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土豪”快递小哥的天猫双11战事:上阵父子兵,十年变迁史

原标题:“土豪”快递小哥的天猫双11战事:上阵父子兵,十年变迁史

这是快递行业从汗水到技术的升级。

文/蒋菲

凌晨5点40分,手机准时闹铃,刚响了一声,就被梁大森一把按掉,他摸黑抓过床边的衣服,下一秒意识到房间里只剩下自己,没必要像往常一样放轻脚步,从街角的早餐铺拎回一袋热气腾腾的包子,再拍醒熟睡中的梁万风。

梁万风,90后,已经做了十年快递,外号“土豪”:因为干快递的收入,他买过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还在武汉盘龙城买了大房子,见证了行业升级的历史。

这套两居室的老屋,位于武汉黄鹂路60号,窗外的墙上爬满藤蔓。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既是梁万风父子俩的家,也是办公室和仓库,门外挂着快递招牌,上面印着手机号码。51岁的父亲,27岁的儿子,两人并肩担起申通快递东湖路站点。

今年,梁万风成了家,每到周末或稍稍得空,就会住到盘龙城的新房去。梁大森嫌25分钟的车程麻烦,就独自一人守着站点。之前儿子承包的站点缺人,他就过来帮点力所能及的忙。

这些年来,这对快递员父子的生活,过得就像钟摆一样规律,每天听闹钟起床,踩着点出门,开着面包车赶往15公里外的上级网点,拉回成堆的包裹,再分拣、派送、揽件,一天之内重复两次。

曾经日均100件都是梦想

梁万风有个响亮的外号——“土豪”,可每回人家这么一叫,梁大森忍不住要摇脑袋。

2013年天猫双11,梁万风的日派件量第一次攀上180件,大小包裹塞满面包车,驾驶席的靠背都被折成锐角,梁万风蜷着身子干完半个月,打定主意好好犒赏自己,就花大价钱买个了新出的苹果5S土豪金。写字楼里的客户,见快递小哥用上了最新款,就调侃他是土豪,这个外号不胫而走,今时今日,不管同行还是客户,见面都叫上了。

90后的消费观,梁大森认同不来,就像当初,他对儿子的择业观也投过反对票。

父子俩老家在襄阳梁莹村,除了一幢年久失修的平房,就剩下10亩水田,梁大森只会种地,农闲时就在工地打打临工,他倒没指望儿子将来上个大学做个白领,只盼他能扎扎实实学一门手艺,将来也好有一技傍身。

哪里晓得,梁万风没上完初中就辍了学,跟着几个同学去镇上的酒店端盘子上菜,气得梁大森几个晚上合不了眼。

端盘子的活不好干,一天站8小时,一个月才赚500块,连干三个月,梁万风打起退堂鼓,跑去大城市武汉寻找机会,一张“送件一元一件”的招工启示,把梁万风带进了快递行业,那一年是2008年。

刚入行时,梁万风业务量有限,一个月只能赚1000来块,一年后,他加入了申通快递,派件量逐渐大了起来,派一单能赚1.2元。

那时候,网购刚刚兴起,快递员们每天下午3点就能派完件,然后一堆人就蹲在网点前的大树下闲聊,七嘴八舌,最后总绕不过业绩这个话题,大家掏出兜里一叠叠签收联,赚多赚少一目了然。

通常,梁万风能掏出70来份签收联,一次,他忍不住吹牛说自己今天送到了90单,却被同事们集体鄙视,“切,还不是没过百嘛”。

日均100件,当时被所有快递员视作终极目标,可是直到2009年年中,梁万风和他的同事们,还没有一个人可以撞线。

2009年,第一个天猫双11之后,梁万风所在的站点简直成了“车祸现场”,快递员们红着眼睛告别了下午的悠闲时间,每天从早上8点半送到晚上8点,武昌中转站的快递堆积成山。

父子齐心

日均百件的时代,说来就来。

等待取件的间隙,快递员们饿着肚子埋怨,每天起码多送30个件,旁边的分拣工却忍不住搭话,“你们抱怨什么?我们现在从晚上9点忙到凌晨6点,比平时多干四个小时呢!”

梁万风一度怀疑自己幻听,一躺上床,总感觉手机响了,整个白天,电话叫个不停,客户的第一句话,永远是“怎么快递还没送过来?”梁万风好不容易睡着,过了凌晨又有人打进电话,一顿破口大骂之后,睡意顿时全无。

承包网点,“没入错行”

2010天猫双11前夕,申通武昌中转站告别200平方米的老站点,搬进一个600多平米的仓库里操作,区域划分变得越来越细,网点变得越来越多。

在五环外有一片区域,集中了不少淘宝卖家,平时一辆依维柯货车,一趟能拉回二三家淘宝店发的货,到了双11时,一个淘宝店的货,依维柯就要拉上二三趟。梁万风看着停不下来的依维柯,隐约觉得自己没入错行。

2011年,公司启动改革,鼓励快递员独立承包片区,但要收2万块押金及800元一年的管理费,另外,因为要去二级站点拉货,没有面包车也不行。

前同事老张,几个月前加入了另一家快递的承包区,“过早”(武汉话一起吃早饭)的时候,他一边吃热干面,一边劝梁万风下定决心,“承包区可以自己揽件,现在淘宝越来越火,电商件越来越多,我一天能挣上二三百块,你可别错过机会。”

父子理货

梁万风打电话回家,想听听父亲的意见,梁大森却一票否决,“你现在一个月也能挣5000多,攒点钱就行了,做承包还要投钱进去,万一亏掉怎么办?”

