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国宝数字回归|腾讯揽入法国文博有何深意?

原标题:国宝数字回归 | 腾讯揽入法国文博有何深意?

德国学者西拉姆讲过这样一句话:“人类如果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无须仰望繁星闪烁的苍穹,只要看一看我们之前就存在过、繁荣过的古代文化就够了。”

可太多数人又对博物馆有一种天生的“恐惧”,认为艺术是精英文化,形成了“博物馆就是看不懂的青铜器和书画”的刻板印象。大约从2016年开始,博物馆拥抱互联网的运动不断上演,故宫、敦煌、秦陵等成了互联网上的网红,大英博物馆跑到中国开始了第二产业,互联网巨头们也主动成为博物馆数字化的布道者。

就在1月30号,腾讯在法国宣布了一个新动作:在互联网上建一个“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并精选了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25件中国文物作为首批数字藏品。那些在国内博物馆中很难见到的国宝,终于以一种别样的方式“回家”。

互联网大潮下的博物馆

博物馆要拥抱互联网,前提是先要完成数字化。

在故宫、敦煌等国内的老派博物馆玩转互联网之前,不少海外博物馆就开始尝试“口袋博物馆”的形式,在手机APP上就能近距离观赏文物的高清图片,了解相关背景资料,以及猜谜、卡牌等互动小游戏。

第一个将藏品搬上网络的卢浮宫,在APP中精选了百余件珍贵藏品,包括古希腊雕塑和提香、达芬奇、拉斐尔等大师的画作;作为全球最杰出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的美国MoMA博物馆,在APP中介绍了最新的展览、藏品和馆藏分布,同时还有很多视频帮助观众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理念……

同时公众对于文物和博物馆的认识也在转变,过去还只是扮演了参观的角色,如今开始转向“知识获取”。

一方面,公众的认知习惯在发生变化,以往的信息传递主要依靠纸质媒介,互联网的高度繁荣早已重构了人们的认知体系,微信、微博以及各种APP,成为公众和外界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诸如博物馆等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适应新的传播方式,以更为大众化的形式传递给世界。

另一方面,公众和博物馆的关系也在变化,不再是单纯的参观者,而是参与者和建设者。一个典型的场景:观众参观完博物馆后,已经习惯于在社交媒体上和朋友分享,而观众到达一个陌生的城市后,也养成了在社交媒体上搜索本地游览信息的习惯。

在趋势化的因素外,或许还有一个潜在的可能性,巴西国家博物馆在2018年的大火就是一个教训。在巴西博物馆宣布重建时,除了实体建筑和文物的修复,还将建立一个线上数字博物馆,腾讯正是其合作伙伴之一,一面向国内用户征集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电子资料,一面对资料进行技术和数字化处理。

再来看腾讯发起的“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主要面向海内外顶尖博物馆,尤其是限于地域、经济等条件,广大中国游客难以亲临的海外博物馆。不难理解其中的原因,腾讯已经参与了多家博物馆的数字化工作,自然知道其中的重要性,尽早对那些散落在海外的国宝进行数字化,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国宝的数字化只是其一,其二是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

《国家宝藏》总导演于蕾谈及为何要做这样一档节目时,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只有看见真的文物,才能明白它为什么好。”

在腾讯打造的“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中,通过合作授权,将海外馆藏的中国珍品文物数字化,用户就可以借助腾讯“博物官”小程序、QQ浏览器等就可以在线欣赏传世国宝。或许还只是一小步,但所有的“爱上”都是从认识开始的。

为了让年轻人爱上这些分布在海外的国宝,腾讯可谓下了一番功夫,在相关国宝的海报文案中就可以窥知一二:如果不是对瓷器有深入了解,普通人恐怕很难对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这样的文物感兴趣,但看到“心宽体胖,系个福二代”的文案,不免多了几分亲近感;象尊的海报文案是“没对象,带我回家呗”,用年轻人的语言体系,已然在努力改变人们对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

