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怎样喝才会醉?
原标题:古代的酒到底有多少度?怎样喝才会醉?
众所周知的“酒仙”李白,“醉翁”欧阳修,“饮酒诗人”陶渊明……这些古人都是我们印象中的好酒量。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古人喝酒可以千杯不醉呢?古代的酒究竟有多少度呢?
其实一直到宋以前,古人喝的大多是米酒。米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偏甜,是那时人们的主要饮用酒。因此,古人的酒量未必有现代人的大。
其实,不是古人普遍酒量很大,而是他们喝的酒,不是蒸馏酒,而是发酵酒。这种酒,与如今的米酒和黄酒较为相似,酒精度数比较低,多数只有几度左右,度数高的也就是10几度。也就是现在人们的喝的啤酒的度数吧!
《水浒传》中的酒文化非常出名,有酒后打虎的武松,还有酒肉和尚鲁智深等。在小说中,武松喝酒动辄就是十几碗甚至是几十碗,而鲁智深更夸张,喝了十多碗酒后还要再喝一桶。
这种酒酒精含量低,一般也就是15度左右,只是比啤酒度数高一些而已,并且味道也远远不如蒸馏酒辛辣,反而微微发甜。所以这才符合古代人动辄十几碗大碗饮酒的场面,如此看来,如果将现代常喝高度数白酒的人拿到古代,估计个个都是“酒中仙”了。
从南宋到元代的酒都是发酵酒,度数最多不高过20;大多是10度以下的米酒,发酵后就过滤而得,像武松过景阳冈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20度以下的,甚至是10几度左右。还有《水浒传》里的“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讲到杨智带的梁府里的人,在大热天买酒解渴,酒到了可以解渴的时候。这段故事足以证明,古代的酒度数是很低的。
白酒是宋元以后才逐渐流行起来的,其学名叫蒸馏酒,又因为白酒可以点燃,所以也叫烧酒。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到了元朝,酿酒工艺改造,出现了蒸馏酒也就是烧酒,这种工艺酿造出来的酒接近现代工艺,酒的度数也比较高,所以即便是武松,连饮十八碗以后也是不胜酒力。
古代的酒一般都是曲酿发酵酒,度数比较低,9度到18度那样,后来的蒸馏烧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酒,大概接近50度,在《本草纲目》的记载里,烧酒在是元朝时出现的。
而现在的白酒,度数低的40多度,高的60多度,能喝上几瓶的不死也得残了,要是古代,打仗前喝点现在的白酒热热身,那么恭喜你,中奖了。
相关文章
-
解密张宗昌的白俄部队 中国白俄军团来源与去向
-
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时代力量
-
北青报:告慰烈士凭吊之外还得做点什么
-
《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读者交流会在京举行
-
上古兽神——犼
-
纪念罗荣桓元帅逝世55周年!
-
封神榜中开天辟地的神仙有六个,盘古大神只是其中一个
-
血色湘江,红军长征路上最悲壮的一页
-
九千年前遗址出土的26根“骨头”,打破两个传统误区,轰动世界
-
五代十国最悲情的君主,一生节俭仁慈,最后还是难逃亡国的命运
-
蒙恬被赐死时为什么不反抗:反抗过(被赵高陷害而死)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标语宣传及其历史作用
-
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辛丑条约为什么没有割地
-
史上最成功的陪嫁丫环,小姐成了嫔妃,她从丫环逆袭成一代贤后
-
崇祯时期,京城中出现一40斤的大公鸡,这人见后大哭:大明要亡
-
怪不得唐朝武德丰沛,军马竟超过70万匹!说说唐军为何那么豪?
-
我军打炮最神的开国少将,曾三炮挽救全军,林彪称其达到艺术境界
-
元好问:自鉴于历史的、风尘满面的镜子
-
谁才是军神刘伯承心中的最优秀将领?此人当之无愧
-
古代通房丫鬟有多惨,少爷和少奶同房时,她也要在床边随时伺候
-
四大野战军有十三个司令员,他们分别是谁?最后都是什么军衔?
-
邓颖超与周恩来提倡的夫妻“八互”是什么
-
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 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
-
最有趣的10则对联: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
大禹治水:天灾人祸一直在考验人类的生存智慧!
-
为什么说郑成功是日本人?有什么证据可证明他的国籍
-
一江山岛战役,解放军第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
-
真实的丐帮:势力盘根错节,官产私产数目庞大,帮主更是城中首富
-
民间故事:男子摔死妇人鼠子,美妇不依索赔,因此失去童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