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则宣纸史料的思考
原标题:对两则宣纸史料的思考
对两则宣纸史料的思考
戴治中
第555期
因编纂《中国宣纸志》之需,笔者广泛阅读了研究宣纸的论文和专著。对其中提到的记载宣纸的两则史料,通过查阅一些书籍,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现逐一表述,以就教于诸方家。
一则为唐代书画评论家、大理寺卿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这是“宣纸”一词的最早史料记载。有学者以“用法蜡之”四个字来推断当时宣纸必须经过加工才能使用,“质量一般”,是宣纸的初始阶段,不可能列为贡品。但《新唐书》分明有宣纸列为贡品的记载,这种很矛盾的事作何解释?
笔者在阅读历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时看到有这么一段话:“摹拓术晋代已有,原为拓碑所用。顾恺之有摹拓妙法,用好纸依法上蜡,拓名画不失神采笔意,这比拓碑术精致得多。”这段话点明“依法上蜡”的纸是“好纸”。因为拓画的纸必须薄而透明,纸质紧密。如果纸质松散,拓画时必定破损。宣纸正是具备了“好纸”的优点而被广泛用于拓画。“依法蜡之”只是拓画的需要,其方法是经过砑光、加矾、施胶、涂蜡等工序,使“生宣”变为“熟宣”。故而由此而得出当时宣纸“质量一般”的结论只能是武断而不是推断。
二则为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诏降宣纸式下杭州, 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用宣纸相乱。”这段话乍看确实令人费解。朝廷又要下达增加宣纸产量的命令,又指示公移常用纸毋得用宣纸相乱。后半句究竟是何意思大多数人搞不清。有的著述在引用这段话时干脆去掉后面的半句,只引到“岁造五万番”止(1996年版《泾县志》)。
近读《中国古代秘书通论》(潘林衫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偶有所得,顿然醒悟。潘文在《古代公文文种》一节中指出:“移”是古时公文的一种,行于不相属的官署间,即现今公文分类的“平行文”。搞清了“移”的含义,对这段话的理解便迎刃而解了。
笔者的理解有三点:一是当时朝廷、地方官府的公文使用的是宣纸,如果仅仅是用于书画,需求量不会那么大。二是正由于公文用纸的大量使用,供不应求,朝廷才下达增加宣纸产量的诏书。三是在增加宣纸产量的同时,还需压缩宣纸用量,以达到供需平衡。压缩的对象则是“移”这一文种。因为“移”是“平行文”,与“下行文”(下达命令、指示)和“上行文”(报告、请示)相比,平级之间的行文相对次要一些。故朝廷在诏书中指示“公移常用纸”不论大小,都不能使用宣纸。
但如有特别重要情况也不是不可以用宣纸的,因为诏书中指的是“常用纸”。古代公文用词的严谨也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系泾县档案局原副局长、《中国宣纸志》执行主编)
相关文章
-
谁把蒙古帝国带入鼎盛?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忽必烈
-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
峨眉龙:四川巨型恐龙(长20米/脖子是尾巴1.5倍长)
-
利迈河龙:阿根廷大型食草恐龙(长17米/1.25亿年前)
-
焚书坑儒:秦始皇身边的最强神棍——李斯
-
元始天尊破万仙阵和诛仙阵,为何拉上接引和准提?因为没有其他帮手
-
柳如是的最后归宿 柳如是怎么死的
-
扶苏和蒙恬为什么不反抗:法制森严不敢反抗(蒙恬被迫自杀)
-
毛泽东看望黎锦熙、汤璪真等师友
-
万贵妃最有魅力的女人 一代悍妃历史档案解密
-
“鬼子、阿三、棒子、毛子、猴子”称呼的由来
-
为什么在天庭里玉帝的地位最高,而“佛”的势力最大?
-
历史上赵云有妻子吗 赵云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中国学者在楼兰研究上有了发言权
-
史上最牛的委任令,您见过吗?
-
赵建华京胡演奏音乐会——京胡曲牌联奏《琴源》
-
专家:武大郎应比武松小250岁 与潘金莲夫妻一直很恩爱
-
中国历史上让男人亡国的三个奇女子:美貌是罪
-
这个大将身价比肩彭德怀,美国人评价他是最神秘的军事领导人
-
No.1037陈壁生|“后经学时代”的经学
-
大明宣德炉真品图片和鉴定方法
-
中国古代专注造反的白莲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组织?
-
专家发现辽代女性墓,伸手去揭墓主人身上衣服,差点酿成大祸
-
天启大爆炸发生在哪个朝代 明朝(造成2万余人死伤)
-
揭秘:中国古代为何被成为九州的原因
-
被扒墓掘尸遭施刑的六位帝王 解密被扒墓掘尸帝王
-
传国玉玺在哪?解开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失踪之谜
-
党史百年天天读|12月20日
-
追忆历史,激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