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曾是红军俘虏,却成了开国少将,徐向前所向披靡全靠有他,周恩来搞外交离不开他

原标题:曾是红军俘虏,却成了开国少将,徐向前所向披靡全靠有他,周恩来搞外交离不开他

有些英雄,不为人知,只在幕后,却可控百万之兵,行披靡之事,伟哉。

——徽脸文化

1955年第一次军队授衔,有很多将领从不为人所知,甚至从没有上过战场。以至于引起了争论。

例如:李克农、熊向晖、蔡威、马文波。

然而走到台前,再翻开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里,他们却比英雄更像英雄。

从不为人所知,也不为人所理解,默默地做着他们要做的事情,却可控百万之兵,亮剑所向披靡。

毛浙东曾经夸军委二局:没有二局,就没有红军。

马文波就是军委二局的创始人之一,主攻无线电通信和情报工作,中国红四军的技侦创始人之一,更是建国后技侦工作的创建人。后来有成为周恩来的外交左右手。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副军级、军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37年7月在延安,军委二局部分同志合影)

这个开国少将,竟然曾经是红军俘虏

马文波将军在战争时代的功绩,在军委二局是人所共知的。但即便居于高位,却也始终担任副职。

比方说曾希圣,红小鬼身份,却担当者军委二局的局长,建国后又执政安徽数十年。

如果非要说诛心的话,那就是因为马文波的根子上,虽然也是阶级兄弟,但他却曾有污点:红军俘虏。

马文波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何巷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上过几年私塾,后来因为家贫,参军吃军粮,投的却是军阀陈调元的部队。

做的也是最简单的报务员,因为很多士兵目不识丁,只有他读过几年书,便被培训为陈调元部的46师137旅旅部电台的报务员、机务员。

1932年春,国民党军在安徽西南部六安与霍山之间驻扎着第46师,沿淠河东岸布防,以苏家埠为枢纽,与其他方向国民党军构成对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包围。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决心突破这条防线,以求向东南发展。在苏家埠和韩摆渡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苏家埠战役。

这次战役历时48天,红军俘获国民党军皖西总指挥兼师长 1人,旅长5人,团长11人,其他官兵3万余人,缴枪l万多支, 鄂豫皖苏区发展到20多个县300多万人口。

作为报务员的马文波也被生擒,当时的徐向前下了命令:凡是跟电台设备在一起的人要严加看管,人要活人,电台也不得损坏。

但被重视的马文波内心惶恐,无数次跟看守的人讲明自己的状况,结果看守者也是怀远的老乡,一来一去聊了起来。

跟老乡的聊天,马文波逐步了解了红军和共产党的情况,代表劳苦大众的红色思想也彻底的征服了马文波。

等到徐向前问他是否愿意参加红军的时候,他当即答应。

徐向前是当时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而他也在这支部队开始自己的红色生涯。

他和他的设备从红四方面军总部电台报务员开始做起,一步一步建立了红四方面军的电务处,自己当教员,举办无线电培训班,统管电务处。

当时抄收新闻的工作由马文波负责,每天抄收红色中华社和国民党中央社播发的新闻。

在此期间,红四方面军开始对敌台侦听,马文波等人很快摸清了敌军电台的通信网络,对敌军部队番号、主官姓名、驻地位置、行动方向、指挥系统都搞得比较清楚。

以至于红四方面军在当时的国民党眼中神出鬼没,却没一次都能找到敌人的要害,一击致命。

徐向前的红四军成了所向披靡的部队,不仅仅是因为有英勇的战士,还是因为有了善于指挥的指挥员,以及为指挥员随时提供信息的电务处。

作为红四方面军技侦工作的创始人的马文波,被徐向前称为:利剑之刃。

抗战中的“日文训练队队长”

作为红军的技侦创始人员,在反围剿和长征中,马文波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

他做的是和敌人见不着面的工作,最为奇特的是,他还是抗日时期的“日文训练队队长”。

在《小兵张嘎》中,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现在学外语会带着很浓厚的中国话味道,但是抗战中,随便一个大字不识的战士,说出一两句日语却不被日本人识破。

用马文波的解释就是:说错就是死!

马文波教授日语的时候,就专门从日语中找到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并要求凡是敌后工作者在发音上完全一致。

虽然很多人对这种严苛的方式感到别扭,但是随着一些人凭借着完全不懂意思的日语蒙混过关,一些因为日语不标准被识破的同志牺牲。

马文波的日语训练也为大家所接受,那时候,凡是下乡的武工队队员必须全部学会,现在的一些老红军还能说上两句。

比起现在学日语的大学生要流利得多。

很多人因为马文波的日语训练,成功地在反扫荡中,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

“现代版集结号”:寻找战友的家乡

1985年,福建省闽东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里突然来了1位从北京来领导人物,他们在省、地区和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在小县城里调查寻找一位名叫蔡威的神秘人物。

这个领导就是马文波,但这个蔡威又是谁呢?

