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真相 考古学家揭开谜底
其实,秦始皇坑杀的是那些欺骗他多年的术士,这些术士以寻找长生不老药为名,待在秦始皇身边多年骗钱,然而几十年后秦始皇仍然没有找到不老药,一气之下将这些欺骗他的术士全部杀死,这件事情被刘邦等后世篡改,变成了焚书坑儒。
始皇三十五年,众术士依然没能找到不死之药。这时,卢生对秦始皇说,我们之所以一直找不到仙药,是因为皇上的住所让臣子们知道了,妨害了神仙。现在皇上治理天下,还没能做到清静恬淡。希望皇上所住的宫室不要让别人知道,这样,不死之药或许能够得到。"秦始皇信以为真,非但如卢生所说去做,还自称"真人",不称"朕"。可见秦始皇对不死之药的渴望之强烈。
但术士之言乃是谎话,终有一日会被揭穿。由于担心事发被罚,侯生、卢生决定逃出咸阳。在逃之前,两人还未自己求药不成找借口:"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
始皇听到两人私逃并且还诽谤了皇帝,大怒,指责方士"韩众等去不报,徐巿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以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转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并告知天下,以惩戒后。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坑儒"事件。
后世很多书对"坑儒"一事还有不同的记载。《文献通考•学校考》云:始皇"又令冬种瓜丽山,实生,命博士诸生就视,为伏机,杀七百余人。秦二世时,又以陈胜起,召博士计生议,坐以非所宜言者,各数十人。然此秦之于博士弟子,非惟不能考察试用之,惟恐其不澌尽泯没矣。"焚书坑儒-议坑儒 按照《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所谓的"坑儒"其实是坑术士。可能里面有儒生被牵连,但此事的起因与儒生无关,即使被牵连,也是个别儒生参与其中,还不至于将此事说成是坑儒。
又《史记•儒林列传》也说"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也就是说,《史记》里的记载是坑术士,而不是坑儒。但据《文献通考》,秦始皇确实是坑儒了,而且是处心积虑地计划的。那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呢?一般来说,对于几份史料,如果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记载,则优先来考虑距离事件发生时间最近且比较权威的那一份。以这个为原则,无疑《史记》的记载应优先考虑。
再看年代稍远的《资治通鉴》的记载:"侯生、卢生相与讥议始皇,因亡去。始皇闻之,大怒曰:‘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于是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可以看出,与《史记》的记载相差无几。所以,秦始皇当年坑的是术士,并非儒生。原因是术士求药不成,私逃,且诽谤皇帝,而不是针对儒生。
所以这件事并不是因为秦始皇的专政,更与什么思想控制无关,秦始皇这么做不过是发泄自己被骗的愤怒而已,更何况他的做法放眼历史并不过分,所以秦始皇焚书坑儒没有错。
相关文章
-
非洲象人族的生殖器官大吗?揭秘非洲象人族是真的还是假的!
-
南半球首次发现霸王龙耻骨化石
-
白化眼镜王蛇全身灰白长约5米 被它咬上一口直接死亡
-
蜗牛的祖先在岩石中被发现 生活于5亿年前(长有120颗牙)
-
石楠花为什么叫最污花?它散发出的味道令人脸红
-
眼镜王蛇为啥叫过山峰?不仅仅是因为速度惊人
-
格利泽581d上面有什么?格利泽581d存在外星人吗
-
秦始皇陵建筑面积堪比1/5个故宫
-
外星人戴头盔来地球飙车 其背后真相竟是这样
-
美国食人事件频发 一弹药公司出售僵尸子弹
-
解析:孔子与孟子思想的三大区别
-
中国汉朝古墓中的日食记的形成
-
埃及胡夫金字塔将入机器人 揭开"神秘大门"秘密
-
中国发现长达1.2米4.23亿年前志留纪最大脊椎动物
-
中华秋沙鸭几级保护?第三纪冰川留存下的物种(全球仅1000只)
-
始祖象的进化过程揭秘 经历五代从身高1米进化为巨兽
-
湖南汝城县发现清代功牌
-
新疆骇人谜团曝光:麦田圈古巨石堆建筑之谜
-
真猛犸象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象 经历几万年骨骼依然未石化
-
[图文]史前会飞的爬行动物——孔耐蜥 距今已有2.35亿年
-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胡服骑射的来历
-
史上不明生物遗骸 天使模样的骨架和头骨化石
-
金字塔为什么不能进去?进入金字塔会被诅咒离奇死亡?
-
中国最著名恐龙化石盘点 中国百年十大最著名恐龙有哪些
-
探索:历史上貂蝉究竟是董卓的婢女还是王允的义女
-
[图文]钻石在地球早期生命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
飞碟真的存在吗 揭开飞碟事件真相
-
[图文]探秘欧洲史前壁画:手印十指尖尖出自远古女人之手
-
揭秘俄罗斯鬼谷之谜,记者探险百慕大重蹈前人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