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常”到“湖广”?明代经济区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原标题:从“苏常”到“湖广”?明代经济区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周瑞奇。
从古到今,江南地区一直被视为我国农粮作物之最大产地,自宋元起,甚至有“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之民谚流传于世。然而到了明清时期,情况却慢慢发生了变化,“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亦成为新的社会现实(湖广系湖北、湖南之合称,而此处偏重湖南地区),那么此中究竟有何缘由呢。
从唐代开始,中国之经济重心南移至江南地区,并很快赶超了北方农业。多数北方民众,为躲避中原地区之战乱,从而逃反至江南地区,不仅带来了众多的人口,同时亦带来了耕作之经验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以温和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使得本来便有不断发展趋势之江南农业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占据全国经济之重心位置,其中之重尤其在于水稻种植。从此江南地区便成为全国粮食之后备地这一历史场景,最早便出现于南宋时期。时人范成大曾于《吴郡志》中记:“谚曰:‘苏湖熟,天下足’。”这里“苏”即苏州,“湖”指湖州。另一位南宋文人陆游亦曾写道:“谚曰‘苏常熟,天下足’。”此中“常”指常州。可见当时江南地区生产之盛,时人皆闻。
然而到了明代,江南地区之农业经济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农粮经济不再占据绝大部分,棉、桑之种植与经营逐渐占据更大的比例,使得该地区之粮食耕种面积亦大大缩水。用于种植棉花之土地增多,也推动了棉纺织业、丝织业之迅猛发展。连环效应之下,江南地区市镇也急速涌现,许多农民成为了工商业者。这时,日益萎缩的农粮种植已不能满足民众之用。故而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而又温和湿润的湖广地区便抓住了机遇。明人李釜源之《地图综要》记:“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谚曰‘湖广熟,天下足’。”是为其地位之总结。
其实自明初开始,由于战乱,许多外地民众迁入湖广地区,此处成为全国流民集结中心之一,带来丰富生产力,同时双季稻、轮作复种制、垸田之利用,使得湖广地区产粮量剧增;同时湖广地区亦坐拥长江运输之便利,输送无碍。此时正赶上江南地区农业经济之结构转型,湖广地区可谓迎势而上,继承了其之水稻种植中心地位,甚至日后江南粮食之供应很大程度上依靠着湖广地区的输送。这其实亦可看作两个地区之产业转移、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朱瑞熙 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形成
陆咸 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衣被天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张家炎 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胡一舟 王雪慧
相关文章
-
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更繁华的京城呢?
-
春秋霸主楚庄王的无奈:人亡霸灭 国内纠纷不断
-
文博探秘丨先秦等十六国墓长啥样?原来也流行带天井的“三进院落”
-
大唐太子李承乾是同性恋吗:据说是双性恋(男宠叫称心)
-
古人没有冰箱是如何保存食物的
-
古代通缉令真能抓到人吗,想跑比登天还难
-
中国传统武术这么厉害,为何却熬不过实战这一道坎?
-
五星红旗飘扬在喜马拉雅!看4K上色修复解放军解放西藏真实影像
-
暹罗暴龙:泰国大型食肉恐龙(长6.5米/距今1.3亿年前)
-
差点统一世界的三个人:拿破仑/成吉思汗/希特勒(明垂千古)
-
小驰龙:蒙古小型恐龙(长1米/仅有一根指爪挖掘蚁巢)
-
南非兽脚恐龙:龙猎龙 最长可达7米(仅发现一处化石)
-
中国历史上只有七位皇帝称得上“千古”,李世民和刘彻不能算
-
孔子周游列国故事 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
-
【党史百年·天天读】1月17日
-
不为稻粱无愧稻粱
-
宋朝发明一件宝物,轻薄如纸刀剑却刺不破,戚家军用它来做铠甲
-
中国姓名文化研究,历史上好听的古代人名字都有哪些
-
宣州诸葛笔考(下)
-
女娲为报复纣王下了多大本钱妲己真的该死吗
-
他打过1308场战役,大授衔时是开国少将,1988年又被授予上将衔
-
西风龙:美国小型二足食草恐龙(长1.8米/1.13亿年前)
-
1974年周恩来手术后主持国庆招待会曾遭医护人员反对
-
陈永贵是文盲总理,但是上将许世友就是佩服他,总想坐在他身边
-
同治帝感染梅毒死亡是真的吗 天花可能性大(早就感染梅毒)
-
小型偷蛋龙:河源龙 介于鸟类和恐龙之间(有鹦鹉喙状嘴)
-
大型食肉恐龙:哥斯拉龙 体长5.5米(三叠纪顶级掠食者)
-
宋朝大臣上朝时手里会拿一块板子?有何用处?
-
讲述古墓中骇人听闻令人防不胜防的11大机关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