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和“宣州”的误用与辨析
原标题:“宣城”和“宣州”的误用与辨析
“宣城”和“宣州”的误用与辨析
朱跃武
第578期
“宣城”和“宣州”分别是今天的宣城市和宣州区的简略说法,也是曾经使用过的历史地名,在中国诗歌和文房四宝的发展史上有相当的历史知名度,频繁见诸于历代的诗词歌赋中。
但是笔者注意到现今的许多书籍、论文、网站在使用“宣城”和“宣州”时往往分不清楚,指代不明,导致了误用。尤其是在对古代宣城的各种地名,即宛陵、宣州(府)、宣城(郡、府)、宁国府(路、军)等的说明中无法准确指出对应的今日名称,就连相当多的国内外学术性书籍也对由“宣城”和“宣州”的为专名命名的建国后的地名“宣州市”“宣城县”“宣州区”和“宣城市”的区分也不甚明确,令人遗憾。(部分误用请看附加内容)
一、原因分析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试做以下分析:
首先,“宣城”和“宣州”两个地名曾经反复地交叉使用,彼此互为隶属,相互代替,既作过县级政区的名称,如:宣城县、宣州市;也作过郡州府级政区的名称,如:宣城郡、宣州、宣州府、宣城府;还作过相当于今(副)省级政区的名称,如:宣州都督府(督宣、潜、猷、池四州)、宣州观察(即宣歙观察)。因此总体来看,使用情况杂乱,变化频繁。比如:唐代的宣州管辖宣城(县),而1987年至今的宣城(地区/市)管辖宣州(市/区)。另外,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无论是县级还是郡州府级的“宣城”和“宣州”的治所都在今宣州区,尤其是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宣城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从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后,两级政府驻地一直在今宣州区,也让人难以辨别。
其次,从地名构成上看,“宣城”和“宣州”在历史上已经是完整意义上的地名,即“宣”是专名,“城”和“州”是通名,先秦时期,地名的专名用字很多是单字,翻阅谭其骧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可见一般,如:宛(今河南南阳)、郢(今湖北荆州)。先秦之后的历朝历代。“州”和“城”作为通名使用也很广泛,如:甘州(今甘肃张掖)、建州(今福建建瓯)、藁城(河北藁城)、桐城(今安徽桐城)。
再次,近现代以来,历史上作为上州大郡的宣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文化影响不断萎缩,同时周边的徽州、芜湖、湖州、无锡综合实力日益上升,因此宣城受外界的关注就不断弱化、降低,包含宣城地名文化在内的地域综合竞争力的新闻价值、学术价值、例证价值也不断贬值,并长期被边缘化。
最后,是地方政府和民间对这一问题没有足够的认识,以致没有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措施阻止这种误用的发生,误用不断扩大,以讹传讹,恶性循环,蔓延的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大,大有以假乱真、无所不在的趋势。
二、两者辨析
为此,我们必须明确“宣城”和“宣州”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运用两个地名。笔者尝试从历史起源、名称使用、文化意义、使用特点等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辨析。
(一)历史起源
“宣城”和“宣州”其实是同源,都是源于汉代丹阳郡之下的17座县之一的宣城县(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历史上也称为宣邑,此处的“邑”是指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可以认为,“邑”是通名,专名是“宣”。“城”是强调军事意义的据点,“州”是正规的一级行政区划概念,是标准的通名。
(二)名称使用
直到隋开皇九年(589年)省境北逡遒、境西宣城(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当涂及东南境宁国、怀安诸县并入宛陵,宛陵(今宣州区)改名为“宣城”,借用了青弋江镇的“宣城县”的“宣城”二字,这是“宣城”第一次作为今天宣州区的县级地名,一直到1987年设立宣州市为止,近1400年。然而早在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割丹阳郡(郡治建业,今南京)南部11县分置宣城郡(治宛陵),这是“宣城”以今宣州区为治所作为郡州府级名称的第一次,其实此处的“宣城”是源于县治在今南陵县青弋江镇的“宣城县”。另最早的宣城郡是在东汉设置,汉顺帝刘保永和四年(139)至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阳郡(治宛陵)南部置宣城郡。
“宣州”作为今天宣州区县级地名是在1987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县级)。而“宣州”作为郡州府级地名最早是在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宣城郡,改南豫州为“宣州”,此处的 “州”是唐代一级行政区划。
