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青海行
宁夏和青海,是吾久已向往了解的神秘地域。如今,这一夙愿终于实现了!
2012年7月4日早7点多,与刘树、牛建瑞等一行4人,自驾车从县城出发,上青银高速西行,过山西,跨陕西,入宁夏。行程近千公里,晚宿银川市。
5日早饭后出发,行程56公里,到达沙湖生态旅游区。为了仔细欣赏沙湖的美景,慢慢沙湖独特的魅力,我们选择了20人乘坐的大船。船缓缓地行驶在湖面,湖随之颤动起来,乘船观景,愉悦的随波动的游船荡漾。湖水、沙山、芦苇、飞鸟、游鱼、骆驼的有机结合,成为中国绝无仅有、独具特的秀丽景观。景区总面积为80.1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5平方公里,沙漠面积22.52平方公里。构成了融江南秀色与塞外壮景于一体的“塞上明珠”。
沙湖的水,浩瀚、辽阔、明朗,似绿非绿,似蓝非蓝,似清非清,似黄非黄。是一种综合而具有亲和力的色彩,渲染着环境,也渲染着湖的精灵。沙湖的苇,别具一格的整洁、奇秀,没有白洋淀芦苇那样铺天盖地,遮天蔽日,也不像西湖芦苇那样显得小气,作为配角。近处,芦苇丛似碧绿的绣球滚在水面,随风摇曳,衬的船边的水更皱,更秀,河鹭时不时撑着一枝芦苇弹起又落下。远处,水则是白茫茫的无尽头,飘飘渺渺中,有墨绿色的山丘洒落其中,那是由一簇一簇连成一墩一墩,再由一墩一墩连成一片一片的更大的芦苇荡,翠绿,似竹,茂盛,如松。阵风拂来,微波兴起,苇子弯腰俯首,水苇相戏,生机无限;或成片成片覆盖水面,连天接地,或茫茫苍苍,自成一体;或切割水面,构成湖汊港湾,让游船追寻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梦动。当我们还沉浸在美丽的芦荡风光中的时候,眼前却出现了金色的沙山。乘坐的游船靠岸以后,就登上了湖滨的沙岛。
沙丘连绵起伏,与白云相视,与蓝天相映,浩瀚苍茫,雄奇壮观。载着游客的骆驼在沙地上缓缓前行,大漠金沙的豪放粗犷与碧湖苇荡的恬静秀美,如此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成为贺兰山脚下的美丽风景区,不能不说这是大自然的奇迹。如此绝妙的仙境,令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已近中午,乘船返回,步行经过一段曲折的购物长廊,寻一特色餐馆用餐。沙湖鱼是上国宴的名菜,我们点了一道清蒸沙湖鱼头,价格不菲,虽然我不吃鱼,但是看到同行吃的津津有味,赞不绝口,心里非常高兴。
接着几十分中的路程,来到了贺兰山岩画景区,这里具有高原与戈壁滩相间地貌环境,紫外线极强,人们外出都带防晒设施,特别是都带遮阳帽、伞、纱巾、护臂、护手。阳光下暴晒如火,大汗淋漓,阴凉处凉风习习,犹如春秋。我们只好撑伞蔽日,汗伴赏奇。进了景区,先是去陈列馆看了关于岩画的介绍与世界岩画展牌,然后坐电瓶车去山里面看岩画。
弯曲的小道两旁的山壁上,山峰上,路旁,有数不清的岩画,有刻的、有磨的。有不同姿势及面相的人物、各类飞禽走兽,还有日月星辰以及狩猎、放牧、征战、歌舞等古代游牧民族的图景,题材丰富,画面艺术造型粗犷浑厚,构图朴实,姿态自然,写实性较强。以人首像为多。其次为牛、马、驴、鹿、鸟、狼等动物图形。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这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贺兰山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山口景色幽雅,奇峰叠障,潺潺泉水顺人工渠从沟内流出,根据岩画图形和西夏刻记分析,贺兰口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
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望着这些早在千年前就留下的印记,心中忽然有一股莫名的悸动。生命的活水,曾在这一片崇山峻岭中流淌过,直到今天,他们的生命活力,仍通过这样的方式激荡在我们心中,使这山脉、这岩石,有了永恒的价值。我曾经游览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深深为那些宏伟石刻和雕像中所蕴藏着的原始的、图腾式的精神张力而。映入眼帘的贺兰山岩画,看起来有些稚拙,却有一些超越尘世、升华生活层面的东西藏在里头。贺兰山岩画以其表现形式丰富、分布区域集中、文化内涵深厚、距离中心城市近而名冠世界岩画之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
从历史的长河画卷中走出,接着驱车来到了位于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西夏王陵景区。这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更为稀奇的是,该陵竟然是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在宁夏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时才发掘认定。连绵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高大的黄土建筑,在广阔的西部天空下显得格外雄伟。
