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他的诗句时常被人挂在嘴边,本人的知名度却不高

原标题:他的诗句时常被人挂在嘴边,本人的知名度却不高

放眼历史,从古至今诗坛涌现出多少迁客骚人,留下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在古代诗词的耀眼星河中,诗人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李杜元白陆辛苏为主要代表的巨星;二是除他们之外,那许多光芒四射的诗坛高手;最后一类则是那些星光乍现的才子及无名诗人。

再看诗作,我们读过很多诗,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有极具风骨的代表之作,还有那些脍炙人口却鲜有人知道由来的名句,比如秦观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比如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又比如卢梅坡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名句之名盖过诗家之名,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最为常见的,还是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对这句词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在电视剧《神雕侠侣》里,赤练仙子李莫愁痴情一生,临死前,口中吟诵的便是这句诗。或许很少人知道,这句词出自《摸鱼儿 雁丘词》,作者是金末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又称裕之,世称遗山先生。

元好问的家庭十分的出色,其祖上十分的有名,是太武帝的儿子,之后文化改革,所以元好问的祖上才改成了姓元。

元好问出生时,宋、金、元三角鼎立,正处在历史的重要关口,那一年是1190年。

元好问这个名字我们很好理解,就是家里人希望他勤学好问。而另一个说法是,元好问原来其实并不叫元好问,只是元好问小的时候,他是个好奇宝宝,整天问自己父亲这个,问自己父亲那个。他爸爸估计被他问的恶心了,就叫他元好问了。

仕途不幸诗家幸,元好问正是个中的代表人物, 纵观元好问的一生,真是坎坷波折。他天资聪颖,年少时就有“神童”之名流传,然而于科举考试中却屡次不第,从十六岁开始参加科考的元好问,直到三十五岁才得到赵秉文等人的贡举,以考试优异得中科举。这次宏词科登第后,元好问才正式就选,被任为权国史院编修,留官汴京,但生活颇为清苦。但是当时的时代是个动乱的时代,所以这份工作干了几年之后因为国家的原因,他被陷害进了监狱。

或许人生最不幸运的事情都被他遇见了。元好问便醉心于诗文,其诗集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他在临终之时嘱咐后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足见他对自己诗歌创作的重视与肯定。他对自己的诗才极为自信,有着与杜甫相提并论的傲气,有过“诗狂他日笑遗山,饭颗不妨嘲杜甫”诗句。

元朝文学家徐世隆说他:“作为诗文,皆有法度可观,文体粹然为之一变。大较遗山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韩、欧,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闲宛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他的另一位朋友李冶更誉其为“二李(李白、李邕)后身”。

元好问的才学受到赏识,元有意招纳,蒙古国提供的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元好问视如粪土,国破家亡这个心结,元好问是打不开了。纵使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大帝出马劝说,也无济于事。作为金国遗老,故国不在,他便也退隐山林,不问世事。他和别人隐居不一样,别人隐居也会把自己写的诗流传出去,但是元好问不会,他隐居是真正的隐居,江湖上之后并没有他的传说。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也没有人之后他生活的怎么样。至于他是什么时候死的可能都不知道。或许这就是他名声为什么不大的原因吧。

元好问墓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南5.5公里处的韩岩村北,于1962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墓前设有卷棚顶享堂三间,享堂内有明代诗人访元好问之墓残碑以及明清两代元好问家族碑刻。元代石虎、石羊、石翁仲各一对。墓内有元好问塑像和元好问生平事迹碑刻。

野史亭又名青来轩,创建于元代,为元好问五十一岁时为修《金史》而建,“朱门万户凄凉尽,惟有元家野史亭”。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东西宽144米,南北长171.7米,占地面积2.47万平方米。八百年间,多次有人前来凭吊或修缮。亭内有金、元、明、清以来大量的名家诗文石刻、碑记。

参考文献:《阮诗别裁序》清代张景星

《金史》元代政治家脱脱

《元诗选》顾嗣立

《四库全书总目·遗山集》清代总编

《中国文学史》钱基博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