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覆灭原因分裂短视
以往讨论捻军失败多着眼于农民阶级的一般局限性,而联系具体领袖人物的分析则较少,笔者从六个方面对捻军领袖人物的不足作了具体探讨,分析了这些不足与捻军失败的关系
十九世纪中叶,清朝统治下的中国爆发了近代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南方是太平天国和天地会,北方是捻军,西南、西北是各少数民族。
但是,这些起义都以失败告终,没有逃脱历代农民起义的悲惨结局。对此,多少人从理论上、事实上作过深入探讨。但总觉得有隔靴搔痒之嫌,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由于"阶级立场"、"阶级意识"束缚着人们从深层次去探讨,有颂扬没有批评,有拔高而不实事求是。不能从主观上,从农民本身尖锐地提出问题,仅仅从理论上空洞地总结几条教训,唯恐触及到问题的要害。这不是历史的、科学的态度。本文力求避免这种倾向,从考察捻军人物的局限性入手,探讨捻军以及其他农民起义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其他方面暂且从略。
咸丰刚刚登基,农民起义就在全国各地爆发,来势之猛,完全出乎统治者的意料。这些起义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南方太平天国与清王朝对峙,目标明确,阵线分明。捻军与北方其他农民军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背景的不同,情形十分复杂。捻军(包括其他农民军)首领虽然形形色色,但传统的"农民意识"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逼上梁山与自发造反
捻军起义基本上是逼出来的,一是人祸,二是天灾,为了生存不自觉地走上反抗道路,政治意识十分淡薄。起义之初有意做"白头贼",有意"重整江山",推翻清王朝的是极少数。捻军首领中的"梁山好汉"(仁义光棍)占大多数,也有"五浪光棍"(或称"武郎光棍",即流氓无产者)。由于政治迫害,或生存受到威胁,或寻仇斗杀,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上了"梁山"。捻军首领中宋江式的人物不少,虽不是一个模式,被迫造反却有相同之处。张乐行是地方上的大财主,有财有势也有影响,生存并未受到威胁,"初无意作白头贼"。但是,他好勇好斗,做买卖,开赌场,保送私盐,寻仇斗杀,"争光棍"、"撵绵羊",于是与各种地方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起来。他又行侠仗义,是地方上有名的"仁义光棍",归附他的人日众,这就Î??鸨?旆醋急噶颂跫?W侥谜爬中械姆缟?嚼丛浇?终于把他逼上反抗道路。这种被迫造反终究是不能持久的,随时表现为政治上的犹豫和动摇,于是他出现两次"受抚投官"。自1855年(清咸丰五年)雉河集会盟以后,张乐行成为头面和核心人物,也就骑虎难下,只有义无反顾,造反到底。后来他虽然犯过不少错误,但终归是一位杰出的捻军领袖,以反抗清朝起义始,以英勇就义终。张敏行是因为斗争形势逼迫和张乐行把事件闹大,才把他送上造反的历史舞台。龚得树、苏天福等人既因为贫寒,生存受到威胁,也因为卷进各种斗杀冲突之中,走上造反道路。"苏天福事件"是导火线,引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侯士伟受本村地主的政治迫害,又参与斗杀,最后结捻起义,竖起了红旗。刘学渊、刘玉渊则是反抗盐官的压迫和诬陷而结捻起义。张宗禹是在与顽固凶狠的父亲发生激烈冲突,无以家还而加入捻军。张龙、陈大喜当初是团练小头目,因受压迫,愤而结捻起义。韩奇峰不愿意造反,是别人把大旗插到他家门口,逼他出来造反的。江台凌、孙葵心则是受人欺侮,险遭砍杀、逮捕而竖旗起事。此外,刘永敬、刘天台、刘天福、李大喜、任乾、任化邦、鹿利科、葛苍龙等,都因贫寒无以为生,被迫结捻起义,成为捻军的首领。除了捻军,河南的联庄会,山东的长枪会等,都是官逼民反。就是苗沛霖、李昭寿,最初也是遭受政治迫害,与当权势力发生激烈冲突,才铤而走险,发动起义,后来投降了清朝,再反叛也是逼出来的。自发造反,胸无大志,缺少政治意识和政治目标,这是捻军人物的共同特征。正因为如此,他们无法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统一、浩浩荡荡的武装力量,去共同奋斗,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政治使命。
