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孔子拜师的故事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 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意思是: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相关文章
-
[图文]杨贵妃与江采苹的后宫隐秘事
-
[图文]英国断臂男孩雷诺兹装上仿生手可用意念控制
-
兽性中国将军为人荒淫无耻 竟玩弄五千女人
-
1966年轰动全国的“六十一人叛徒案”平反经过
-
[图文]英007迷研发出喷火摩托车火焰逼退汽车 火焰长达4.6米
-
四大美女的难以启齿的情史:王昭君竟嫁父子二人
-
[图文]一代名将伍子胥的传奇吏
-
秦始皇求去的仙药究竟是什么?不死仙药竟是猕猴桃?
-
宋子文曾想取代蒋介石 9.18事变时力主抗战
-
[图文]吉林小伙做2162米世界最长婚纱迎娶女友
-
[图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大一统野心
-
周总理竟然是真正的武林高手 只是深藏不露罢了
-
自杀后被当众开膛剖肚的女演员
-
林彪生命中的最后七天 风暴前的天伦之乐是如何渡过的?
-
粟裕1958年蒙冤之谜:与聂荣臻和彭德怀的矛盾从何而来?
-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
[图文]美国最牛钉子户4万元老房子拆迁后获赔1000万
-
武惠妃与杨贵妃争宠?唐玄宗最宠爱谁?
-
蒋介石宋美龄晚年生活曝光
-
苏联为何是唯一对毛泽东逝世“不闻不问”的国家
-
负荆请罪的故事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
[图文]迪拜淡定男34楼不系安全绳裸身擦窗 让人捏一把冷汗
-
商纣王被妖魔化 实为英雄末路像西楚霸王
-
翁同和名人轶事 晚清两代帝王的老师
-
阅读蒋介石日记的学者道出 蒋介石一生有五大毛病
-
三国时期蜀国武将列传:马超降蜀后命运悲惨
-
毛泽东与陈毅的最后一次见面
-
毛泽东与杨开慧一见钟情的“试婚”生活
-
[图文]芬兰传奇总统两次交战斯大林 故意吸烟熏走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