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红土缅怀 | 张鼎丞四次辞官传佳话

原标题:红土缅怀 | 张鼎丞四次辞官传佳话

张鼎丞四次辞官传佳话

□ 刘永良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许多把革命事业的“进”放在第一位、把个人职务的“进”放在第二位的共产党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鼎丞同志数次辞官的故事,至今还传为美谈。

——1945年,党中央决定在苏皖地区建立华中军区,拟定由当时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委、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任司令员,由张鼎丞任副司令员。但粟裕一再推辞,建议任命张鼎丞为司令员,自己当副司令员。然而,张鼎丞接到电报后反复考虑,认为粟裕更能指挥打仗,当司令员比较合适,就向中央建议,由粟裕当司令员,他当副司令员。后来,由于粟裕再三要求,中央最后批准张鼎丞为司令员,粟裕为副司令员。

——1954年初,中央明确张鼎丞主持中组部工作。张鼎丞向中央提出:我从地方来,对各地干部不熟悉,请中央派个部长来,我做具体工作。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派邓小平兼任中组部部长,张鼎丞同志任副部长。

——1964年,张鼎承已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这时他已66岁,他感到年纪大了,常常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便两次去找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请求中央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不要再提名他为检察长候选人,让年富力强的同志担任这个职务。后来大会还是选举张鼎承为检察长,他感到很遗憾。

——1975年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张鼎丞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张鼎丞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0年8月,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张鼎丞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辞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以实际行动支持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的改革。当时,张鼎丞已经病倒在床,他吩咐秘书起草好辞职报告。秘书起草完毕问他:“张老,是念给您听?还是您自己看?”张鼎丞示意由自己亲自阅读,他吃力从枕头上抬起脑袋,每一行每一句每一个字都认真阅读。阅读完毕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拍了拍自己的胸脯,朝秘书点点头,示意他赶紧送去。

张鼎丞,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和卓越领导者之一,也是我国人民检察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张鼎丞为建立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确立社会主义法律秩序,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等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张鼎丞不为名不图利,不计较职位高低,努力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确实有学习的现实意义。

1958年秋,张鼎丞在龙岩视察工作时,与群众一起收割水稻。(资料照片)

干部的“进、退、留、转”,往往格外能够考验其境界与胸怀,如果仅仅是从自己出发,往往很难正确对待和处理好这一问题。张鼎丞的数次辞官,是古今少有的气魄和胸襟,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境界和为党为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如果说解放前辞去军区司令员是气魄,那么解放后婉拒主持中组部工作和不再担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务是胸襟。张鼎丞生前曾多次说过:“共产党人从参加党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党。几十年来,同我一起战斗的同志很多都牺牲了,我是革命征途中的幸存者。想到已经牺牲的同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伸手要名要利。”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干部的“进、退、留、转”的考验面前,张鼎丞就是一个镜子,一面旗帜、一个标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领导班子的新陈代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需要。所以,领导干部对工作要有进取心,对升迁要有平常心,坦然接受党组织和干部群众的选择。“进”时要朝气蓬勃,“退”时要心情愉快,“留”时要加倍努力,“转”时要奋发进取,这才是共产党人风范。我们应当以张鼎丞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榜样,自觉强化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淡泊名利得失,在对党性的考验面前展现共产党人的宽阔胸襟和高尚情操,以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投身改革,笑看得失,勇敢地接受改革大潮的洗礼。

( 原文刊载于2016年9月9日 《闽西日报》)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永定新闻网

制作:郑玉娣 主编: 刘永良 监制: 苏冠生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