二、宗族武装与地域集团
长期以来,宗族、帮会、社团是民间社会的三大组织形式,对于基层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发挥着重要功能,也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近代农民起义除了帮会,如天地会、拜上帝会、白莲教会起着重要的组织发动作用(后期的维新、革命运动则以社团起组织发动作用),宗族组织(以族姓宗祠为核心的血缘性集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捻军起义就是这样组织发动起来的。宗族(家族)是结捻的纽带,扩大一点为宗亲集团。宗亲集团以人成军,举家举族从军。以人成军是宗亲集团(宗族武装)的支柱,人存军存,人死军溃。与宗族武装紧密联系的是地域集团。捻军起义初期,黄旗捻军以张姓为核心,分布在毫州雉河集以北。蓝旗捻军以韩、刘、李、任、陆、张等姓族为主体,以顺和集为中心,地处毫州与宿州之间,其中以刘姓实力最强,地域最宽。白旗捻军的姓族也较多,包括龚、孙、江、王、葛等,地处雉河以南。黑旗捻军姓族更多,包括苏、王、宋、刘、李、杨等,地处雉河集西北。红旗捻军力量小,地域狭,影响也小。这些地域性集团只是松散的联合,以大宗族为核心。后来,地域性的五旗捻军连形式也不存在,以人成军,以宗族为核心形成大大小小的山头(宗族武装)。只有张、龚、苏3个宗族集团结成巩固的联盟,长期战斗在一起(龚、苏白、黑旗捻军中的其他宗族武装后来也纷纷出走,形成新的集团),也是捻军的核心力量。
这种宗族武装和地域集团是原始的,落后的,具有很大的落后性。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以及聚族而居的历史传统,构成各式各样、分散独立的宗族社会和地域集团。这既是乡村社会的显著特点,也是农民军山头主义、小集团意识的根源,具有很大的腐蚀性和破坏性。数十支捻军、数十万捻军队伍,不但走不到一起来,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而且互相争斗仇杀,斗得你死我活,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为什么捻军起义时期,互相仇杀的、坐山观虎斗的、叛变投敌的、脚踏两边船的那么多,这既是农民意识,尤其是流氓无产者的劣根性,也是宗族小集团意识的幽灵在作怪。捻军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十分浓厚,只有自己小山头、小集团的利益,对外采取极端的排斥态度,姓族与姓族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旗与旗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相互对立,发展到了互相仇杀。就是在与清军作殊死搏斗时,争夺仇杀时常发生。"刘饿狼事件"并不是什么"怪事",后果只是自毁长城,自掘坟墓。多少捻军首领就是这样被自己人出卖,而走上断头台,这种对立和冲突一直延续到捻军失败,血的教训谁都不去总结吸取,宁肯自取灭亡。
三、半是"日子主",半是"穷光蛋"
捻军歌谣里有"穷了多少日子主,发了多少穷光蛋"的唱词。在皖北,"日子主"是对财主的称呼。捻军起义后,多少"日子主"遭到沉重打击,或被杀,或逃亡,或成了穷光蛋。捻军首领中大量是"穷光蛋",也有大量"日子主",捻军的基本队伍则是"穷光蛋"。"日子主"转化而充当捻军首领,如张敏行、张乐行兄弟,家有四、五顷地,分家后仍各有数十百亩。张乐行还开过粮行、糟坊、杂货铺,摆过赌场,贩过私盐,家有佣工、丫头,可谓不大不小的财主。张宗禹家更富有,有10多顷地,佃户佣工一大批。张振江也是个小财主,家有顷把地。可以说张姓黄旗旗主大多是财主出身,不过有大小之分。陆遐龄是地方有名的财主,又出身书香门第,且三代尚武,本人是武秀才,为一方豪强。苏天福稍有土地,开过粉坊,卖过油,贩过羊,是个小财主、小商人。王贯三稍有财势,也是武秀才,在当地声望不小。赵浩然武童生出身,家稍富有。韩奇峰是个大家庭,有地二、三十顷,在地方上声望不小。