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中国历史上的攻伐战争——不争馒头争口气

原标题:中国历史上的攻伐战争——不争馒头争口气

战争是人类最野蛮的一面,可惜到现在为止,战争仍然没有从我们身边消失。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很多时候并非为了一城一池的争夺。很多人对于战争的定义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这也是现代战争的一种特点。与现代战争不同,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并非完全为了利益之争,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面子。这些是中国历史上攻伐战争的一大特色。

因为某一个事件,从战国时围绕“朝见周王”各诸侯之间就能大打出手,再到清朝乾隆时期的“中缅之战”。很难说这种战争的意义到底在哪,但是这也从侧面印证着当时统治者的一种思维:面子远比银子更重要。

一、“三家分晋”之后因朝拜而发生战争

在春秋末期,春秋五霸之一晋国被魏国、韩国、赵国所瓜分,而此时晋国虽然国土尽失,但国度尚在,也有自己的君王。当然了,这君王的作用可能更像吉祥物一些。魏赵韩三国之间本身就有嫌隙,为了恶心对方,往往会选择迎奉晋君,也就是扯虎皮做大旗。而每次当三国之中有一个国家表示迎奉晋君之后,都会遭到另外两国的攻伐......打完之后,还会把土地还给对方以示正义......

二、中国最好面子的皇帝之一——杨广以及隋朝的对外战争

如果魏赵韩之间还是明着一套,暗着一套,那么隋炀帝杨广则是不折不扣的面子爱好者。作为当时冠绝一时的皇朝,隋朝不仅大败东突厥汗国(今土耳其)、收复越南,同样也把中国的疆域拓展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地步。而最终却因为小小的高句丽(如今的韩国-朝鲜)葬送了父亲留下的基业。杨广因此也被认为是一个比胡亥还能败家的皇帝。为什么会败?因为杨广屡次三番的中了高句丽的诈降计,最终葬送了隋朝的核心军队。其实那个时候的高句丽真的有必要去征伐吗?事实不仅不用,征伐之后还有可能成为累赘,这是典型的为了面子不要里子。

对此,蒙曼在《大隋风云》中评价到:“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只道是并吞八荒,功盖万古;横槊赋诗,笑傲前尘。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

三、乾隆主导“中缅之战”

《还珠格格》第三部中有这样的一个桥段——尔康被缅甸俘虏,公主看上他,分分钟要和紫薇抢男人。虽然这的确很狗血,但是其中的确也是中缅之战的写照。这场战争总共持续7年,这对于如日中天的清朝来说完全是没有料想到的。当然了,如果纯粹的说这场战争是为了面子其实有失偏颇,从起因上来说,是因为缅甸屡屡侵犯边境所造成的。但是最后的结局却是:口头上,缅甸向清朝称臣;实际上,清朝给出大把白银。是的,赢了面子,输了里子。

这三件事只是中国历史上“不争馒头争口气”的典型,而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包括三国时期刘备悍然东征,为关羽报仇所发动夷陵之战等等。其实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说,很难去评判所谓的对错,只要是战争,除了自卫反击,没有是正义的,但是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说,比钱和利益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面子、政治正确、情义......这也是为什么要打这些战争的根本原因。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