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这里告诉你原因
原标题: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这里告诉你原因
有人问,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下面就来详细介绍其中的原因。
根据史书记载,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也就是中国古代原本并没有棉花,那么棉花究竟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呢?翻阅了资料以后,发现《宋书》以前,从来没有关于“棉”字的解读,也没有出现过“棉”字,那就说明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花的。棉花开始传入中国最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也仅仅是某些边疆之地才有,中原人根本不知道有棉花, 所以在史书上也并没有出现过“棉”字,棉花真正传入中国其实是在宋末。
宋朝以前虽然没有棉被,但是老祖宗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祖先们想出了各种千奇百怪的取暖方法。
1.炭火盆
古时大部分人家里都生有炉子,在天黑之前,他们会将炉子里剩下的炭火取出来,放在一个小盆子里,以供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既省时又省力。
2.用柳絮和芦花填充被子
古代没有棉被,为了使晚上睡觉不被冻醒,古人便想到了用柳絮和芦花来填充被子,不过芦花并没有很强大的御寒功能,因此也抵不上什么用处,除此之外,古人还想到了在床上铺稻草的方法来抗寒。
3.动物绒被
动物绒被在古代并不常见,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有钱人的冬天并不难熬,他们会赶在过冬前命人缝制厚厚的鸭绒被,羊毛被,或者兔毛被,盖起来既保暖又不失雅观,这些动物绒被即便是搁在现代也是非常稀罕的。
4.火墙
火墙也叫做“温调房”,在古代的历史相当悠久,它由炉膛,火墙体,烟囱组成,在烧炉子时墙体就会发热,而且炉膛内还可以做饭,做饭和取暖一举两得,非常实用。汉朝时有椒房殿,为什么叫椒房呢?其实房间是用花椒涂饰,那并非偶然,其实是有意为之,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得知花椒可以抗寒保暖,而椒房实际上也就是“温调房”。
5.暖手炉
在红楼梦中就有记载,黛玉在薛姨妈房中做客,紫鹃担心黛玉冻坏了,赶紧送来了暖手炉。暖手炉在宫廷中也十分常见,甄嬛传中,每个妃子房中都有暖手炉,暖手炉分为两层,上层是罩子,下层是放着炉火的盆子,罩子均是镂空,热气会从镂空的盆中散发出来,达到保暖的效果,宫廷用的手炉均是铜制,或者金质,民间顶多是拿陶器,铁器顶替。
6.火锅
楚国人发明了食物抗寒的方法,他们冬天吃东西都尽量用炭火类的器皿烤着吃,比如铜鼎,陶器等,跟如今人们的吃的火锅很相似。除此之外,在食物选材上也非常讲究,他们尽量选择热性食物,比如羊肉,白萝卜,玉米,冬瓜,狗肉等等,吃完这些食物之后再小酌一杯也是非常享受的。
7.以人取暖
达官贵人是最会享受的,他们直接采用“以人取暖”的方法,也就是专门雇佣女子为他们取暖,取暖的基本方式为暖手,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就记录了这种取暖方式,这种方法可以说是最滑稽的了。
相关文章
-
唐朝是因干旱而灭亡的吗?
-
秦始皇陵为什么没被盗 秦始皇帝陵暗藏什么玄机
-
毛泽东五次说过此人不可重用此人到底是谁?
-
德军俘获苏军一名上尉,得知身份后大做文章,斯大林:痴心妄想
-
皖南新四军的北移路线问题研究(一)
-
浅析广德青铜句鑃
-
周恩来逝世前后的日子
-
激战中,一内奸对着粟裕开枪,谁救了他?
-
邓玉华:“情深谊长”一直唱
-
内蒙古出土一古墓,一对夫妻相互依偎,专家:1000年,终于找到了
-
798位开国少将中,他的官位最高,曾为神秘的8341部队负责人
-
炎帝的七个手下是谁 炎帝七个手下分别有哪些本领
-
海王龙:远古大型海洋生物(长17米/尾巴占到一半长)
-
她是林彪之子未婚妻,父亲是大校世伯是许世友,儿子被追求者所害
-
腐刑是一种怎样的刑罚:切掉生殖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
历史影像:毛主席两次会见基辛格,体会伟人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和幽默感
-
大盗龙:南美顶级肉食恐龙(光是镰刀爪就长35厘米)
-
明时期宦官不可断文识字的局面是如何改变的?
-
他做了48年皇帝,40年不碰女色,一直活到86岁,结果却成千古笑柄
-
古人的春运:慢悠悠的路途,沉甸甸的乡愁
-
华东野战军的这个纵队,司令员和政委都无军衔,副司令员却成少将
-
没有退休金的古人如何养老?
-
爱因斯坦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 爱因斯坦发明的影响有哪些
-
包拯是怎么死的 新猜测导致死因更具有争议
-
直指宿县!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中斩断敌人中枢的要招
-
历史上的冯小怜使北齐帝国遭到覆亡的命运
-
抗日牺牲最高将领是左权长征时是他元帅的资历最低可授大将
-
解密虞姬为何要拔剑自刎 虞姬害死了项羽?
-
许世友带出的第27军,三位师长什么军衔,一位当过大军区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