江台凌家有两顷地,本是个"日子主",二哥还是个文生秀才。孙葵心有一、二十亩地,略有家财。纪伦有两顷地,筑有很大的圩寨,本人还当过清军小头目。张朝阶祖上是书香门第、富贵之家,本人还有三顷地。葛苍龙是有名的"盐趟主",给地方官吏当过"保镖"。张龙、陈大喜既当过团练小头目,家财亦富有。其他农民军首领"日子主"就更多。河南联庄会、山东长枪会的头目大多是地方上有财有势的人物,又是团练头子,只是在与地方官吏、反动团练的冲突中反抗起义的。幅军中的孙化祥充过巡役,贩过私盐,有财有势。刘淑愈还是个进士。文贤教军中的董乾儒是个举人,宋继鹏办过团练,任团长。淄川起义的刘培德中过秀才,组织过团练。黄崖教军中的张积中还是太谷学派的领袖。这些"日子主"们并没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造反精神,并未想到要造清朝的反,当个叛逆。他们结捻起义并成为主要首领既是逼出来的,也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产物。一种情况是在与其他"日子主",如地方豪强、团练头目以及官府的激烈冲突中结捻起义,如陆遐龄、张乐行、苏天福等。一种情况是遭受其他"日子主"或团练、官府的压迫结捻起义,如张龙、陈大喜、江台凌、纪伦等。一种情况是被他人抬起来,相逼而反,不反不行,如韩奇峰等。他们没有政治抱负和志向,也没有这种意识,因此影响了后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无法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局面。捻军首领除了"日子主",大量是"穷光蛋"(贫苦农民),也有不少的流氓无产者。贫苦农民出身的,如龚得树、侯士伟、刘永敬、刘天台、刘玉渊、刘学渊、李大喜、李成、鹿利科、任乾、任化邦等。他们地无一垅,房无一间,靠当佣工及一些不正当职业维持生计。他们走上反抗道路,具有天生的反抗意识。但他们没有政治意识和觉悟,只是为了生存,为了复仇,为了暂时改变自己的地位或处境。其他的很少考虑过,更不会意识到应该造谁的反,怎样造反。像李昭寿一类流氓无产者,苗沛霖一类穷秀才,稍有一点政治头脑,但一己之利把他们引向邪路,反复无常。苗沛霖两次"抗清",一围寿州,二围颖州,只是挟狠报私仇,杀仇人(如孙家泰、徐立壮、李华南),当然也包括对袁甲三等清朝官吏的愤恨,其中挟私斗狠起了支配作用。李昭寿为了狭隘的私利,左右摇摆,甚至可以杀死情同手足的薛之元,与苗沛霖也发生火并。在他们眼里,没有固定的敌人,没有固定的朋友,随时可以反噬,当然也就没有不败之理。
四、图生存与图王霸之业
广大贫苦农民为了生存起来反抗,这是捻军起义的最初动机和主要目的。封建压迫、天灾人祸把他们逼上造反道路,其理想、出路是什么呢?"农民意识"支配着他们,"替天行道,杀富济贫"是他们的旗帜和武器,平均主义、功利主义则是经济上的表现,是最基本的要求,于是,打土豪,杀财主,分浮财,"打梢"、"磨湾",就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既是农民解决生存问题的手段,也是他们反抗斗争的主要目的。发展到政治上,帝王思想、专利主义、家长作风、权力意识,就集中反映出来。"裂土建封,光耀门闾,坐享无穷之福","开创疆守,以图王霸之业",就成为他们的最高政治理想和基本口号。乡村里称主,地方上争霸,圩寨里坐起朝廷,做起土皇帝来,是捻军首领很普遍的现象。他们一起兵,就假借"替天行道"的名义,在土圩里打出自己的名号,建立起朝廷。张乐行在雉河集会盟后,既称"大汉盟主"、"大汉永王"、"大汉盟命王"(后来又封为"沃王"),确定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此外,捻军首领"王"的名号可多了,大都是自封的,苏天福是"顺天王",侯士伟是"平西王",张茂是"西怀王",张捷三是"太平顺王"。后期捻军首领除了来自太平天国的,有张宗禹、任化邦、张宗爵、牛宏升、李蕴泰、刘金鼎等,都封为"王",但都是自封的。似乎没有"王"的名号,起义造反就名不正,言不顺。除了称"王",不少捻军首领在自己的小圩寨里坐起朝廷,封官许愿。如刘永敬在顺和集有自己的小朝廷,自称皇帝,还有东宫、西宫娘娘。刘玉渊在自己的村庄做起"皇帝",还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压迫周围几十个圩寨听他的号令,对老百姓也作威作福,霸气十足。其他还有"齐天大圣"、"八封飞龙"等名号。
