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南美洲的阿根廷为何亲近德国?
原标题:二战时,南美洲的阿根廷为何亲近德国?
二战席卷欧陆,南美洲南端的阿根廷对二战态度如何?如果用一个词来高度概括的话,就是两边通吃。欧洲战场距离阿根廷实在太遥远,阿根廷没有生死存亡之忧。可是,阿根廷是农业大国,产品需要出口,主要市场就在欧洲,这就麻烦了。
阿根廷和英国因争夺马岛而成为仇敌的故事,世人皆知。实际上,在1806年,英国就打过阿根廷,结果被阿根廷人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打成了猪头。只不过,阿根廷这一次是胜利者,心态和1982年之后的战败者心态不一样。所以,阿根廷可以“居高临下”与英国做生意,打完之后照样是朋友。
英国是面积小国,需要大量从海外进口商品,这一点正好可以与阿根廷互补。仅以1939年为例,阿根廷种植的农作物中,小麦四成,玉米九成以上,牛羊肉九成以上,羊毛七成以上都卖给了英国。阿根廷是英国在拉美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美国都没这么亲近。
可是,阿根廷懂得“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的道理。在欧洲,德国的进口需求同样很大。阿根廷和德国的贸易往来也很多,在三十年代,阿根廷每年都要向德国出口大量粮食和肉类,德国是阿根廷农产品的主要买家之一。由于德国的工业技术先进,阿根廷没少从德国进口工业产品,包括铁路设备。也正因为这一点,就让阿根廷的对外态度,多少偏向德国。
有意思的是,对欧洲的德国,阿根廷印象不错,而对同在西半球的美国,阿根廷却非常强硬。美国总统罗斯福看重对阿根廷的关系,阿根廷对美国却是爱理不理。1938年12月,美国国务卿赫尔在秘鲁首都利马参加美洲国家会议时,要求阿根廷离德国远点,却遭到阿根廷怒怼。
阿根廷对怒怼美国似乎很得意,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何之?由于战争的原因,欧洲市场对阿根廷贸易的大门缓慢关上了。阿根廷现在知道着急了,只好找美国打点“秋风”,美国以为阿根廷弃暗投明了,拨给阿根廷1.1亿美元度过困难期。但让美国没想到的是,阿根廷刚收完钱就翻脸不认账了,拒绝和德国断绝关系。即使是美国拉上一帮美洲小弟围着阿根廷要说法,阿根廷依然不松口。1942年1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开会时,美国代表都敲桌子警告阿根廷了,阿根廷还是那句话:“我们保持中立。”
阿根廷为什么敢得罪美国?因为在当时的欧洲战场,德国横扫一大片,势头正盛。阿根廷认为德国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到那时,德国控制着欧洲,阿根廷能得罪这样的大金主吗?
至于得罪美国,阿根廷是这么考虑的:一,美国的实力不像如今在全球独一无二;二,美国也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和阿根廷是竞争关系。换了你,你是得罪竞争对手呢,还是得罪大买家呢?答案不言自明。
阿根廷亲近德国,还有一个人口上的因素。阿根廷是移民国家,人口多数来自欧洲,仅从1870年至一战爆发前的1914年这44年间,从欧洲就有600万人移民阿根廷。在这些移民中,德国人并不多,只有25万,剩下的主要是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但在二战中,意大利紧跟德国,西班牙也保持“中立”,实际上和德国也是各种勾肩搭背。所以,在对德国的态度上,这些欧洲人是明显偏向德国的。
而美国呢?早在阿根廷于1816年脱离西班牙自立的时候,美国就没在第一时间承认阿根廷。十几年后,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岛打架,美国拉偏架,站在英国这边,得罪了阿根廷。还有一点,阿根廷想做南美洲的老大,可美国却支持阿根廷的宿敌巴西。阿根廷对美国自然没什么好感,加上阿根廷的实力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较强,能给美国好脸色才怪。
不过,美国毕竟是大国,阿根廷不想彻底得罪美国,只能保持所谓中立。这时的阿根廷总统奥尔蒂斯算是比较温和的人物,都如此亲德。1943年6月,阿根廷变天,军中鹰派拉米雷斯上位,声称要比前任更加亲德,这让美国感觉到背叛。1.1亿美元打水漂都不是最心疼的,如果让德国控制阿根廷,在阿根廷搞军事基地,那麻烦就大了。
1943年12月,美国拉上英国,对与德国眉来眼去的阿根廷实行制裁。此时,德军在欧洲战场打得比较吃力,已无法向阿根廷提供更多支持。到这时,阿根廷才知道自己的麻烦来了,只好向美国服软。
1944年1月26日,阿根廷彻底断绝与德国的关系,与德国(包括日本)宣战,这才得到了美国的“原谅”。
更多南美洲历史地理,请订阅微信公号,地图帝
相关文章
-
参考文苑|那些知名公众人物的最后一餐
-
蕞尔岛国大陆梦:被日本垂涎已久的天朝上邦!
-
[图文]清朝新军最后军演永平秋操
-
建党百年襄阳英模人物|宋宪文:服务群众有心人
-
以色列建国,为何不选非洲和南美?牵制阿拉伯国家却是英美策略
-
“台独”今天在台北游行:别急,在台湾还是有人反制的
-
郑板桥得罪了上司被罢官,临走时写下的这首诗,足以说明他是清官
-
[图文]二战中日本为“优生”走火入魔:提倡裸体上课磨炼精神
-
老照片1989年苏联首都莫斯科谁也没想到苏联就快解体了
-
她是希特勒的御用“试毒女郎”,十几个姑娘仅存她一人,最怕吃饭
-
西德那么发达,为何还有55万人叛逃到了东德?真实原因有三点
-
一块西瓜引发的命案:两人因泼水结缘,偷度良宵,第二天男子惨死
-
匈奴使用细菌战?汉武帝征战匈奴为何失利?
-
《松江教父》即将上演一部江湖纷争!
-
“一场伟大的社会和经济实验” ——事与愿违的美国禁酒运动
-
埃尔多安:土耳其将于23日公布沙特记者遇害案调查结果
-
为何历史书详细讲了偏安的南宋,却对威震中亚的西辽一笔带过?
-
孟浩然整晚等人却被人放鸽子,写下一诗泄愤,最后10字已家喻户晓
-
民间故事:皮匠经商返家,老乡让他先去酒楼,皮匠不听终葬送性命
-
古代的人为啥吃完饭后,扔下银子就走,难道就不怕给少了么?
-
他是毛主席唯一连敬三杯酒的上将,曾送父母回乡:先尽忠,再尽孝
-
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金圣叹,为何三次科考皆名落孙山?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气焰嚣张的日本为何要向美英低头服软
-
古代穷人为何宁愿给地主干活,经常吃不饱饭,也不去开荒呢?
-
豪门千金举办世纪婚礼,家产败光后,夫妻摆小摊再创亿万家产
-
当年荆轲刺秦王,如果用的是长剑而不是匕首,结果会怎样?
-
明代孤儿“喜”做“童养婿”,姑父大闹婚宴为哪般?
-
[图文]复杂的西班牙内战:左翼阵营中的内斗导致失败
-
审判日本战犯的中国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