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清代广东方言编著的英语教材《英语集全》

原标题:清代广东方言编著的英语教材《英语集全》

《英语集全》,全书共六卷,唐廷枢编。是一部用广东方言编著的英语学习书籍,内容包括日常口语和天文地理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每卷前有字音简介,每行右楷体英文,左上中文,左下音译,为早期西学东渐之重要经典。

唐廷枢(1832年5月19日-1892年10月7日),初名唐杰,字建时,号景星,又号镜心,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唐家村人,清代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珠海邻近澳门、香港,中国近代早期的买办很多都是从这里产生的。唐廷枢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洋行买办,又是清末洋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一生,对创办近代民族实业,推动民族经济发展,有过重要的贡献。唐廷枢和他的胞兄唐廷植(茂枝),族兄弟唐瑞芝、唐国泰(翘卿),都是当时闻名的买办人物。而他的侄儿唐杰臣和侄孙唐纪常,也继承了他们的职业。单是怡和洋行一家,从唐廷枢经唐廷植、唐杰臣到唐纪常四任买办,为时达半个世纪以上。

唐廷枢10岁那年,随父亲来到香港,进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的教会学校读书。6年之后,他以一口流利的英语毕业,到港英政府担当翻译。20岁时,他被英国人派往上海海关,担任总翻译。从此,唐廷枢便成为西方近代文明在中国的积极传播者。由于英语水平过人,唐廷枢备受社会推崇,连美国人都认为,唐廷枢讲英语“像个不列颠人”。那些在外国洋行任职的中国买办则经常上门求教。唐廷枢为此花费三年时间,用广东话对英语单词和常用商务用语进行注音和翻译,编出一部《英语集全》,共六卷。辞典正文不是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而是依照中国古代类书的分类,从天文开始,最后是百病类。更为有意思的是,每个英语单词后面都有用汉字做的注音,这在当时,对于那些需要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来说,实在是再方便不过了。

唐廷枢看到广东的中外商贸发达,但很多商人却为不懂英语所苦,因此决定编写一部适用读者的英语读本,他在该书自序中写道:“因睹诸友不通英语,吃亏者有之,受人欺瞒者有之;或因不晓英语,受人凌辱者有之,故复将此书校正,自思不足以济世,不过为洋务中人稍为方便耳。此书系仿照本国书式,分别以便查览,与别英语书不同,且不但华人可能学英语,即英人美人亦可学华语也。”他强调首先是英美两国都使用英语,来华外国人中“贸易最大莫如英美两国,而别国人到来亦无一不晓英语,是与外国人交易,总以英语通行。粤东通商百有余载,中国人与外国交易者,无如广东最多,是以此书系照广东省城字音较准。”

《英语集全》全书将基础词汇为53门,合122类。条列汉语字词,下以中文注英文译音,旁以西文字母注该汉字的读音,以及相应的英文单词。其第六卷为“买办答问”。眉间多镌有相关音注,以及商贸知识的解答。用方言注释英语的读音,很有意思。例如:我唔知(我不知道) = I don't know = 挨刀吾脑。

《英语集全》正文卷前有《切字论》和《读法》两篇,《切字论》主要讲述英语的发音,指出外国字词“本身有一定之音,因其音乃相合而成字故。中国言语之中多有音而无字,惟外国字与音相连,有音必有字,听一音可以一字相传。其间或有其字而该字无解法者,亦有之切音之法肇自西域汉人师承西域,故切法中国与外国彼此均同一样。汉文八瓣变化无穷,与外国文字二十六瓣变化无穷,其理本一”,尝试解说为什么很多学者将传统反切给英语注音的理论依据。《读法》中指出了该书也是采用流行的用汉字来注英语的读音,这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发音便利的不得已的方法,“中外文字相去甚远,有一汉字,而外国文字翻出数字,而亦有一外国文字译出汉文数字者,尤宜详审。……如汉文一字外国文字有以三字读音,若读了上两字略住,即将下一字牵搭下句而读,上下语气隔断不相贯注,则音韵不谐,人即不解为何音。善读者使上下三字一气呵成,累累如贯珠,则音韵出而文义显矣。”

《英语集全》收录英文词汇、短语、简单句子多达6000个以上,以汉字字句为主,然后列出英文原文字句,下以中文注英文译音。书中英文表达正确,而中文兼具广东口语和书面语,在注音上则完全采用广东话注音。这是一部兼备词典和教科书性质的综合性著作。

《英语集全》最初于同治元年(1862)六月纬经堂刊行,《英语集全》出版后受到当时许多读者的赞美,如张玉堂赞扬该书“分门别类,订谬指讹,莫不条分缕晰,至吹唇音、卷舌音心为分,尤发前人所未发,诚为习英语者之津梁也。”吴湘在序言中认为这本读物的价值并不仅仅在学习一种对商贸有利的语言:“我内地民人初无交,共语言文字固不必相通也,若乃中外一家,华英方互相贸易,则语音不同,弗能达主客之情,书契互异,何以核名物之数。唐子景星苦心考究,著《华英音释》一编,条分缕述,于发言成声,因声成字之原委,疏通而证明之,俾上智之士一见了然,中材者流谛观自得此何如之留心世务者耶。吾知体国家柔远之心在此编,广圣世同文之治者,亦即此编也。行见万里流传不胫而走,其利益于人者,岂仅属贸易一端哉!”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