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开展冷枪冷炮杀敌,一个军一个月消灭敌人3541名
原标题:志愿军开展冷枪冷炮杀敌,一个军一个月消灭敌人3541名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1952年后,大规模运动战阶段已经结束,中朝军队和美韩联军展开了长期阵地对峙战斗。对于我军来说,这是一种全新形态的战争,以前从未经历过。因此,志愿军司令部指示各部队,要以各种方法打击敌人,巩固阵地,改善防御态势,配合板门店谈判。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战争史上著名的冷枪冷炮活动。
因战线稳定,敌我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双方最近距离约百米,最远距离也只有千余米至几千米,这便于我军开展冷枪冷炮射击活动。同时,美韩军依赖其优势的飞机、坦克和大炮,用火力经常袭击我军一线阵地,迫使我军白天多隐蔽在工事内。而敌军则在其一线阵地甚至在我军阵地前沿肆意活动,如美军就喜欢出来跳舞、唱歌、摔跤、爬树、以广播机作宣传等,活动十分猖狂。
为打击第一线美韩军的气焰,各部队根据志愿军司令部的指示,在构筑坑道工事和进行其他作战活动的同时,组织精干力量,以冷枪冷炮方式展开了狙击歼敌活动。各部队方法多样,如选拔特等射手组成狙击组(电视剧《三八线》结尾对这一活动有所展现),隐蔽潜伏,突然狙击敌人;以游动火炮和坦克采取隐蔽的方式,经常变换射击阵地,对敌军阵地前暴露的目标进行射击;以设置假坦克、假炮阵地和给稻草人穿上军服等诱惑敌人出动,借以射击敌人等。
冷枪冷炮射击活动推广后,志愿军前线部队发挥灵活的战略战术,越打越好,越打越有经验,均取得了优异战果。如第65军585团2营在1952年1月至2月间,消耗子弹750发,毙伤俘敌83人;第15军提出“冷枪冷炮杀敌立功”的口号,涌现出许多优秀射手:副班长罗怀孝一个月歼敌51名,新战士张佩龙一个月歼敌36名,机枪班长袁柳根一个月歼敌117名,重机枪射手袁振江一个月歼敌221名,60 迫击炮手王文黄一个月歼敌78名,82迫击炮手新战士孔良龙在1500米距离内3天歼敌21名等。
据统计,仅第15军在1952年6月至7月一个月间,狙击歼敌共3541 名,而己方狙击手伤亡仅14 名;第12军从7月至10月共狙击歼敌2506 名,消耗步枪子弹5843发,而己方狙击手伤亡仅11 名。全线部队从5 月至8月,一共狙击歼敌达13600 余名,相当于消灭了敌人一个不满员的步兵师,可谓战果辉煌。
到了1953年春夏间,部队开展进一步冷枪冷炮杀敌竞赛,又取得了可观的战果。如第 24军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刻苦钻研射击技术,胆大心细,智勇双全,发射436发子弹就毙伤敌214 名,因而荣立特等功,并获得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志愿军炮兵也不甘落后,各显其能。如伴随步兵的游动火炮在8个月内转移阵地游动射击,毙伤敌8900余名;军师团属炮兵制定计划,对敌军阵地组织了7次射击,参战火炮166门,共摧毁敌军炮兵阵地12处,击毁敌各种火炮30余门等。
就是这样,志愿军广泛开展的冷枪冷炮活动有效打击和杀伤了敌军,限制了敌军在基本阵地的昼间活动,迫使其不得不龟缩到工事内,士气进一步低落。我军以小伤亡换取了大战果,打出了威风,在战争史上留下了特殊的纪录。
相关文章
-
藏在巨石缝中的烈士遗骨,75年后才被发现,依然保持战斗姿势
-
《雪中悍刀行》呵呵姑娘身份曝光,徐凤年马上揽入怀中,最终一起归隐
-
回顾朝鲜战争中国战俘营:22名战俘舆论下选择留华
-
据说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军队用毒品提高士兵战斗力?这是真的吗?
-
一战功成万骨枯,对越自卫反击战伤亡档案,中越双方损失3:1
-
我姓陈
-
尼泊尔为何把士兵砍成了“白菜”?
-
江苏农民意外挖出古墓,拒绝他人50万重金,直言:这是属于国家的
-
民间故事:皮匠经商返家,老乡让他先去酒楼,皮匠不听终葬送性命
-
此战令苏军63万人被俘,堪称最惨,为了逃跑,元帅打扮成女人
-
中国阅兵有一亮点,检阅方队只能向西前进,有三点重要原因
-
[图文]苏联在朝鲜战争后怎样助朝 叙述其过程
-
备战当戒“仓鼠症”
-
叶利钦为何要让苏联解体,而不愿当苏联领导人?
-
青楼女子老了之后,是如何度过余生的?大多数都是这些结局
-
[图文]日本媒体称中国2020年后将建造出核动力航母
-
非遗在沈阳
-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
-
二战中被德军包围三年的城市保卫战,一百五十万人死亡
-
英女王发密文庆情报机构百年
-
[图文]美军测试面包大小新导弹可装备无人飞机
-
此役美军第一次遭遇“万岁冲锋”,毫无准备惨遭日军屠杀
-
澳大利亚对华发动“魅力攻势”,不料总被美国“抢戏”
-
1920苏波战争 波兰如何打败百万苏军
-
一枚金印玺,让善于辩解的日本人再也无法反驳?
-
解密: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一元帅有多狠?令印军至今不愿提起
-
只有一个国家击破过俄罗斯的大门,拿破仑和希特勒没有做到
-
南京大屠杀前两年的南京保卫战军事大演习 历史巧合演习化真
-
从王士性到徐霞客:明代文人为何对科学考察游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