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避讳字 | 聚珍文化课
原标题:古籍中的避讳字 | 聚珍文化课
古籍中的避讳字避讳就是在文字上避免直书(也包括在口头上直呼)当朝历代君主和自己祖父辈名字的一套方法,前者称为公讳,后者称为私讳,是我国封建礼教的特殊产物。古籍中的避讳字,主要指前者,由于这种避讳是“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因此,“不啻为时代之标志”(陈垣《史讳举例序》),对鉴定古籍时代具有重要价值。
秦汉已有避讳,但不甚严格,正如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说:“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讳辨》)自唐以后,避讳则趋于严格,唐代已将避讳作为法令写入了刑律之中,《唐律》“上书奏事犯讳”条规定:
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唐律疏议》卷一〇《职制律》)虽然,在这条律文中,最后还规定了“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但实际情况则远非如此。所谓嫌名,即与名字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按照规定,本不在避讳之列,但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爸爸叫李晋肃,因而便有人提出李贺不能考进士,因为“进”与“晋”音同,犯了私讳,可见嫌名并非不在避讳之列。再如“二名偏犯”,即两个字的名字,只说其中一个字不算犯讳。如唐太宗叫李世民,按上述规定,只要“世民”二字不连称,只称“世”或“民”,不算犯讳,但实际上,唐人写文字,凡遇这两个字都避讳,亦足见在实际上连“二名”也不肯“偏犯”。宋代在避讳方面,完全承袭了唐代的做法,甚至还变本加厉,规定了大量同音字要求避讳,如宋高宗赵构的“构”字,就规定了“媾”、“购”、“够”等五十五个字,都要避讳(见《礼部韵略》),“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洪迈《容斋三笔》卷一一)因而在唐宋以后的刻本古籍中,避讳字随处可见,形成了真正的时代印迹。
在古籍中,常见的避讳方法有三种:一是改字,二是空字,三是缺笔。如上文已经提及的,为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改“彻”为“通”就是改字例,在清刻本中,由于康熙皇帝叫玄烨,故凡是“玄”字,大都改作了“元”,都是翻开书随处就可看到的。古籍为了避讳而空字,以宋刻为例,一般都注明“今上御名”或“×庙御名”之类的双行小字。而缺笔则主要是缺所讳字的最后一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缺笔便写作
明末郭正域选《杜诗》,“校”字都写作“挍”
同治年间《理学宗传辨正》一书中,东汉学者郑玄被改作郑元。
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版《陶山集》、《学易集》中,“玄”、“絃”都作缺笔处理
嘉庆年间民间抄本,与“烨”相似的“晔”字,“华”字直接避讳不书
清后期刻本《永历实录》,堵胤锡,“胤”字用“允”字代替,加框
掌握古籍中的避讳并不困难,其关键的一环就是要熟悉历朝,特别是唐以后历朝皇帝的名字(元朝可以除外,一般说元刻书很少避讳),并注意由这些名字的同音字所衍生出来的嫌名。
在具体运用古籍中的避讳判断一书的刊刻年代时,要注意找出该书最晚一位皇帝的名讳。例如清内府所藏宋版《隋书》,“于宋讳皆缺笔,其避‘廓’字乃宁宗嫌名”(宁宗叫赵扩,扩与廓同音,故为嫌名),由于宁宗是此书所避的最晚一位皇帝的嫌名,说明它应该是刻于宁宗朝,即公元1195—1224之间。因为很明白,“前乎此”不可能有此讳,而“后乎此”又将有新的名讳。
— 图片源自豆瓣书友北庭小白杨的日记—
聚珍文化课
相关专题
﹀
﹀
﹀
相关文章
-
揭秘历史上七宗惊天谜案 历史上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件
-
穿长筒靴、高跟鞋,古代生活在新疆的女子足下很时髦
-
孟子休妻的故事 孟子为何要休妻?
-
围魏救赵的主角是谁?他利用包抄巧妙拯救赵国(36计之一)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
中国﹒哈尔滨纪念哈尔滨解放七十三周年暨东北抗联英雄李敏生平事迹展召开
-
闽浙苏500多名邓氏后裔齐聚泉州桃花山寻根祭祖
-
“两个务必”重要论述的提出
-
唐朝之后为何再也没有帝王愿意定都长安?
-
文成公主入藏后地位崇高,却没有生下子女,最后她的结局如何?
-
真实的丐帮:势力盘根错节,官产私产数目庞大,帮主更是城中首富
-
他是黄埔六期生,曾和刘亚楼一个级别,去世十八年后家人才知情
-
几乎所有大禹治水的漫画中都会拿把叉子?这把叉子有何作用?
-
历史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后的悲惨命运(图)
-
山东竟然分为这五大区域,看看你在哪里?
-
郭沫若47岁娶22岁貌美姐妹花,他病逝后,妻室却做出这个选择!
-
敦煌石窟古代“腊八节”:沐浴食粥 狩猎腊祭
-
秦始皇陵就在我们眼前,为何专家迟迟不敢挖
-
和珅如此聪明,为何乾隆驾崩之后不选择逃跑呢?这一点是关键
-
明代宦官专权,却无力威胁皇权:明代宦官专权的特殊性
-
小姐成了嫔妃,陪嫁丫鬟则当上了皇后,她是怎么做到的?
-
古代版“白富美爱上屌丝”:贵族女子下嫁城墙守兵,守兵当了皇帝
-
【民族魂 奋斗曲——三湘浩气壮河山】蔡和森: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
-
东西问|仝涛:西藏考古如何发现“穿越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
-
为什么现在看不到古代银子了?原来它们都去了4个地方
-
明朝袁崇焕通敌叛国 清朝皇帝为袁崇焕平反
-
七七事变旧影:日本派遣军用犬部队增援廊坊并用飞机轰炸南宛
-
名妓李师师:宁当交际花也不当妃子
-
唐宋时代的快餐趣谈:“立办”随唤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