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清朝官员有一怪癖,导致贪官盛行,皇帝却纵容,让他们官越做越大

原标题:清朝官员有一怪癖,导致贪官盛行,皇帝却纵容,让他们官越做越大

日本人常说,华夏文化从宋朝崖山之后就断了,之后都是外族的文化,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确切地说明朝也是汉人文明最为繁盛的时期,汉人文明真正出现断层,应该从满清入关开始算起,满清为了巩固统治对汉文化进行破坏和钳制,导致很长一段时间,汉人中的精英都不愿意出来做官。后来皇帝不得不三请四请,让汉文化大儒出来做官。因为他们发现,满清建立之后,迫切需要一种体制将国家维系下去,这个体制汉人早就建立好了。

满清需要的礼仪,汉人早就有现成的,所以他们希望汉人中的精英能出来做官,而满人的朝廷也需要汉官的加入。

清朝在刚建国的时候,满人虽然努力学习汉文化知识,一方面也提防汉人,从言论上严格控制,但不可否认,汉文化是比游牧民族的文化先进,所以满清出了几个皇帝都热爱汉文化,虚心学习,甚至按照汉朝的礼仪来同化满人的礼仪。

汉人受儒家影响,礼仪方面是做得最好的,所以满人基本上照搬,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满人原先的礼仪被摒弃,被汉文化影响了,但有一项礼仪他们始终保存着,这就是“马蹄袖”的着装和下跪之前抖袖子的全套动作。

这个礼仪便是在大臣们觐见皇帝的时候,他们是会拍几下他们的马蹄袖,然后再恭敬地下跪。可能你们要问了,这马蹄袖到底是什么呢?

马蹄袖因为长很像马的蹄子一般,因而得名,满清起源于骑射,从恶劣的环境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所以太宗皇帝为了让百官不忘记先人创业的艰辛,就让官府都带上这样的袖子,目的是警告八旗,要记住自己是怎么发家的,别把骑射给忘了。

这个动作说实话挺搞笑的,但却被满清官员奉为经典,每次抖动都要比别人发出的声音大, 好像抖袖子声音小了,就对皇帝不忠心一样,他们什么这么认真甩马蹄袖呢?原因有三个。

其一,甩马蹄袖是有大学问的,古代大臣们的衣服的袖子是相当大的,里面可以容纳很多东西,算是一个大的布袋了,所以皇帝害怕大臣们袖子里藏有什么东西,如果有暗器什么的话自己的命就不保了,所以拍马蹄袖是为了面见皇帝的时候,证明自己的袖子里是什么都没有的,好让皇帝放心,而且这还被皇帝视作他们忠心国家的行为。

这种马蹄袖起先只是在面见皇帝的时候才拍的,久而久之,每当下级碰到上级之后,这种拍马蹄袖的行为是表现对上级的尊重,成为了礼仪形式。

其二,我们都知道“两袖清风”这个词语,这个词主要是为了表现古代官员们的清正廉洁。所以,甩袖子变成了证明自己清正廉洁的行为,所以古代官员们十分注意,每当碰到上级时都要甩袖子,声音越大越好。不过,甩袖子慢慢发展到最后,皇帝们看出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只算是表面功夫,因为古代腐败越严重的官员,他们在皇帝面前拍袖子的声音却越响亮,可以说,他们拍袖子的声音简直就像是练出来的,干净利落。

所以这拍袖子算是一门学问了,如果拍袖子一般发不出响声的人,一般都是属于官场的“新人”,或者说是不太懂官场里规矩的人,对于官场的规则不熟悉,袖子拍的越响的人便是官场里的“老油条”了,不过这只是表面功夫罢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时装腔作势的。

接下来我们讲第三个原因,明清时期都是满族人建立的朝代,所以他们都是女真族的人,原本的满族人在草原上是骑马驰骋的,他们的袖子是很紧的,如果和汉人袖子一样宽大的话,不方便他们灵活的行动,身着手腕紧紧的裹住马蹄袖的衣服,不仅衣服十分轻巧,而且在作战的时候便于施展他们的技能。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小国,因为偏远而孱弱,小国的发展落后,很不受重视,后来赵武灵王奋发图强,将官员和百姓的衣服都改成便于骑射的衣服,(学习胡人的穿衣),这样他们平时农耕,打仗可以直接上战场,十分方便。

而且通过衣服上的改动,将士们发现自己行动轻巧,赵国的战斗能力也大幅度上涨。

所以经过千百年的时间演变,袖子窄小也成为了百姓们日常的生活服饰。不过到了满族人入主中原之后,可能是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他们对衣服的设计逐渐趋向于宽袍大袖,学习以前汉人的甩袖子,其实这样的行为映照了当时满族人对汉人文化的尊崇,他们从心里是佩服汉族文化的,所以想要学习这种甩袖子的行为。可以说,这是满人对汉人文化的意识体现。

这种习俗发展到最后,贪官都将袖子拍得响亮,让皇帝高兴,他们可以获取更多的荣华富贵,可以说最后满人腐化堕落后,完全忘记祖先的勤俭风格,越来越怠惰、越来越投机取巧,形成了一个官场奇怪的风气——谁袖子拍得响,谁官就能越做越大。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