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洛阳钱币史话||半两钱:秦统天下得推行货币发展里程碑

原标题:洛阳钱币史话||半两钱:秦统天下得推行货币发展里程碑

从秦至清,中国钱币的基本形制为圆形方孔。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半两钱制、五铢钱制和开元通宝钱制,它们并称中国钱币的“三大钱制”。半两钱经历了战国、秦、西汉三个时期,流通了200多年,是中国最早通行全国的统一青铜货币。秦始皇统一货币后,把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收归中央,半两钱因此又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秦时发行全国中国古币“经典”

圆形方孔的半两钱是秦代圜(huán)钱的典型形制。受魏国圜钱制的影响,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也开始铸行圜钱。大约在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秦国开始铸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因这种钱币外圆内方,是天圆地方的象征,故秦始皇统一货币时在全国推行半两钱制。

“半两钱,顾名思义就是钱重半两。”市文物管理局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兼学术委员蔡运章介绍,古代规定1两为24铢(古以24铢为1两,16两为1斤,今以10钱为1两,10两为1斤),半两钱通常重12铢,故称为“半两”。半两钱的币身也有明显标注,“半两”二字分列于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由于半两钱的大小、轻重比较适中,使用方便,易于携带,比其他钱币更适宜流通,因而铸行不久便迅速发展。虽然方孔圆钱并非秦国独创,在此之前就有文信、长安等方孔圆钱存在,但因为它们仅在局部地区流通,远不如秦半两钱的影响大,秦半两钱因而成为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规范货币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改革币制,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币、布币、郢爰(yǐng yuán,古代黄金货币,又名印子金,或称金钣、龟币)和贝币等大小、重量和币值不一的货币,称黄金为上币,以铜钱为下币,规定以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半两钱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同时也奠定了中国货币史上通行两千多年的方孔圆钱形制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货币后,把货币的铸造权和发行权统统收归中央,这一举措使战国时期币制混乱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控制与规范。同时,他还用严格的法律维护这种币制,私铸铜钱、擅自发行者一律被处以极刑。可见,秦半两钱制不仅在观念上,而且在事实上都成了皇权的代表,统一的货币制度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历史上,凡是皇权强大的朝代,铸币权和发行权一定归于中央;相反,藩镇割据、拥兵自重的时期,铸币权和发行权就分散在地方,因此半两钱在铸行期间又被染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三朝“半两”皆有 形制各有不同

洛阳地区发现的半两钱,包括战国半两钱、秦半两钱和西汉半两钱三种。

方孔圆钱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制作简单,币身文字不太规范。洛阳出土的战国半两钱多发现于新安、洛宁等地的秦墓和秦钱窖,这些地区均在当年秦军东进的行军路线上。

1978年1月,新安县磁涧镇八陡山村发现一座古墓,出土半两钱共计45枚,分别置于遗体周围。专家推测该墓的年代可能是战国时期,最迟不晚于秦统一中国初期。随半两钱出土的还有一件秦国士兵随身携带的炊具——双耳铜鍪(móu)。因此专家认为这座古墓是当时秦国士兵的墓葬,这45枚半两钱或许就是这个秦国士兵的军饷。

秦统一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郡。三川郡为诸郡之首,治所设于洛阳,其辖境大概为今灵宝市以东、黄河以南、伊洛河流域、北汝河上游地区。洛阳出土的秦半两钱,多见于洛阳地区秦汉时期的墓葬,但发掘数量不多。秦半两钱因为有严格的铸行制度,这一时期的半两钱外形统一、重量相同。

汉初沿用了秦的货币制度,黄金与铜钱并行。虽然因连年战争、生产停滞,铜钱重量不断减轻,但仍然称做“半两”。由于汉初私铸铜钱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小的直径不到1厘米、重量不到1克,一压即碎。西汉时期,洛阳为河南郡治所,设有铸钱作坊,因此洛阳出土的西汉半两钱数量较多。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