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孔子拜师的故事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 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意思是:多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注意改正;如果没有,就要加以防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相关文章
-
“仁义之师”宋襄公的孝心:筑台望母的故事
-
[图文]老外大玩坟墓创意 与传统坟墓显得有点离经叛道
-
[多图]盘点历届港姐夺冠那一刻的撩人姿势
-
[图文]英国离异男子将自家改装成“星际迷航”太空船
-
[图文]美九岁男童收集1700多条牛仔裤 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
[图文]上将扬勇与蒙哥马利比试枪法 “杨勇上将,上将扬勇!
-
德国男孩被陨石砸中大难不死堪称奇迹
-
揭秘:西施与仇人的故事 西施为何会爱上仇人
-
李小龙开创截拳道的故事
-
揭秘六位秘密女党员最终命运
-
[图文]阿迪力高空生存60天今落地创吉尼斯纪录 高空生存挑战回顾
-
苏联为何是唯一对毛泽东逝世“不闻不问”的国家
-
[图文]清代名将左宗棠抬棺出征战沙俄 壮志未酬身先死
-
史上最美人——王昭君 昭君生平简介
-
楚庄王讨伐陈国的故事:百姓安定才是治国之本
-
[图文]胡适感愧妓院喝醉酒醉打巡警
-
毛泽东最后的生日 没能吃上寿面
-
母亲和自己丈夫乱伦 同昌公主被活活气死
-
解密老年慈禧的跨国恋情
-
揭秘:历史上秦始皇究竟有多少个女人
-
毛泽东“九·一三”后认了哪些“错”
-
纪梵希为什么一生未娶?纪梵希爱过赫本吗
-
[图文]罗马尼亚男孩5岁拥有强健肌肉 2岁就进健身房
-
[图文]陈赓之子陈知建回忆父亲传奇经历:曾救蒋介石一命
-
具有2000多年历史银币证实埃及艳后克莱奥帕特拉并非美女
-
白求恩为何坚决不娶中国妻 与地域文化有关
-
[图文]蒋介石用人看重第一印象 徐向前被称“不可用”
-
[图文]世界上最冷的男孩:体温仅30度 夏天穿棉衣保暖
-
老子论生死的故事:对于老子生死观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