李斯
-
潘金莲为什么会嫁给武大郎?得罪了有钱人(不愿意当妾室)
-
贪污挪用:下乡知青巨额安置费失效原因
-
朱温真的会让自己儿媳轮流侍寝吗?他为什么这样做?
-
太美了,清三代官窑瓷器全世界都在找
-
清昭陵,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
魏碑极品《张黑女》,天下孤本,未有可比肩者!
-
三国赵云的老婆是哪位?正史无记载(四位女子可能性最大)
-
皇帝想立孙子为太子,便问道:长大后想干啥?孙子:杀了你
-
汉服的前世今生:影响至今的中国历史服装文化
-
名妓李师师:宁当交际花也不当妃子
-
北伐战争还没开打,皖系军阀怎么就衰落了?
-
历史上的魏忠贤真的是奸臣吗?是奸臣(结党营私把控朝政)
-
华夏定居文明,始于商周之变
-
闲话退位
-
马王堆出土珍贵织品,专家说:上面神秘飞禽“信期”是这种鸟
-
辍学少年竟成最强纪检委,给江青、林彪定罪!中央还采纳了!
-
抗战初期,此人是粟裕副手,建国后粟裕当大将,为何他仅授少将?
-
【百年征程路】第113期:榜样——毛泽东家风
-
16岁成许世友部下,13年后许世友请他当副手,他选择从师长干起
-
千古美女为唐太宗皇帝殉情
-
定了!辛亥革命志士姚宏业投江自尽竟是在这一天(一)
-
牛魔王是通天教主门下的弟子 这是传言还是真实的
-
古代皇帝都戴什么帽子?
-
父亲花钱买官后,询问儿子感受,儿子说出一词,至今仍能用来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