捻首们称王称霸,树起朝廷,做起皇帝,并不是他们的过错,是历史的产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称王称霸,敢于藐视清王朝,对着干,也是了不起的英雄行为。然而专制主义、帝王思想毕竟是传统文化、封建意识的产物,流毒了几千年,浸泡着千千万万人的头脑,摆脱不了,刘邦、朱元璋是他们的榜样。另外,齐天大圣、水浒英雄他们接受最多,影响最深,也是他们的榜样和旗帜。压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要翻身,要出人头地,要图王霸之业,就要学齐天大圣,做水浒英雄。帝王专制思想终归是民族文化中最原始、落后和愚昧的部分,也是农民意识劣根性的突出表现,对农民军的腐蚀性、破坏性极大。捻军里发生的各种不正常现象都与此有关,最后导致自己的败亡。捻军起义时期,还没有新的思想武器引导和武装他们,只能停留在旧式农民战争的水平上,结局也只能是重蹈覆辙。
五、寻仇斗杀与争权位争地盘
淮北民风强悍,其俗尚武,"刀剑以喜","聚众打降",已成习俗。一些人为了出人头地,争光棍、创光棍,于是形成了一伙一铺一捻。在宗族观念、地域观念的支配下,在保运私盐的活动中,在与官府、豪强的斗争中,一庄为一捻,一族为一捻,聚合起来了。捻首之间,光棍之间,各占山头,互争雄长,寻仇斗杀,越演越烈,就为捻军起义埋下祸根。到捻军起义时期,发展到争权位争地盘,形成大规模的内讧和武装冲突。多少杰出的捻军首领没有倒在抗清战场上,却死在内部的斗杀中。今天你杀了我,明天我就报复你,不择手段,或赤膊上阵,或借刀杀人,或投敌出卖,陈陈相因,一个报应接着一个报应,形成恶性循环。谁都没有逃脱这个"怪圈",最终削弱了自己的力量,造成分裂而失败。起义之前,为了争光棍、报私仇,互相斗杀的风气已蔓延开来。张乐行杀了侯永清、侯龙标,张、侯两家成仇。后来,张敏行不顾大局,又杀了红旗捻首侯土伟。张、侯还是姑表兄弟,仅仅是家族私仇就这么狠杀,结果造成红旗捻军瓦解衰败,影响极坏。张敏行好杀,得了个"张闯"外号,张宗禹好杀,得了个"阎王"外号,龚得树好杀,先杀张得、张可,差点引来杀身之祸,后来在六安又设计杀死刘永敬、刘天台,影响和后果更加严重,造成分裂,削弱了力量,也孤立了自己。六安"刘永敬事件"过后,最有实力的蓝旗捻军,孙、姜等部捻军(都是大部队)跑了,张、苏、龚捻军只好依靠太平军支援,才支撑焉。捻军之间的争斗事件经常发生,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刻也没有停止,三河关、正阳关反围攻战中,黄旗、蓝旗捻军为争夺粮食大打出手,矛戈相向。到了淮河中游,张乐行与张龙之间竟发展为"讨伐战争",尖锐地对立。到僧格林沁南下攻捻,捻军面临严重危机时,蓝旗捻首分纷投靠清军,出卖张乐行等捻首。除了政治立场问题,则是挟私报复,是"六安事件"的延续。
除了争光棍、争权位,扩充势力和地盘的斗争也非常突出。在残酷而激烈的抗清战争中,大量捻首采取的是骑墙观望态度,作壁上观,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的盟友被消灭,有的还幸灾乐祸。捻军内部也互相争夺圩寨,甚至不惜以战争相向。李昭寿以捻军起家,苗沛霖也加入过捻军,后来叛变投敌,疯狂地残杀捻军,那是性质问题,另当别论。在后期捻军战争中,争权位,互不信赖、团结的阴影仍然没有消退。像许州分兵,各自为战,像任化邦等捻首死在内部叛徒的屠刀下,不能不说是捻军长期不和的结果。捻军山头林立,互相争斗仇杀,是"农民意识"的极端落后的表现。
六、脚踏两边船与叛变投敌
黄淮地区是清王朝与太平天国激烈争夺的地带,这里的农民军也就呈现错综复杂的局面。以捻军为主体的农民军,以及从敌对阵营分化出来的武装(以团练为主),脚踏两边船、叛变投敌的现象十分严重。以捻军起义起家的苗沛霖、李昭寿表演得最有特色,对黄淮地区捻军、太平军的抗清战争,产生过极其严重的影响。清廷也不能容忍他们,苗、李的结局当然是可悲的。苗、李姑且不论,捻军首领脚踏两边船、叛变投敌的也不少,同一战壕里的战友经常转化为刀矛相向的仇敌,帮助清廷消灭"友军"。这一现象贯穿于捻军起义的始终,防不胜防,最突出的是中期,前期次之,后期较少。初期,张乐行两次"受抚"(一次受抚,参与进攻陆遐龄捻军,一次没有变成事实,但放弃了斗争),影响虽不大,但开了个不好的先例。到了中期,捻军首领摇摆不定,"变色龙"不少,在危急时刻就叛变投敌。这种情况以张龙表演得最出色。