这并非是腾讯的第一次尝试,而是几经验证的方法论。

比如腾讯和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古画会唱歌”Next Idea音乐创新大赛,让年轻人根据千年明华创作歌曲,在不经意的传唱中,将古画的意蕴和文化历史流淌到年轻态的心间。其中以名画《千里江山图》为基础创作的《丹青千里》,在易烊千玺演唱后当日的播放量就超过3400万,相当于故宫2017年接待观众人次的两倍。

再比如腾讯动漫和故宫博物院一同推出的《故宫回声》漫画,通过漫画这种二次元的形态,演绎故宫国宝守护者的动人故事,讲述国宝背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同时引导年轻群体树立守护国宝、爱护传统文化的正向价值观。在腾讯动漫平台上一经上线,就迅速登上热门漫画排行榜。

至少从《国家宝藏》、《古董局中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爆红,以及故宫口红、敦煌佛眼眼罩等产品的热销,一场声势庞大的文化逆潮现象已经发生,相比于多年前崇洋媚外式的审美,传统文化在年轻人生活中的渗透越发明显。

传统和流行的平衡之道

不管是“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还是Next Idea音乐创新大赛等一连串的活动,都离不开腾讯新文创的身影。2018年4月,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提出了“新文创”的构想,意在连接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更多新时代的文化符号。

海外国宝不一样的“回家”之旅,也不难从中看到腾讯新文创一贯的思路:

1、把国宝迎进来,让文化走出去。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同时,腾讯还在法国张罗了一桌“年夜饭”,拍摄了三个不同城市的中国家庭年夜饭、请中国小朋友把他们想象中的年兽“夕”画出来、腾讯人工智能用AI能力在现场写春联,用充满创意的方式展现中国春节的文化习俗。

除了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一同走向国外的还有与中国当代年轻文化融合的新文创作品。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向法国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主席 Sophie Makariou赠送了王者荣耀《舞乐飞天》岩彩画,一款吸收了敦煌壁画艺术元素的游戏皮肤;同时向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赠送了《丝路揽胜图》,在腾讯Next Idea文创设计大赛上夺得评委会大奖的桌面博弈游戏,将唐朝河西丝路上的名胜与历史背景融入其中。

2、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流行的平衡。卢浮宫、MoMA博物馆的数字化尝试还局限在展示层面,腾讯试图寻找传统文化和当代流行的新平衡,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016年腾讯和故宫合作的Next Idea游戏创意大赛诞生了《第五大发明》,一款依托于传统木结构“榫卯”的空间解谜游戏,让用户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知古代建筑文化的精妙。《第五大发明》业已被吉美博物馆收藏,展示给法国乃至全球各地的参观者。不止如此,Next Idea创意大赛首次“出海”后,得到了法国卢浮宫《蒙娜丽莎》的IP授权,收获了100多份参赛作,影响可见一斑。

3、抛弃物的变现,放大IP价值。学者潘耀在《浅析博物馆儿童教育问题》一文中谈道,“西方的博物馆强调的是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中国,博物馆常常是被认为是以’物’为中心的。”

一个直接的例子,故宫文化衍生品的爆红,直接影响了文创产品的推广思路,颐和园联名的手机、打故宫牌的朝珠耳机…...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却也少了些对文化本身的敬畏。诸如大英博物馆在内的海外IP经历了长时间的市场教育和品牌沉淀,但中国的文化市场直接跳过了这一环。

腾讯的做法不乏借鉴意义,好比说同样是IP衍生的“敦煌诗巾”,融入了8大主题元素,200多个细节元素,无论你是否了解敦煌文化,都可以在小程序上DIY设计图案,然后一键下单制作成实物。用户参与的缺失与否,恰恰是文化被物化和IP化的最大差距,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参与感,而非打着传统文化之名的照单全收。

结语

文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每一代都有着自己的风情和理解,互联网时代自然也会出现相应的解读方式。

“国宝全球数字博物馆”的建立,为人们打通了近距离认识海外国宝的通道,也可以从中看到腾讯新文创一直所秉承的思路:找到当代年轻人的心理特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难能可贵的是,腾讯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精神文化时,也在避免被过度娱乐化和物质化。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