(三)文化意义
秦代以后,“宣城”或“宣州”在历史上一直是军事要地、江东奥壤、上州望郡、文化名邦、山水圣境,产生了很多的历史名产和文化派别,而且多以“宣城”和“宣州”名称,前者有宣城派、宣城体、宣城数学派、宣城画派、宣城诗派等;后者有宣州诗人群、宣州地毯、宣州窑等。由于州府的治所和县城的治所同在一处,也有直接用“宣”命名,如宣纸、宣笔、宣木瓜、宣黄连、宣酒、宣石、宣石砚,其中大部分的“宣”是指“宣城”。由于“宣”有“显耀”的意思,因此用“宣”命名这些名产和派别更是恰当、达意。可见,以“宣城”命名者多于“宣州”,那是因为上述名产和派别多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个时期,“宣州”的名称几乎少见。此外除了唐代之外,历代对今天宣城的赞誉也多称“宣城”,少用“宣州”,这应该也是地改市时,舍“宣州市”用“宣城市”的缘由之一。并且今天宣州区人几乎都说“我是宣城人”,而不是“宣州人”。
(四)使用特点
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隋开皇九年(589年)以前,未见“宣州”的名称,“宣城”都作为郡州府级地名,且源于今南陵县青弋江镇古宣城名。
第二阶段:隋开皇九年(589年)至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大部分时期都是州府地名,没用于县级地名,“宣城”大多数时期都是县级地名,在某些时期也用作郡州府级地名。
第三阶段: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1987年,根据笔者查找资料,没有出现“宣州”
县级地名,全用“宣城”;郡州府(含专区、地区等)级地名多用“宁国”,偶用“宣城”和“宣州”。
第四阶段:1987年至今,郡州府地名(具体指地区、地级市)全用“宣城”,县级(含区)地名全用“宣州”。
另外补充说明“宣州市”、“宣城县”、“宣州区”和“宣城市”的使用情况。
“宣城县”:隋开皇九年(589年)——1949年7月和1950年3月——1987年8月15日两个阶段。
“宣州市”:1987年8月15日——2000年6月25日,为县级市。
“宣州区”:2000年6月25日至今,县级。
“宣城市”:第一阶段是1949年7月——1950年3月为县级宣城市,这个“宣城市”很多人并不知道,而且这个时期出现了三个“宣城”——宣城县、宣城市、宣城专区。第二阶段是2000年6月25日至今为地级宣城市。
可见“宣城”和“宣州”两个名称不同一般,明确两者误用及其原因,分析两者的差异,对本地人明确地方历史,增强地域认同,提升乡土自尊是很至关重要的;对学术研究的严谨和外界的关注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提高对外宣传的准确性,提高宣城人的文化形象更是必不可少的。
附:部分误用
书籍类
《安徽通史》隋唐五代十国卷(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安徽通史》编纂委员会,)86页“宣城县,望。汉宛陵县,属丹阳郡。隋改为宣州,以宣城县为州治。武德三年析置怀安县……今为安徽宣州市”;91页、550页,表格中“宣州”和“宣城”的今地名都是“宣州市”的误用。
《安徽旅游大辞典》第一版(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年, 《安徽旅游大辞典》编委会)364页“谢朓楼遗址”词条解释为“1997年宣城市政府在原址上重建此楼”,365页“陈山旧石器出土地点”词条解释为“位于宣州市向阳乡境内”,384页“宣城市旅游局”词条解释“1982年,宣城地区行署外办(侨办、旅游局)成立,旅游局与宣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合署办公。2002年,地级宣城市成立,行署外办(侨办、旅游局)改为宣城市旅游局(外办、侨办)”等误用。
《六朝政区》(南京出版社,2008年,胡阿祥)33页表5中“今宣州市”,53页表8中“今安徽宣州市”,69页表10中“今安徽宣州市”,91页表12中“今安徽宣州市”,113页表13中“今安徽宣州市”,329页表20中“安徽宣州市”等误用。
《中华名塔大观》(罗哲文 2009年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160页,有“安徽宣州广教寺双塔,位于安徽省宣州市城北5里敬亭山南麓”的误用。
《安徽旅行Let’s Go》(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年9月第一版,《亲历者》编辑部 )
《讲谈社 中日辞典》第三版(讲谈社株式会社,2010年,相原茂)1803页,“宣笔”词条解释为“安徽省宣城県と涇県特産の毛筆”,“宣纸”词条解释为“安徽省宣城県特産の画仙紙”的误用。
《外研社—三省日汉汉日词典堂》(中型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杉本达夫、牧田英二、古屋昭弘)656页,“宣纸”词条解释为“安徽省宣城県で産出する書画用の上質な紙”的误用。
论文类
《老树著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文史知识》2012.02)首段有“诗人梅尧臣丁母忧居故乡宣城(今安徽宣州市)”的误用。
