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远洋航行,为何郑和船队平安无事,西方水手却九死一生?
原标题:同样是远洋航行,为何郑和船队平安无事,西方水手却九死一生?
土耳其半岛地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这里也是东西方贸易的陆上必经之路。14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控制了这一位置,严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挡住了欧洲前往亚洲的贸易通道。一直到了15世纪,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发展的货币、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急需寻找到一条,从欧洲到中国和印度的海上通道。正是因为这个需要,人类历史进入了航海时代。
在欧洲的航海家中,最著名的4位分别是:1488年发现好望角的迪亚士、1489年到达印度的达伽马、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的麦哲伦。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为欧洲乃至人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在这些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水手的死亡。比如麦哲伦出发时,带走了270人,回来时却仅剩18人,甚至自己都死在了途中。乔治安森带出去1854人,却只回来了188个。
这样的死亡率在当时的确算高的,但即便算平均死亡率,那也高达40%。也就是说在航海时代,欧洲人只要上了船,那基本上就是九死一生。在欧洲航海家们探索大海的半个多世纪之前,来自中国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就率领大明帝国的舰队跨过印度洋,抵达了非洲东海岸。相比于欧洲船队的高死亡率,郑和船队则是出奇的的安全。同样是航海,为何东西方的差距会这么大呢?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船队最大的旗舰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郑和的旗舰长度约为152米,宽达62米!这是数据是什么概念?要知道我国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长宽分别为304.5米和75米。换言之,郑和的船就几乎是半艘航母!在大海上航行,船只越大,抵御风浪的能力就越强。《明史兵志》载:“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而哥伦布的船只,长度仅为24.5米、宽度则只有6米。把两艘船首尾相接拼起来,还不如郑和的宝船的宽度。对郑和而言,哥伦布的这种吨位仅为自己百分之一的小船,不啻于救生艇。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按说他的船该不小了吧?但旗舰“特里尼达”号排水量却仅仅只有110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呢?郑和的“大福号”宝船排水量为“五千料”,换算过来就是2500吨。
说完了船只大小,再来说说双方人员在海上的食物。我国有句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大海上吃啥很重要。因为无法自己生产,所以只能靠船上的储备维持需要。但在吃这件事上,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具天赋的。因为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能够在吃上比中国的花样更多、种类更多。一本《东京梦华录》就详细记载了宋代的各种美食,到了明代,中国的食物种类也就更多了。
所以郑和带上船的食物,是相当丰盛的。比如猪肉、羊肉、鸡肉等肉制品,茄子、葫芦、冬瓜、黄瓜等蔬菜,此外到了热带地区还有榴莲、芒果这样的热带水果,很少出现坏血病。反观欧洲的水手,吃的却是被橡皮虫啃过的面包。这种面包并非今天常见的、松松软软的面包,而是那种硬到能嗝掉牙齿的面包。直到18世纪,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还有士兵因为吃的太差而发动兵变。
除了吃得好,两边船员的身份也截然不同。郑和船队上的,都是大明帝国的官兵,属于政府的编制单位。有这样一个身份,他们会自觉地忠于皇帝、服从于郑和。而欧洲船队上的水手,有街头地痞流氓、有没落的贵族、负债的贫民、越狱的罪犯等等。毕竟对他们而言,出海就是一次投机行为,能活着到达新世界血赚、死了也不亏。所以在船员的素质上,欧洲水手远远落后于大明官兵。
在分工上,郑和船队有着明确的分工。所谓“大海航行靠舵手”,在中国南海及其周边海域时,郑和用有经验的中国人来掌舵;进入了印度洋之后,郑和则用更加熟悉海况的阿拉伯人来掌舵。而欧洲船队,基本上都是一个人掌舵。在出海的目的上,两边也不在一个水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说寻找建文帝的、有说宣扬国威的,而欧洲则是实打实的出海投机。
