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仅东野就有9000门炮,为何志愿军在朝鲜却火炮奇缺
原标题:解放战争中, 仅东野就有9000门炮, 为何志愿军在朝鲜却火炮奇缺
纵观东亚地区的战争史,中国的解放战争和1950年的朝鲜战争在时间轴上是紧挨着爆发的两场大战,我国海南刚刚解放,朝鲜半岛的战事便开始了,而我国的志愿军也于几个月后的1950年10月进入朝鲜参战。抗美援朝时给人的一个直观印象就是我军武器比美军差得太多,甚至不如南朝鲜军,尤其是飞机大炮等重武器方面。可是我们的东野不是以炮多著称吗?仅仅一个野战军在49年就拥有超过9000门大炮,何况是全国的500多万解放军。既然如此,为何到了朝鲜战场上,我们却忽然发现自己奇缺火炮呢?
解放军炮多是不假,但要看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第一个原因就是炮的型号和质量,1950年到底适不适合从国内战场拉到朝鲜战场。我们仔细想一下,中国在40年代是个真正的农业国,自主造炮能力是很弱的,甚至几乎可以忽略;而解放军46-47年又是长期在山区、农村活动,最后两年才反攻大城市,比起国军更加不具备工业基础。所以说,我军内战时期用过的火炮,基本来源是缴获国军的武器和日军侵华后的遗留品,另有部分抗战时从其他国家购买的火炮,型号可以说五花八门。
这些火炮具体繁杂到什么程度呢?来看看下面的统计。1949年底,全军一共拥有17200门火炮,总数量确实够多,但是口径高达14种,来自7个不同的原产国,具体型号有43种之多(仅仅是主要型号,低于50门的型号不统计),而我军炮的数量虽然多,但是火力一般的型号却占了大多数,比如轻迫击炮,占了火炮总量的82%,口径稍大一些的山野炮仅占14.5%,而真正威力较大的榴弹炮只有3.5%的比例。解放战争期间美军援助国民党军的大口径榴弹炮,即155毫米炮虽然很强大,却只有区区35门而已,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弱。其实看完这些数据,已经不难分析问题所在了。一方面炮的型号过多,以中国当时的军工底子,能保证多少炮弹产能呢?很简单的道理就是火炮口径越单一,生产起来就越便捷。像这种型号繁杂且火力整体不强的火炮,一是炮弹不好造生产效率低,二是从技术角度讲制造难度和成本都高,大规模生产太不值当。另一方面,是1950年全国防务的需要,我们当时的军事威胁可不止东北方向,还要在东南、西南布防,国民党军残余军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仍有相当实力,总兵力在60万人以上,我们的火炮不能都调到朝鲜战场。
最关键的一点,是朝鲜战场的实际状况,决定了志愿军不宜带大量火炮入朝。朝鲜山多,道路状况比中国当时还要差。我军还是因为军工底子弱,实现不了大量重武器的越境机动运输。说白了,没有足够的运输车辆,限制了部队机动能力。再反过来看,美军是以火力强机动强著称的,并且有压倒性优势的制空权,过多的火炮在白天就是美军战机的活靶子,志愿军的进攻作战基本都在夜间,这时双方都发挥不出炮兵优势,所以志愿军最好的战法就是轻装简从,以当时中国的炮兵实力,带上去反而成了累赘,减慢了运动速度。
相关文章
-
美国历史上首次公开私刑全过程 黑人因指控谋杀幼女被活活烧死
-
二战后印度为何敢自诩为世界第三强国
-
因反纳粹被送上断头台的市长女儿德国人心中永不凋零的白玫瑰
-
汉朝赐给此国一个难堪国名,600年该国后悔,改名并沿用至今
-
欧洲皇帝问打明朝需多少兵?大臣:80人,皇帝:太少,至少4000人
-
当年英国打马岛战争,用大西洋哪个小岛做中转站?
-
古人讲“寡妇门前是非多”,是这样吗?上半句同样精彩值得一看
-
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被冻死大半,希特勒为何不给士兵准备棉衣?
-
[图文]日本前“空军司令”称可能会用原子弹报复美国
-
国家大剧院复排新制作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王沪宁出席观看
-
德国VS美国:美国厉害的武器有哪些?德国跨越大西洋能雷霆一击?
-
太平洋战争时日军有何底气认为必胜美国?
-
中日钓鱼岛争端:美国为何将钓鱼岛施政权给日本
-
美越战争老照片:镜头下实施入侵的美军、北越士兵被俘虏后遭杀戮
-
成吉思汗的曼古歹战术碰上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结果会如何?
-
德国日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
-
什么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
盘点中外十大名声大却人品差的名人是人才同时也是人渣!
-
那一年巴黎人民上街:建立巴黎公社,最早将炮兵用于巷战
-
为国酒征程
-
他劫持飞机到中国避难,在中国坐了8年牢,出狱后却发现祖国没了
-
19世纪末的曼谷王朝,蛮有小国之威
-
德军俘虏了英军飞行员,发现这名飞行员是残疾人,让英军空投假肢
-
二战时英国为何要用8座岛屿去换美国50艘淘汰的驱逐舰
-
明朝地图亚洲东北部有个狗国,名字有什么含义?
-
台防务部门负责人拒拆“两蒋”铜像 “这就是历史,没有理由动它”
-
大唐秦王陵有个天象图,图内竟有指路石,难道是盗墓者留下的路标
-
关于《端午节》的名字趣谈
-
为什么古代人很重视嫡子?同一个爹,庶子差别就很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