《西汉至六朝时期丹阳郡政区变迁与区域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4月第3卷第2辑)首段有“丹阳郡系西汉元狩二年 ( 前 121 年) 易鄣郡名并增庐江郡东部四县所置。先治宛陵 ( 今安徽宣州市)”的误用。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的今地名注解既有正确也有错误,说明作者本身不清楚两者的区别
《六朝时期皖南农业开发述略》(《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18卷第2期第24、25页)“宛陵,今安徽省宣州市”,“位于今宣城县北60里的金宝圩”的误用。
《隋唐五代时期皖南地区农业开发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NO.2,2000)首段有“皖南地区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现辖有宣州、池州两个行署”的误用
《隋唐时期皖南交通状况初探》(《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年1月第20卷第1期第110页)“宣城郡(治今安徽宣州市)鱼商利用青弋江、长江河道”,“由宁国县入其府(今宣州市)”的误用。
《太平天国战后皖南地区的移民活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6月第17卷第2辑第91、95页)“宣城县(今宣州市)”,“如今宣州市水阳江”的误用。
网站类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徽风皖韵——人文江淮——皖籍名人”中的“施闰章”、“梅文鼎”介绍中均出现“清宣城(今宣州市)人”的误用,而且由于“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的权威,其资料被“光明网”、“中国网”、“中安在线”等门户网站广泛转载,误用进一步扩大。其实搜索“清宣城(今宣州市)人”,会发现很多类似的误用。省政府网站的的英文版“Home—Trave—The Geographica Location Map for Tourists to Anhui”中在宣城的位置上出现了“宣州Xuanzhou”的误用。
“维基百科”网,在“绩溪县——历史”中,出现了“汉:先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属宣歙池观察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徽州府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治宁国府,今宣州市区)”等误用。
“中共宣城市委”网站,在“县市区党委——广德县委——县情简介——历史沿革”中,有“迁郡治至宛陵(今宣州市)”的误用。
“宣城方志档案信息网”网站,在“地情资料——千年大事记——汉代”中有“元封二年(前109)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的误用。
以上都今年的网页信息。由于电脑复制、粘贴功能的强大,不同的误用通过搜索会发现传播面很广。至于韩文、法文、俄文、德文,笔者知识有限,无法知晓,或许也存在类似问题。
(作者系杭州市华清旅游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相关文章
-
解密前苏联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
-
时政热点|3月18日
-
这位德军元帅指挥70万军队战胜560万苏军,战后被西方奉为座上宾
-
二战最牛的犹太人越狱:暗杀所有德国军官,数百囚犯大逃亡
-
该将被称为日本战国的诸葛亮,以十七人而夺一城
-
苏联特工卓娅的故事
-
“一战”前“日不落帝国”有多强?海上阅兵战舰绵延60公里,美日绕着走
-
【今日历史】11月28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
各种刁难中国兄弟,引60万华人回国热潮,如今经济来了个大跳水
-
[图文]中日军舰曾在春晓油田跟我军对峙长达十个小时
-
历史上的今天|现代化学的创始人拉瓦锡诞辰
-
“铁娘子”默克尔当总理13年了 改写她一生的人已远去
-
[图文]回忆红军长征中最年轻部队:“少共国际师”
-
[图文]中国空军上尉徐焕升驾机远征成轰炸日本本土第一人
-
中世纪欧洲:是在开罗马帝国的历史倒车?
-
红军东征:中国革命战略转变的底蕴和契机
-
湖北挖到全球第一大古墓,墓中有22具“狰狞”女尸,真相令人心疼
-
现代战场最神秘的12项军事研究成果
-
红楼梦:宝玉替袭人解扣子的动作,意外暴露出他与袭人的感情状态
-
此人本可取代希特勒,但由于他优柔寡断,最后断送自己生命
-
二战德国潜艇军官的遮阳帽
-
走进神秘的东西文明连接地带|关于中亚历史的4种好书
-
二战中日军的“给水部队”,给世界带来巨大灾难,它是做什么的
-
从《只狼》苇名弦一郎了解日本三大剑圣
-
国庆节快乐,向祖国致敬!欢度国庆,祖国万岁!
-
二战时期,炮楼在中国战场上随处可见,为何欧洲战场却没有?
-
[图片]苏军攻占柏林历史照片 毁灭性的攻击
-
历史上未尝一败的“战争机器”——白起
-
基辅会战德军一度俘虏苏联60多万人,这些俘虏最终命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