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则宣纸史料的思考
原标题:对两则宣纸史料的思考
对两则宣纸史料的思考
戴治中
第555期
因编纂《中国宣纸志》之需,笔者广泛阅读了研究宣纸的论文和专著。对其中提到的记载宣纸的两则史料,通过查阅一些书籍,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逐一表述,以就教于诸方家。
一则为唐代书画评论家、大理寺卿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这是“宣纸”一词的最早史料记载。有学者以“用法蜡之”四个字来推断当时宣纸必须经过加工才能使用,“质量一般”,是宣纸的初始阶段,不可能列为贡品。但《新唐书》分明有宣纸列为贡品的记载,这种很矛盾的事作何解释?
笔者在阅读历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时看到有这么一段话:“摹拓术晋代已有,原为拓碑所用。顾恺之有摹拓妙法,用好纸依法上蜡,拓名画不失神采笔意,这比拓碑术精致得多。”这段话点明“依法上蜡”的纸是“好纸”。因为拓画的纸必须薄而透明,纸质紧密。如果纸质松散,拓画时必定破损。宣纸正是具备了“好纸”的优点而被广泛用于拓画。“依法蜡之”只是拓画的需要,其方法是经过砑光、加矾、施胶、涂蜡等工序,使“生宣”变为“熟宣”。故而由此而得出当时宣纸“质量一般”的结论只能是武断而不是推断。
二则为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诏降宣纸式下杭州, 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用宣纸相乱。”这段话乍看确实令人费解。朝廷又要下达增加宣纸产量的命令,又指示公移常用纸毋得用宣纸相乱。后半句究竟是何意思大多数人搞不清。有的著述在引用这段话时干脆去掉后面的半句,只引到“岁造五万番”止(1996年版《泾县志》)。
近读《中国古代秘书通论》(潘林衫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偶有所得,顿然醒悟。潘文在《古代公文文种》一节中指出:“移”是古时公文的一种,行于不相属的官署间,即现今公文分类的“平行文”。搞清了“移”的含义,对这段话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
笔者的理解有三点:一是当时朝廷、地方官府的公文使用的是宣纸,如果仅仅是用于书画,需求量不会那么大。二是正由于公文用纸的大量使用,供不应求,朝廷才下达增加宣纸产量的诏书。三是在增加宣纸产量的同时,还需压缩宣纸用量,以达到供需平衡。压缩的对象则是“移”这一文种。因为“移”是“平行文”,与“下行文”(下达命令、指示)和“上行文”(报告、请示)相比,平级之间的行文相对次要一些。故朝廷在诏书中指示“公移常用纸”不论大小,都不能使用宣纸。
但如有特别重要情况也不是不可以用宣纸的,因为诏书中指的是“常用纸”。古代公文用词的严谨也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系泾县档案局原副局长、《中国宣纸志》执行主编)
相关文章
-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什么时候,1750-1840年(蒸汽机被广泛运用)
-
抗美援朝期间,都有哪些人捐献了飞机大炮?
-
一代明君周文王 创《周易》伐纣王
-
中央军为何被故意隐瞒 揭秘中央军的内幕
-
古代盛世有多好?文景之治的真相:国库充足,百姓却卖儿卖女
-
唐代宦官专权之谜:唐朝宦官如何控制皇位继承权
-
革命后的军队该如何处理?看蔡锷的想法
-
这个中国人都佩服的诗人,其实,他却是一个无耻之人
-
中国土木建筑文化中,为何闽南却盛行石制建筑?答案:海上丝路
-
韩信未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但打仗却很厉害,原因是什么?
-
十字军东征是怎么回事?宗教性军事运动(持续近200年)
-
邓小平军事指挥能力有多强?粟裕大将赞叹,连张春桥都拜服不已
-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研究(一)
-
周恩来临终前说了三个字:我累了 令无数人落泪
-
天辽地宁唱大风——辽宁省政协发动两万政协委员大讲“辽宁好故事”的故事
-
党史天天学·7月29日
-
爰还是爱?“青岛文博之父”郑爰居葬于福宁园,后人发现墓碑竟刻错名字……
-
凤凰墩果然是泰州“宝地”!这户居民家装油的罐子,竟是元代传下来的国宝……
-
假期佳剧|《上将洪学智》:开国上将的传奇人生
-
【党史百年·天天读】1月3日
-
被三个女人“联手”玩完的禽兽王朝北齐王朝
-
清朝龙脉被断真相,工匠失误毁清朝(日本人将大铁钉钉在长白山)
-
河南有座塔,与北京天坛齐名,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
秦汉两个不同时期的十八路诸侯
-
这位开国大将当年参军时,领导笑着说:你不适合扛枪打仗
-
【党史声音日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诞生
-
仙居掌故:“木笼人”江西祭碗窑
-
杜牧是哪个朝代的?他为什么可以写这些优秀诗句
-
文史|古代制作金银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