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善意
看过这样一个: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一个大纷飞的傍晚,一辆轿车向前蠕动,车上的鲁尼兹小心翼翼地驾驶着。
走出不远,鲁尼兹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蹒跚的身影。于是,他把车缓缓地停下来。“请问,需要我帮助吗?”他探出头大声地问。
那是一位六十开外的老人,老人很感激,上了鲁尼兹的车。
突然,一辆轿车迎面驶来,鲁尼兹下意识地踩刹车,可车像醉汉一般,固执地调转了车头,向路边撞去,撞在了一颗大树上。
等鲁尼兹醒来时,已躺在医院里。所幸,他只是断了两根肋骨。他急于知道老人的情形,护士告诉他,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
老人的家人来了,感谢他对老人的帮助。即便如此,律师还是如期而至,按照法律,鲁尼兹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老人70%的医疗费。
老人昏迷了二十多天后,奇迹般地醒来过来。老人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
老人的话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小城被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着“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老人募捐,老人把这些善款都捐了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用来帮助那些因行善而遭遇尴尬的人。
在魁北克省举行的最受爱戴的人物评选中,人们毫无争议地写上了老人的名字——卢森斯。人们这样评价老人:当善意被扭曲时,是老人还原了善意的本来模样,让人们可以毫无防备地去爱。
读到这篇,使人止不住为之一震,感慨善意终于得到了公正的礼遇;但亦使人为之深思,善意屡遭的尴尬。而在我们的周围这样例子是不鲜见的,在此,我不想赘述。
我只想说,在我们高喊“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无论是从法理的角度还是人情的角度,我们这是否都能有这份心声:“拯救爱心”“让善意不再尴尬”?
有的,肯定是有的,但付诸在行动中的又有多少呢?
和谐社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予以展现的。从广义上讲,它是一个民族的整体行动;从狭义上讲,它又是每个公民的品德和素质。
一个有爱的家,才能够有温暖;一个有爱的民族,才能有强劲的凝聚力。倡行良善是立命之本,推崇正义是安邦之策。
当善意左右行动、当善意远离美好、当善意屡遭不屑的时候,良心离泯灭的边缘也就不远了,那么,又何来安宁与祥和?又何来昌盛和强壮?
尊重善意,是和谐之水;奉献爱心,是良俗之源;源清水净、源远流长。拥有感恩的心,才是世上最美好的。
“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拯救善意”,为了我们的亲人家园,也让我们打出这样的条幅好吗?
不,不只是条幅,更应是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