1858年(清咸丰八年),李昭寿在清流关叛变投降胜保,由此形成捻军中的投敌逆潮。年底,张乐行与张龙、李蕴泰(分别为凤阳、临淮守将)发生"构衅事件",张、李及韩秀峰等即与清吏进行勾结,随即在临淮、凤阳召开投降会议,两地公开插上清军旗帜,淮北的任乾、孙葵心等人也一度动摇(未成事实),一时"浍河流域各捻圩,均已遍插官军旗帜",波及到整个淮北。张乐行、龚得树便发动"讨伐战争"兴师问罪,形成互相火并的局面。张、龚没有成功,且一败涂地。此时,张龙不接受张乐行的指挥,也没有向清廷献出城池,仍驻有太平天国的代表。袁甲三欲对张乐行行刺,张龙又事先通知张乐行预防。不久,张龙与韩、李、任、孙等人识破了清廷的翻脸无情,阴险狠毒,又收起清军旗帜,坚守城池,顽强抗击敌人的进攻。到危急时刻,张龙还是动摇了,结果被袁甲三诱杀。1863年(清同治二年),淮南淮北捻军战争严重失败,张乐行率捻军在雉河集展开最后殊死一战。可是,长期积蓄的私仇旧恨一齐发泄出来,以刘天福、刘天祥、杨瑞英、李四一为主的蓝旗捻首一齐叛变,成为张乐行的最可怕敌人。从某个角度说,捻军不是被敌人打败的,是被自己打败的。
捻军人物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严重弱点,还存在以下局限性。"捻无大志",政治目光短浅,没有政治觉悟和要求,以一些原始、落后的口号指导反清战争。这就无法率领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拧成一股绳,同敌人作斗争,战胜强大的敌人。"安坐土圩","各统其众,各居其巢",组织涣散,形不成统一的、强大的力量。游民意识占主导地位,从"装旗"、"打梢"谋生存,到处流窜,发展为军事上的流寇主义。没有文化修养,没有战略技术头脑,盲动主义作怪,大量战争指导失误,最后是"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失败也就成为事实。这些教训是十分深刻的,需要认真总结和吸取,本文不作专题探讨。
相关文章
-
《水浒传》中与武松有关系的三个女人,两个惨死一个成为知己
-
《水浒传》中“水浒”到底什么意思?看完恍然大悟!中华文化牛!
-
颁布三道“杀胡令”,是武悼天王冉闵率先挑起的民族战争吗?
-
揭秘:天安门国徽背面有8个人名,为何会写在上面?看完涨知识了
-
埃尔温·薛定谔发现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做巨大贡献
-
世界十大名刀 昂贵的历史名刀
-
【见字如面•1949】十世班禅:人民之康乐可期,国家之复兴有望
-
魏忠贤和朱由校谁的政治水平高? 明熹宗朱由校简介
-
玉楼春:柳三绝一语成谶,孙家急剧衰落,其实归根结底都因为他!
-
他和毛主席同窗,娶邓小平前妻,儿子是副国级干部,自己却坐了8年牢
-
为什么有人会把“死入八宝山”作为人生追求?八宝山第一墓是谁?
-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他机智夺取和氏璧(不惧秦王)
-
清代广东方言编著的英语教材《英语集全》
-
从“箸”到“筷”,筷子经历了什么
-
他是铁匠出身的开国将军,在黑山一战成名,俘虏国军名将廖耀湘
-
哪位皇帝的家族因自相残杀而灭族?秦始皇后代下落不明
-
《水浒传》中不为人知的十二银钗的魅力指数
-
这历史政权被韩国人抢去说是他们的朝代竟让很多中国人信以为真
-
毛泽东的两大战神林彪粟裕,军事上谁更厉害?
-
明朝宫廷选美百里挑一,还有一条严苛规定,令参选美女很辛苦
-
文物里的红色故事65丨红军总司令朱德用过的大供桌
-
唐太宗李世民竟是胡人?揭李世民身世之谜
-
宋楚瑜论蒋经国:政治强人的落日余晖
-
历代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汉朝人为何将五月初五视作“恶日”?
-
学党史|党史上的10月27日
-
水浒中隐藏最深的伪君子是谁?不是宋江,此人看似忠义实则最歹毒
-
【璇玑闲考】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出土石楬涉琴文字补说
-
毛泽东|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此神实力堪比如来,或许是西游神秘布局人,孙悟空和玉帝是他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