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曾年亏损百万美元,几近倒闭,一名主妇挽救了它
原标题:《华盛顿邮报》曾年亏损百万美元,几近倒闭,一名主妇挽救了它
1917年,凯瑟琳·格雷厄姆出生于美国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她的父亲因投资得法,挣下数百万美元的资产,并购下了创办于1877年、当时几乎倒闭的《华盛顿邮报》。谁也没有想到,这份当时日发行量只有5万份、一年亏损100万美元的报纸以后会变成美国的媒体帝国。这离不开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努力。
凯瑟琳一开始并不是一个适合做报纸的人选:她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害羞,再加上相貌平平,她甚至有些自卑。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她的穿衣打扮也丝毫看不出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别说高贵气质了。因此,当毕业于哈佛大学、风度翩翩的某律师向她求婚时,23岁的她简直受宠若惊,二人很快完婚。
婚后,凯瑟琳一门心思相夫教子。当父亲将家族产业《华盛顿邮报》的管理大权都交给丈夫时,她也毫无怨言。尽管她从小热爱写作,大学毕业后也曾做过编辑,但羞涩的她更喜欢在人们的忽视中自得其乐。如果不出意外,凯瑟琳的人生注定就这样走下去了,可是意外说来就来。1963年,丈夫因躁狂抑郁症自杀了。那时,凯瑟琳46岁。
所有人都预言《华盛顿邮报》会破产,毕竟在当时社会,虽然新闻界已经有为数不多的女记者,但管理层都是清一色的男士。凯瑟琳焦虑不安,不知该如何撑起这个局面;再加上旁边有人劝她“你千万不能去打理报社,那都是男人的事”,凯瑟琳陷入了沉思。
一个月后,凯瑟琳走进会议室,成了董事会中唯一的女人,继承起父亲和丈夫的事业。尽管她“穿着靴子的双腿紧张得直哆嗦”,但她还是清晰而坚定地表明要把这项事业继续下去。
刚开始时,她看不懂资产负债表,不了解公司运作过程,主管们也不知道怎么和一个女老板打交道,编辑、记者们纷纷跳槽……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开始虚心向老一辈人请教,广纳贤才,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报道态度。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证明了凯瑟琳的努力是对的。
1971年,《华盛顿邮报》记者得到五角大楼有关越战的“绝密文件”,由于内容极其敏感,报道还是不报道成了大问题。在记者们的注目下,看上去紧张害怕的凯瑟琳脱口而出:“报!”幸运的是,她赢了!这次报道直接促成了最高法院肯定新闻报道自由的一纸重要判决,《华盛顿邮报》自此开始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报纸。
真正将《华盛顿邮报》带入辉煌的是其对“水门事件”的报道。1972年,《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发现共和党政府试图在民主党总部所在的水门大厦安装窃听器破坏竞选,于是在报纸显著位置进行了报道。毫无悬念,作为发行人的凯瑟琳被尼克松政府警告不要出风头,司法部长更是用极尽侮辱的语言阻止她。
面对威胁,凯瑟琳异常冷静:“办报者的责任是尽力确保报道全面、准确、公正,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孤军作战的《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终于唤醒了美国各大新闻媒体,舆论此起彼伏,尼克松被迫辞去了总统职务。《华盛顿邮报》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
更可喜的是,在凯瑟琳的影响下,美国报业开始改变之前轻视女性的偏见,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了属于男性的新闻行业。《华盛顿邮报》之所以会延续至今,这离不开凯瑟琳当年的努力,更离不开和她一样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其他女性。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
作者|段 雨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相关文章
-
从王士性到徐霞客:明代文人为何对科学考察游情有独钟?
-
山本五十六飞机被炸坠落,为何掉地上后,他还能保持体面坐姿
-
古代的童养媳,她们都是如何生存的?
-
[图文]简氏称中国将在长兴岛造船厂建造4至6艘航母
-
乡土社会契约的订立与履行
-
据说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军队用毒品提高士兵战斗力?这是真的吗?
-
美40架战机同赴英演习 模拟欧洲爆发战争
-
为何所有人都称赌王为“博士”?这背后有什么秘密?
-
关门大吉:美国史上最长的政府停摆
-
汉服行业数据分析:2021年中国58.45%用户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汉服
-
珍珠港事件是不是美国的“苦肉计”?
-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辽宁省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
参考文苑|那些知名公众人物的最后一餐
-
[图文]傅作义为何夜袭五原城
-
西钢首季钢材销售量创同期历史新高
-
无敌88高射炮平射轰炸坦克:到底是不是隆美尔发明的?
-
白江之战:中国史上第一场以少胜多的抗日战争
-
帝国遗民:大月氏霸权崩溃后的吐火罗系后裔
-
找通胀应对之策?1946年代或是更好的参考
-
[图文]斯诺采访“大渡河17勇士”
-
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三万多中国人想回到祖国,为何会被拒之门外
-
人口不到印度2%的锡克族,为什么能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民族
-
[多图]日军曾在台湾设战俘营 是纳粹德国战俘营的10倍
-
周恩来总理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撤军访问朝鲜
-
同处于一个时期的慕容龙城和段思平谁厉害?为何?
-
非洲魔头阿明,乌干达的末代独裁者,他到底有多残暴?
-
纳卡冲突:纳卡地区为什么会成为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死结?
-
华版出书|《香山闲话》陆沩:复盘明季历史,品味企业兴衰
-
林妹妹与宝钗交好,并非因为她对黛玉的好;关键在于宝玉的这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