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怎样喝才会醉?
原标题: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怎样喝才会醉?
众所周知的“酒仙”李白,“醉翁”欧阳修,“饮酒诗人”陶渊明……这些古人都是我们印象中的好酒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呢?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呢?
其实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米酒。米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时人们的主要饮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
其实,不是古人普遍酒量很大,而是他们喝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发酵酒。这种酒,与如今的米酒和黄酒较为相似,酒精度数比较低,多数只有几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10几度。也就是现在人们的喝的啤酒的度数吧!
《水浒传》中的酒文化非常出名,有酒后打虎的武松,还有酒肉和尚鲁智深等。在小说中,武松喝酒动辄就是十几碗甚至是几十碗,而鲁智深更夸张,喝了十多碗酒后还要再喝一桶。
这种酒酒精含量低,一般也就是15度左右,只是比啤酒度数高一些而已,并且味道也远远不如蒸馏酒辛辣,反而微微发甜。所以这才符合古代人动辄十几碗大碗饮酒的场面,如此看来,如果将现代常喝高度数白酒的人拿到古代,估计个个都是“酒中仙”了。
从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20;大多是10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20度以下的,甚至是10几度左右。还有《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这段故事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
白酒是宋元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到了元朝,酿酒工艺改造,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这种工艺酿造出来的酒接近现代工艺,酒的度数也比较高,所以即便是武松,连饮十八碗以后也是不胜酒力。
古代的酒一般都是曲酿发酵酒,度数比较低,9度到18度那样,后来的蒸馏烧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酒,大概接近50度,在《本草纲目》的记载里,烧酒在是元朝时出现的。
而现在的白酒,度数低的40多度,高的60多度,能喝上几瓶的不死也得残了,要是古代,打仗前喝点现在的白酒热热身,那么恭喜你,中奖了。
相关文章
-
高安籍抗日将军邓咸欢先生捐赠个人珍藏资料
-
【国学知识】鹿有什么象征意义,鹤在中国古代有什么地位?
-
好人模范事迹巡礼⑦道德模范杨东旭:勇救落水老人,彰显党员本色
-
请回答,黄金时代,你为何要带走他?
-
老话: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下半句才是精华,却少有人知
-
身为太后却给别国国君当情妇达30年?还生下两儿?真相让人感慨
-
快达龙:澳大利亚小型食草恐龙(长1.8米/距今1.1亿年前)
-
古人科考和《小欢喜》一样紧张,考前求签拜“考神”,甚至迁祖坟
-
程万军:朱棣如何通过“东宫迎驾事件”驯服内阁
-
南唐状元舒雅籍贯考辨
-
三国时期最大的人生赢家是谁 不是曹操也不是孙权
-
侏罗纪兽脚斑龙:多里亚猎龙 长达7米(分布于英国南部)
-
No.1062葛兆光|“漫长的十八世纪”与“盛世背后的危机”
-
鲁肃做了一件事,为何令周瑜佩服不已,这则成语故事道出真相
-
他出身川军,后却成为老蒋智囊,曾为老蒋控制四川立下汗马功劳
-
始兴龙:亚洲偷蛋龙科恐龙(长2米/发现于中国广东)
-
唐朝为什么以胖为美 其真相让人震惊
-
《三国演义》里的莽张飞,真实历史上竟是文武双全的男神?
-
秘书范若愚:周恩来和毛泽东整风以前不是"风雨同舟"?
-
何姓起名:何处春风拂苑墙,飞花片片入昭阳
-
山西龙:中国山西小型恐龙(体长3.5米/生活在早白垩世)
-
小型鸟脚恐龙:棱齿龙 体长仅2.3米(堪称恐龙飞毛腿)
-
都知道唐朝有唐刀,但你知道唐剑长什么样吗?
-
阎锡山一生争议不断,但在山西实行的一项政策,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
赣南龙:中国江西出土的巨龙类(诞生于7000万年前)
-
灵龙:最会跑的小型食草恐龙(长1.7米/中国四川出土)
-
胄甲龙:北美大型甲龙(长7米/尾巴占到三分之一)
-
司马光一生坚贞不二 只爱一人的原因解密
-
北山龙:甘肃大型食草恐龙(长8米/距今1亿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