正因如此,两边船队的规模也更本不是一个量级。哥伦布第一次出海只有3艘船、87个人;麦哲伦5艘船、270人。结果哥伦布在美洲的据点让印第安人拆了、麦哲伦本人甚至被土著砍死;达伽马4艘船出门,遇到风暴一不小心就送了“三杀”。而郑和下西洋时,一口气就带了62艘宝船、27800名士兵,这是航线沿岸小国们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事实上,郑和船队也遇到过麻烦,比如海盗和土著冲突。爪哇国曾误杀了郑和140名士兵,还没等郑和表态,爪哇国王便立马跪下请罪,愿意永远臣服大明。此后每年都不远万里给大明上贡,如若不然,当时郑和一声令下,可能就亡国了。再比如海盗,要不就是被郑和全歼,要不就是像“海盗王”陈祖义那样被抓回南京处死。说到陈祖义,笔者不介意多费些笔墨。
陈祖义祖籍广东潮州,大明洪武年间率全家迁到南洋。凭借马六甲海峡的地理优势,陈祖义在这里打劫过往商船。经过10多年的时间,其手下成员超过万人、战船超过百艘。这样的实力也让他无惧于东南亚,因为东南亚没人治得了他。他肆无忌惮的劫掠过往船只过万艘、攻打沿海城镇50多座,朱元璋悬赏50万两白银捉拿也无济于事。
永乐年间,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时为1100万两,朱棣却为他开出了750万两白银的赏金。这也让陈祖义成为了人类史上,悬赏金额最高的通缉犯。但遇到郑和后,陈祖义就好日子到头了。永乐五年(1407年)9月,郑和击败陈祖义,并将其押回南京斩首示众。这样一个在当时算得上是全世界最强海盗头子的人,照样被郑和连根拔起。试问,在郑和的航海途中,还有什么人是值得他担心的?唯一担心的只有极其恶劣的天气。
在出海的目的上,两边也有较大的差异。换言之:郑和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欧洲航海家却并不知道。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船队所抵达的国家和地区有: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和不刺哇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欧洲的航海家们的确也有自己的“目的地”,比如哥伦布知道自己要去印度,但他并不知道印度在哪,没有航海图可以参考。以至于他到了美洲之后,一口咬定这里就是印度,所以当地的土著莫名其妙就成了“印第安人”。正是因为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欧洲的航海家们所面临的风险更大,不可知的危险也更多。再加上他们的航线往往是横跨大洋,面对危险的处理方式也就更少。
前文说到,郑和船队进入印度洋之后,会交由阿拉伯人来掌舵。阿拉伯在印度洋里航行了几百年、研究了几百年,自然是经验充足。光有经验还不说,阿拉伯人还是沿着海岸线航行的。这样就避免了许多可能发生的问题,比如大型风暴、海啸等等。面对一般的风浪,郑和船队可以凭借巨大的船体,具备较高的抵御能力。所以郑和船队是不怕风浪,但也不让自身受风浪的威胁。
东南亚的小国虽相对落后于大明朝,但也绝非蛮荒之地。所以郑和船队一旦缺食物了,可以立马靠岸补给。所以东西方航海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是许多原因综合导致的。郑和以绝对的优势和便利,可以在印度洋、南海周边“七进七出”毫发无损,是以大明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的。欧洲的航海家们虽损失惨重,但他们的开拓和冒险精神,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后人用他们的成果进行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相关文章
-
[图文]走进“高俘团”的国民党将军
-
欧美专家嘲笑朱可夫让士兵趟雷送死巴顿表示我也是这样干的
-
中国南海九段线的来历:外国侵占逼出主权意识
-
面对沙特,该怎么办?特朗普很犯难
-
老照片:德军入侵拉脱维亚之后,怕的不是苏军也不是游击队
-
[图文]长征中渡江奇迹揭秘:七只小破船转移两万人
-
[多图]中国造航母船厂独家内部照片泄露
-
[图文]1958年毛泽东为什么要帮蒋介石“守金门”
-
亚美尼亚的国徽里,为何有土耳其的亚拉拉特山?
-
冻龄美女,华裔富婆拎限量款爱马仕走秀,她拒绝拉玛十世有底气
-
日本武士打仗时,背上为啥要背个“母衣”?
-
斯大林格勒战役太激烈,苏德军队光打巷战就伤亡了60万
-
中国首个以辽河流域地域文化为主题展览在沈阳开展
-
[图文]二战解密档案显示纳粹女间谍玛琳娜·李改写历史
-
赛约河之战:蒙古欧洲扬名一战,10万骑士:6万骑兵,结局如何?
-
美国黑历史——释放黑人奴隶的华盛顿,其实也是奴隶主!
-
斯大林去世之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都去了,只有一人没去
-
二战时,美国往日本投了几颗原子弹?
-
此开国中将率军连拿2国首都,手下副团长居然躺进总统浴缸里泡澡
-
[图文]爱尔兰五千名老兵惨痛辛酸经历
-
二战全面爆发前,世界各国都在干什么?看看这13张著名老照片!
-
裕仁天皇去世后,他的儿子为了给他赎罪,亲自来中国道歉
-
感动世界的“中国辛德勒”,救活四千名犹太人,被以色列视为上帝
-
[图文]全球三十万娃娃兵:为了食物残忍成廉价炮灰
-
越南扩充海军力量意在争夺中国南海资源 利用地形优势来以小搏大
-
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为何现在却成了亚洲最穷国?
-
这个中国人建议,日本有两个城市原子弹炸不得!日本称他为恩人
-
二战时美国歼灭日军150万, 原子弹炸死30万, 日本人为啥不恨美国
-
沦为千古笑谈的宋襄公 泓水之战中的“贵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