这一切还得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说起。

1936年9月22日,红军部队行经甘肃岷县一个叫卓尔坪的小村庄时,一位红军干部不幸病逝了,秋风萧瑟、残阳如血、鸿雁悲鸣。

小山坳的荒滩上,徐向前作为红军前敌总指挥兼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主持了这场葬礼,红军总司令朱德、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周纯全、副主任李卓然、西北局组织部长傅钟、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骑兵师师长许世友等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和部队医院领导傅连暲等人参加了这位红军干部的葬礼。

这位英年早逝的红军干部年仅29岁,他就是上文提到的神秘人物“蔡威”。

也就是这个蔡威,当年正是看守马文波的看守人员。

他和马文波等人一起开创了红四方面军的无线通信和技术侦察工作,先后担任电台台长、方面军司令部二局局长、红军总司令部二局局长等职。

长征途中他和马文波刻苦钻研,埋头攻关,获取了国民党军队大量的秘密情报,粉碎了敌人对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的多次进攻和“围剿”,为配合红军长征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也得到了朱德、徐向前,陈昌浩等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和褒奖,被誉为“红军中的活菩萨”。

毛泽东主席在长征结束后,曾对红军司令部二局作出高度评价:“二局、好样的。有了二局,红军长征就像夜里行军的灯笼。如果没有二局,长征的胜利是难以想象的”。

他的牺牲,马文波一直放在心中,然而由于党的地下工作和技侦工作的的特殊性和极其严格的保密要求,长期以来蔡威烈士生前的身世和革命经历鲜为人知,

致使其牺牲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他的烈士身份和籍贯都难以得到确认,英雄的遗骨只能客居他乡。

但马文波一直记得曾经在大渡河边,蔡威的一句玩笑话:等我死了,一定要把我的尸体带回家乡。

从建国起,马文波和当年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就一直寻找,登报,下文件,结果竟然还有冒充者。

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马文波才最终找到战友的故乡。

1985年11月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蔡威为革命烈士。

1986年7月21日,徐向前元帅为纪念蔡威烈士牺牲五十周年,挥笔题词“无名英雄蔡威”。

历时35年的寻找,马文波不负重托,最终把战友的骸骨带回了故乡。

这是一个老革命的战友情,也是今天再难见到的“患难真情”。

(60年代马文波少将陪同周总理接见群众)

陪周恩来搞外交

解放战争时期,马文波历任军委2局副局长兼晋察冀军区情报处处长、晋察冀军区2局副局长、华北军区情报处处长。

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平津等战役战斗。在天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和改编国民党绥远起义部队方面,主持的情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解放后,他留在军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一直做的还是情报工作。

1968年6月,文革开始,中央决定派解放军代表进驻外交部,接管外交部政治部的工作。

外交大权在中央,人事干部的管理权却在政治部,军代表领导着政治部,这就意味着对外交部内部事务的军管。

从此,外交部进入了军代表管理时期,其后发生的清理阶级队伍、抓“五·一六”运动、干部下放五七干校等“文革”其他阶段,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外交部军代表第一把手是马文波,他是由中央军委技术部副部长任上调到外交部做军代表的。

后来军管撤消,1972年5月,他则留下担任外交部副部长。

在当时,抓阶级敌人,外交部首当其冲,文革中央小组和造反派要求军管处交出其中的阶级敌人。

当时的马文波作为军代表,受到四面攻击,造反派又拿不出重要的证据,只能“莫须有”。

马文波于是顺水推舟,凡是造反派指出的人,全部停止工作,凡是文革中央小组要的人,全部看收起来。

等到文革小组和造反派要人的时候,马文波才找周恩来汇报。

当时的周恩来总理兼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

1970年7月,马文波向国务院汇报说外交部已清出1500个有“五·一六”问题的人时,

周恩来说:“外交部有那么多‘五·一六’?不要头脑发昏。”

就这一句话,马文波当成“圣旨”打给了造反派,才最终停止了对外交部人员的攻讦。

或许马将军并不懂外交,对外交的人事管理也并没有深入的认识,但是在保护上,马文波用自己的力量给外交人员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以至于周恩来对马文波玩笑说:你是做幕后工作的,但外交的幕后,少不了你。

给中央写保证书

童第周与美籍华人科学家牛满江一直进行着卓有成效的合作。

1975年,牛满江申请继续合作,动物研究所和科学院内的反对派都不同意,联合起来向上打报告,说请外籍人来搞研究是“洋奴哲学”。

时任中国科学院负责人的周荣鑫积极主张鼓励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于是他找到了外交部的副部长马文波。

周荣鑫说起这件事情,希望马文波进行周旋,毕竟这是对中国科研的帮助。

抗日中就给人们训练日语的马文波,二话没说,马文波联名周荣鑫写报告给中央,

指出牛满江是美国实验胚胎学、化学胚胎学和分子胚胎学的创始人之一,童第周与牛满江的合作成果目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要求给予3~5年工作时间。

在联名书的后面,马文波专门写下了保证书,用自己的职务做担保,牛满江绝对不会有阶级敌对的事情发生。

中央很快批准了这个报告。

1982年,马文波离职休养。

1993年2月5日,马文波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他为国家付出了半个世纪的岁月,也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