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辱》笔记之二:认识这个中东“火药桶”
原标题:《羞辱》笔记之二:认识这个中东“火药桶”
一句羞辱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动乱乃至民族冲突,全因为黎巴嫩这个国家的特殊历史和地理原因。
黎巴嫩仅有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600多万人口,却有着七八个宗教,教派之间关系极其复杂,又紧邻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历史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恩怨关系。一点小事酿成社会动乱,深刻揭示了黎巴嫩这个中东“火药桶”的独特性质。
1943年黎巴嫩独立前夕,各教派曾就国家权力的分配达成协议: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议长和总理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议员和部长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西方殖民者留下的这种全世界罕见的政权分配方式种下了祸根,使黎巴嫩长期处于分崩离析、民族冲突之中。
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后,几十万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南部,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抵抗力量武装,也就是后来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反抗和袭击以色列,成为黎巴嫩境内一支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为此,叙利亚在黎巴嫩驻军20多年,以色列也多次武装占领和控制黎巴嫩部分地区,使黎巴嫩政治局势愈发复杂。
影片中讲到的亚希尔和托尼经历过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战争,从1985年5月开始,到1988年7月结束,长达三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黎巴嫩真主党、黎巴嫩社会进步党、阿迈勒运动以及叙利亚、黎巴嫩政府都卷入其中,双方共计死亡3781人,受伤6787人。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民族宗教背景下,巴勒斯坦难民亚希尔和黎巴嫩基督徒托尼的纠纷就被一步步渲染升级,成为全社会、全国关注的焦点。对一个人的羞辱,演变成对一个民族的羞辱。法庭内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尖锐对立,恰恰是黎巴嫩社会现实的缩影。
“你是犹太复国主义的走狗!”这声尖锐的叫骂,显然反映了巴勒斯坦难民对这个案件和这个律师的态度,而这种激烈的态度又激发了黎巴嫩人的强烈反感。这种情绪经过媒体的渲染,点燃了黎巴嫩社会矛盾的怒火。托尼和亚希尔,律师瓦伊迪和纳丁,都被舆论所裹挟,已经无法左右局势的走向。
《羞辱》这部电影的故事,来自于导演齐德·多尔里的真实经历。他曾在一次与水管工的争吵中,蹦出带歧视性的侮辱词汇。好友托马善意提示“祸从口出”,让他去道歉。可是水管工拒绝了导演的认错,而包工头几乎为这件事把那个水管工开除。此事给了齐德·多尔里创作《羞辱》的灵感。后来他的好友托马也成了该片的联合编剧。显然,这个来自于现实的真实故事,入木三分地戳中了黎巴嫩人的脆弱神经。
相关文章
-
希特勒唯一挚爱是外甥女:为她终身不娶,变成素食主义者
-
18世纪末人类历史最复杂的机械装置,上面一个小卡片蕴藏巨大信息
-
历史上的今天|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诞辰
-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军打出威风,战斗2年歼敌40800人
-
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但第一个使用电灯的家庭却另有其人
-
可爱的意大利人 二战意大利军队
-
什么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
重温《雪中悍刀行》:国士无双李义山,以半壁江山做下酒菜
-
文艺排面拉满,《国家宝藏·展演季》用“电视策展思维”让国宝活起来
-
《中国国家历史·玖》精彩内容介绍
-
二战苏联270号命令有多恐怖?迅速扭转战争局势,德军都被打怕
-
西汉骑兵有多厉害?轻松吊打同时期的西方骑兵军团
-
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参加抗美援朝不到一年,为何被主席急召回国
-
去理发顺手歼灭了1个德军坦克纵队—苏联头号坦克王牌拉夫里年科
-
长歌行:阿窦牺牲催人泪,编剧太狠了,本以为他会陪李长歌到结局
-
历史上的今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诞辰
-
二战时苏联最后沉没的潜艇对日本难民船狂轰后离奇消失
-
精选|春节有可能过两个?拜年该怎么抱拳?13个关于春节的冷知识,学起来!
-
读《史记》:一个好酒及色的中年草根,缘何逆袭成为一代帝君(二)
-
大秦就有交通规则,19世纪后期车辆左行,后来为什么改成由行?
-
有关印度的15个事实,跟你想象中的差别有多大?
-
福田湾海战:日本近代首次对西方势力动武
-
“十个蚊子一盘菜”,他和老伴已经在这里守了50多年
-
他曾拯救数千万人性命,还荣获诺贝尔奖,只因一个举动化身恶魔
-
彭德怀在朝鲜战争时为何三次雷霆之怒
-
盘点这些年特朗普带美国退出的这些“国际群”
-
水东街|几经沉浮历经沧桑,而今涅槃重生
-
宜家在巴黎市中心开店
-
今天,这两条热搜令人愤怒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