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史】毛泽东:酷爱读书 既读好书又读“无字之书”
原标题:【周末读史】毛泽东:酷爱读书 既读好书又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其读书治学也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治学之道。
求学要明方向
俗语曰:“有志者事竟成。”凡心怀大志且做事认真的人,往往能够达成目的。读书也是一样,读书求学不能“漫无目的”,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并踏实肯学才能求得真理。毛泽东年轻时就有着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在东山高小学堂读书时,毛泽东就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注意读报,在读了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之后很受启发与鼓舞,在报上写了很多自己的见解与批注,多是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与对当时时政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当时受梁启超等人的影响,认为只有改变封建专制,国家才能富强。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主张青年人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主张学习的目的应该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他说:“现在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他学习的目的与当时社会上一些青年学生谋求个人地位名利的目的是不同的,是为救国救民“储备知识”。毛泽东认为,只有为救国而立志求真理才是“真志”。“求学救国”是青年毛泽东求学时代的主题,在他整个求学道路上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规定着其求学的方方面面,“明志求学”使其受益一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
青年时期,毛泽东就养成了读书必做笔记的好习惯。在青年求学时期,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经典之作,光读书笔记就装满了好几篮,尤其是《伦理学原理》一书,这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的一本书,全书共12万字,光批注就约达12000字。其中标注十分精细,包括很多自己的见解与点评。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课堂随记,一类是文章摘录,还有就是课后自学的笔记。读书笔记做得尤为精细,包括了自己的见解,例如“此语不详”“此说终觉不完满”“此节不当”等。有的批注长达800字,还有一些标记着“一读”“二读”的字样,这都充分表明毛泽东读书治学的严谨态度。他博览群书、深思钻研,从而能兼容并蓄、采众家之长,这对其以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养成的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一直坚持了几十年,在现存的其阅读的大量书籍中,我们还能看到毛泽东读书时留下的斑斑笔迹。
读好书,善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但是不提倡读“死书”,认为看书、学知识不要唯书、唯上,要注重自己的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毛泽东曾说:“古人的话,老师的话和一些名流学者的话,不一定都对。所以我们看书、读报、听讲演,都要开动脑筋多想一想。”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总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批判吸收。他对自己阅读的书籍常常爱作一些批注,把一些觉得好的与不好的观点都做自己的见解。有同学问他,为什么对同一个人的文章有的赞赏,而有的却批判呢?他说,一个人讲话不一定全对,也不一定全不对,我们不能一味迷信也不能全盘否定。读书求学期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来又接受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洗礼,他的思想认识也逐渐走向成熟。毛泽东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并解救中国。
读“无字之书”,重调查研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自古以来学者们所向往的游历生活,青年毛泽东亦是如此。毛泽东是一个对中国社会现实了解得较为透彻的人,这源于他在青年时期就养成的读书思考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早年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不仅刻苦钻研书本知识,而且经常亲自深入广大农村和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能够看得出来,当时的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要先了解中国,就不可不读“无字之书”。但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想要遍访华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毛泽东就联合其朋友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去附近的省城作短期的调查。毛泽东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写下了很多笔记,并把这些笔记整理成通讯,登载在湖南《通俗日报》上,让更多关心中国实际想要改变旧社会现状的人真实了解到中国广大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他还遍访当地的工厂。第一师范附近有造币厂、电灯公司等工厂,这里聚集着很多小贩、工人等其他社会劳动者。毛泽东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其中,与他们交谈,调查工人的思想与生活状况,并办起工人夜校,教工人们读书写字,传授思想,唤起工人的思想觉悟,组织工人起来进行反抗压迫的斗争。早期的调查活动对青年毛泽东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重调查研究读“无字之书”这样的治学之道为他以后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 梁慧敏)
来源:学习时报
来源:微信公众号-学习微平台
相关文章
-
对联趣话,苏东坡巧对辽国使臣,为大宋挽回颜面
-
彭德怀只剩280人,万分困难下打一胜仗,不料撤离时找不到了政委
-
据说这4人死后成为阎王,1人是包拯,另1人百姓提起就恐惧!
-
泾县宝胜寺的两幅楹联
-
揭秘历史上两位入错行的悲剧皇帝 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
-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名前五名 三国有哪些厉害的武将
-
如果世界大战再次爆发,谁会加入到中国阵营?
-
GDP破8万亿,却比第二名少3万多亿,“千年老三”的位置恐将不保
-
没有钢筋混泥土,秦始皇往长城里加了什么?长城2000年屹立不倒
-
汉成帝死在赵合德床上 竟是服了赵飞燕的春药
-
马王堆汉墓出土1件文物,引起专家关注,秦汉之间还有一个王朝?
-
中国最厉害的家族:大师、院士辈出,凭什么千年不衰?
-
五胡乱华后,五个胡人民族最后的结局如何?
-
三十六计图文版,带你了解每一计的真正含义
-
中国历史上十大“臭名昭著”宦官排行榜!【图】
-
百年的相遇
-
解析民间传说中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
-
肢龙:欧洲小型食草恐龙(长4米/疑似甲龙的祖先)
-
现代的刀剑拿到古代是个什么水平?
-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由来,这是谁最先提出的?
-
赵姬是谁?秦始皇的生母(生性浪漫放荡)
-
土匪为什么不劫“八百里加急”? 土匪:你瞅瞅他腰间绑的是啥
-
燃灯古佛和鸿钧老祖谁辈分高 这两人谁比较厉害
-
匙龙:大型鸭嘴龙科恐龙(体长7米/仅出土一块齿骨)
-
中日甲午战争是哪一年?光绪20年(1894年7月25日爆发)
-
【邓氏寻亲】隆陆公支系寻失散多年宗支
-
蒙古与十字军的决战胜利了吗 蒙古军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
新帝上位之后,前朝的妃子一般会如何处置?
-
【铸魂·传承】红色文化专题栏目|《碧血丹心刘仁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