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千万别惹艺术家!此人惹怒达·芬奇,犹大的样子就成了他的样子

原标题:千万别惹艺术家!此人惹怒达·芬奇,犹大的样子就成了他的样子

1498年的一天,在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修道院,达·芬奇放下手中的画笔,终于完成了那幅世纪名作——《最后的晚餐》。

在为这幅画努力的四年中,达·芬奇的生活状况不太乐观,有时甚至需要借钱买谷物,但他从未耽误工作,有时从早画到晚,有时也会连续几天不碰画笔,伫立在这幅未完成的壁画前,双臂交叉在胸前,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画中的人物。

修道院院长似乎不太理解艺术家创作时的间歇性问题,总是催促达·芬奇尽快完成这项工作,还时常向公爵抱怨这个艺术家如何拖延时间。此时,正在为犹大形象苦恼的达·芬奇突然有了灵感——那个尖酸刻薄、缺乏耐心的修道院院长不就正合适吗?所以,他的模样便作为犹大原型永远地保留了下来。

达·芬奇并不是唯一用作品进行“报复”的艺术家,比他稍晚一些的提香也干过。

1546年,56岁的提香已是首屈一指的人气艺术家,在权力阶层中十分抢手,可他的儿子不仅没有遗传自己的绘画天赋,还到处惹是生非。提香不得不尽力为他谋个好差事,比如在大修道院担任神职—那个时代,教皇的权力至高无上,仅次于皇帝。机遇很快就来了。

保罗三世坐上教皇宝座后肆意扩张,并打算提前安排接班人。为此,他提出让提香为自己的家族画一幅画,画里只有三个人:他和两个孙子。保罗三世显然是想借此向世人暗示最高宗教权力的交接问题。提香长期混迹于权贵阶层,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何况精明的保罗三世已暗许他儿子修道院的神职职位。

保罗三世需要的这幅画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所以对画中人物位置及构图秘密商讨一个多月后,提香才开始动笔。半年后,这幅油画完成了一半,雏形已现。而此时,保罗三世却只含含糊糊地给了提香的儿子一个小教区神院的职位,与大修道院相去甚远。提香这才知道被耍了,回到工作室,便将那幅画作了一些修改后迅速离开罗马,再也没有回来。

那幅未完成的作品留在罗马,谁都没有料到它竟成了提香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教皇保罗三世和他的孙子们》。

提香给这位身处权力顶点的教皇画了弧度很大的背脊,使他看起来像一只从壳里伸出头的老乌龟。画中的保罗三世脸颊消瘦、鼻子过长,还有那异于常人的浓密白须,无不在向观者诉说:这是一位狡诈的权术家。事实也确实如此,保罗三世在位期间恶评如潮。

右侧的次孙表面上谦恭有礼,正俯身亲吻教皇的足部以示臣服。提香着意刻画了保罗三世绣有金色十字架的鞋子,预示着次孙的下一个动作,但这位年轻人的脸上露出的却是与身体语言相异的伪善神情。

左侧的长孙一副人畜无害的表情,穿着正式,似乎自己就是下一任教皇。他的手搭在椅背上,这是提香特意修改过的,因为这位精通美术史的艺术家知道在之前的类似题材作品中,手扶教皇椅背的主教都不曾继任教皇,有些甚至早亡。

《教皇保罗三世和他的孙子们》虽未完成,但提香带着怨气的修改,以一种不近人情的真实感呈现出了祖孙之间紧张复杂的关系。事实与画中的气氛相似,两位孙辈的性格、为人与保罗三世相似,善用权术,好争名利,当然也都不是虔诚的教徒。

史上像达·芬奇和提香这样尖刻的艺术家不在少数,所以千万别惹艺术家。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
作者|莫一奥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