话不投机,父子不欢而散,梁万风默默取出存下的两万多块钱,一边跟网点商谈,一边寻找片区,刚好黄鹂路东湖片区的快递员要回老家结婚,告诉他这个片区每天能送120多票。

梁万风觉得眼见为实,就去实地考察,发现这片区域的圆心是湖北省博物馆,周围不少文化企业和七八个小区,立马就决定签下这里。

正当梁万风在为买面包车的钱发愁时,梁大森来了,留下3万块,话没多说,当天就回了襄阳。

梁大森

望着父亲一瘸一拐远去的背影,梁万风忍不住落下了眼泪,他知道,这些钱就是父亲的全部家当,是他农忙时扛着拖着几十斤的稻谷去县里卖,农闲时在工地上抬钢筋、浇水泥攒下的钱,因为长期从事重体力活,梁大森的左腿膝盖骨里有积液,已经没法正常弯曲。梁万风心想,这回不干出个名堂,真没脸再见自己的老爹。

风口上,10年单量翻了10倍

2011年10月,梁万风正式承包了东湖路站点。他花一万八千块买了辆二手面包车,剩下的钱在黄鹂路60号租了间房,一肩挑起驾驶员、装卸工、送件员、揽件员的重任。

万事开头难。车跑了没几天,就开始间歇性罢工;早上推门出工,电瓶车没了,地上只剩一块接线板;出门送件遇到大雨,脱下冲锋衣裹在快递外面,还是不慎淋湿了一件,收件人不依不饶,坚决投诉到底;送件多按了几下门铃,180多斤的壮汉从7楼气冲冲下来,嚷着“大中午你送什么快递”,直接挥拳相向……

这些苦,梁万风一人默默承受,每想到父亲的膝盖,他第二天还会打满鸡血,全情投入工作。

几个月后,梁万风收获了惊喜,他正在粤海国际大酒店揽件,一个穿西装打领带的中年男人叫住他,“小伙子,我看你挺勤快的,大厅里的杂志帮我寄到上海。”

梁万风还以为是几本杂志,结果却看到满满一屋子杂志,他赶紧借了辆电动三轮车,一连运了三趟,才把杂志全部运到转运中心。

这一天,梁万风净赚1500元,他第一件事是跑去商场,花700块买了一整套红蜻蜓男装,寄给父亲梁大森。

这身衣服,梁大森逢年过节必穿。

也有些客户,热情到梁万风要绕道而行。就像林妈,梁万风一看到她当场拆快递,就知道是要分零食给他吃,他觉得不好意思,就跨上电瓶车说还有很多快递要送。这是因为帮林妈送快递的细心,打动过她。

林妈的独生女移民海外,经常给她寄点东西回来。有次林妈取件的时候抱怨,她就买衣服这点爱好,可是跑商场太累,女儿不在也没人陪她去。梁万风随口作答,现在好多人都用淘宝。林妈嗤之以鼻,网上的东西,能好到哪里去。

可是不出几个月,梁万风发现林妈的快递多了,起初是衣服,后来是锅碗瓢盆,日用化妆,隔三差五就有她的包裹。林妈只好承认,用上淘宝,自己就一发不可收拾。

梁万风送件

借着电商崛起的东风,再加上梁万风的苦心经营,东湖路站点的生意蒸蒸日上,日均派件量从2012年的130票飙升到2017年的400多票。

2017年双11期间,仅11月18日这天,梁万风的站点就送了730个件,眼看着日均千件就要成真,比起十年前翻了十倍。除了父亲梁大森,老家的姑妈、表妹、表弟都来帮忙送起快递。

父子快递兵,十年升级史

早在2013年,当站点票件达到180票的时候,梁万风发现自己怎么都送不过来了。他上58同城和赶集网发了广告,开出快递员3-5千/月的工资,还花钱做广告推广。

2015年,梁大森因为腿痛,没法下地干活,就诊后确诊为滑膜炎,动了手术,医生不准他再干重活。思来想去,梁万风把父亲接到身边,一个是方便照顾,防止他偷偷下地干活,二是送快递时也能搭把手。

起初,梁大森嫌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可夜深人静父子躺在床上的时候,他还是向儿子说了掏心窝子的话,“说到底,还是比种地的时候好,也不用在大太阳地下锄地。”

技术的应用,也一定程度缓解了梁万风的人手危机。2013年,分拨中心装上半自动化的流水线,分拣效率提高,2014年,菜鸟电子面单来了,以前梁万风要等快递全部到了网点,人工分拣出自己站点的包裹,现在所有流程全部自动化,他到网点的同时,各个站点的包裹早已分好,他只要负责在装车的时候,检查下电子面单三段码的后三位数是不是018即可——全国各地有数万个这样的基层站点,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编码,东湖路站点的派件代码是5018,三段码是018。

在快递最后100米,送件最费时费力,但有了雨后春笋般涌出的菜鸟驿站,也帮梁万风们节约了大量时间,有了菜鸟智能语音助手,他也不用在派件前一个个打电话跟客户确认信息。

其实,电子面单不仅让自动化流水线成为标配,通过提前预测提前准备,包裹算法给包裹从发出到送达设计最优路径,让包裹越来越多,速度却越来越快。

2017年双11当天,产生了史无前例的8.12亿包裹,但再多的快递,“爆仓”的情形也不再出现了。

绿色包装箱

在快递网点,梁万风已经不复一只大头笔、一兜手写单,现在他已是全副科技武装: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包裹录入,便携蓝牙打印直接输出电子面单,3段码让投递更简单。

自2013年干起承包区,梁万风月均收入超过1万以上,遇到双11还能翻番。一年前,靠这些年的打拼,他在武汉买了一套128平方米的新房。今年,他和女友步入婚姻殿堂,妻子是同一家公司的客服;明年春天,他将升级成为一名父亲——他见证了行业从汗水到技术的升级,自己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