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淮海战役,30万国军企图逃跑,粟裕指挥解放军追击将其包围

原标题:淮海战役,30万国军企图逃跑,粟裕指挥解放军追击将其包围

1948年11月上旬,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开打。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联手作战,将士用命,牢牢掌握了战役主动权。反观国军,上下不和,离心离德,导致连连失利。激战至11月22日,国军黄百韬兵团10万余人在碾庄地区被全歼。至11月26日,国军黄维兵团12万人又被围困在双堆集地区。这样,聚集在徐州地区的国军杜聿明集团已经陷于岌岌可危之态。

对于徐蚌战场的局面,蒋介石心急如焚,知道已不可为。当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包围后,为了保存剩下的几个主力兵团,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11月28日,蒋介石把将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召到南京,令其放弃徐州,将3个主力兵团安全撤出来。杜聿明认为放弃徐州势所必然,但撤就不能打,要打就不能撤,绝不可瞻前顾后。他提出以黄维兵团牵制住解放军主力,使徐州兵团脱离危险,撤至淮河地区站住脚跟,再向北攻击解黄维兵团之危。

蒋介石基本上同意杜聿明的建议,但还是舍不下黄维兵团,要求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3个兵团经永城、蒙城南下,先救出黄维,再一同南撤。同时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率总部机关飞往蚌埠,指挥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北上增援。为表示死战决心,蒋介石还派自己的公子蒋纬国率装甲兵部队随李延年兵团行动,参加解围作战。

为了保证安全撤退,杜聿明加强保密措施,还上报了从徐州东南向两淮撤退的假计划,以隐藏真实意思。经过仓促混乱的组织后,11月30日早晨,杜聿明率领3个兵团10个军25个师,加上特种部队和行政机关及裹挟的青年学生共约30万人,撤离徐州,沿徐州至永城公路向西南前进。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早已预见到杜聿明集团有可能撤离徐州,但具体走哪条路线还是颇费踌躇。华野现在虽掌握10余个纵队40万兵力,但既要包围阻截敌徐州集团,又要协助中野歼灭黄维集团,还要监视和打退南线北上增援的国军集团,在兵力使用上非常紧张。当时华野情报部门侦知了杜聿明集团要走两淮的假情报,粟裕将手中的机动部队部署在了徐州东南方向。但他一直有个想法,杜聿明很可能不走两淮,而是向西南出永城。

当杜聿明集团大张旗鼓撤离徐州后,其意图已经完全暴露。粟裕立即更改部署,命令华野第1、3、4、8、9、12等纵队随后紧追逃敌;第2、10、11纵队分别向永城、涡阳、亳州方向急进,迂回拦击堵住杜聿明集团;第6纵队则坚决阻击南线之敌北援。各纵队取勇猛动作急行军,展开多方向、多路尾追和平行追击,一定不能让杜聿明集团逃脱!

杜聿明集团已占先机,逃跑的速度很快,非常有可能在华野追击部队合围之前逃脱。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2月3日上午,正在撤退的杜聿明突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手令,令其停止向永城撤退,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的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杜聿明看后大惊,知道这样全军将会凶多吉少。可是手令中的措辞极为严厉,杜聿明心中非常矛盾,却又不敢抗命。他召集各兵团司令开会研究,大家一致同意遵照蒋的命令行动。

12月4日,杜聿明命令部队转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前进。蒋介石唯恐杜聿明不按照命令行事,又连续来电督战,相当于道道催命符。杜聿明集团中途转向停顿,致使这支大军遭到了灭顶之灾。就在这一天迟疑中,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纷纷赶到,采取三面攻击,一面堵击的战法,步步压缩,于4日晚将杜聿明集团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方圆十几公里地区内。

至此,杜聿明没救成黄维,自己也陷入了重围。解放军同时围住了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40万敌人,兵力用尽,全线异常紧张。淮海战役最后决战的时刻到来了。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