每个较大的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的城墙等到辅助性建筑,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们的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之中,却显示着一种永不屈服和沙暴磨砺的顽韧。西夏王陵在这里静卧了千年之久!这里景区很大,除了王陵,还有西夏博物馆,西夏史话艺术馆,塔林,一圈下来,对西夏历史有更深的了解。最大最著名的三号陵,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这个当年雄居塞上,三分天下的古老王国,为脱离中原的文化牵制还创建了自己的,可惜被蒙古铁骑全部消灭,这个国从此消失,只留下贺兰山下的几座陵台而已。真是“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西夏王国的兴亡史,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德政教育意义。
带着神奇的和疲惫,我们出景区入北京路返银川市。这是银川市最长最美的街道,全长50华里,双向8车道,是庆祝自治区成立50周年拓展建造的,绿化美化非长漂亮。路宽车畅,顺观市容。傍晚又回到银川市昨晚住宿酒店。
6日上午6点多上路,顺路看了中华回乡文化园。中华回乡文化园,紧临京藏高速公路永宁出口处,依托回族风情浓郁的纳家户村所建,和纳家户古老的回族社区清真大寺交相辉映,以展示伊斯兰建筑文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农耕与商贸文化为特色。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以回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因到此时间较早,文化园展馆尚未营业,为赶路程,我们只好在外观赏留影。
接着行程6百多公里到达青海省西宁塔尔寺,时至下午4点,虽已晚,但依然游人如织,又因时下景区内主要街道正在翻修改建,有些地方显得拥堵。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
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时间仓促,景点较多,来不及诸一观赏,看了几处主要殿宇,以班禅行宫为最后一站,结束了塔尔寺的游览。
晚宿湟中县。这里气温较低,当我们询问服务员,房间为什么没有空调时,她惊奇地反问:“夏天还用空调?”。果然,我们担心热是多余的,晚上睡觉必须盖着棉被。
7日早启程,赶往青海湖。这里海拔高,天气温度低,不少人还身裹棉衣,我们只穿半袖单衫,难以适应,只好乘车绕湖边凭窗观景,偶尔下车留影。这儿的草原和内蒙古的草原不一样,属于草甸草原,草矮矮的,像披上了绿地毯一样。最主要的是它在中国“五湖四海”的名词中独占两席,即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青海湖、洪泽湖”。而东海、南海、北海(黄海、渤海)现均为辽阔的海域,四海中惟独没有西海。青海湖虽然不与其他海洋相连,在古时却独享西海之誉,因为它是在共和国的版图中,位于西部的一片蔚蓝色咸水湖泊,实际上是退化了的古老海域所在,至今仍占我国咸水湖之鳌头。
时下,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青海湖位于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三面环山。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湖面海拔为3266米,东西长约90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面积4635平方公里,而流域面积则比湖面大10倍,有50条短河从三山的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蒙语叫“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最大,浮游生物稀少,透明度达8-9米以上,所以显得格外湛蓝。据介绍,湖区有两大奇观,一是渔场,盛产湟鱼,是一个丰饶的天然渔场。一是鸟岛,素有“鸟儿王国”之称,每年春天,大批的海鸟从印度、尼泊尔等地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又携儿带女飞回南方。海心山又叫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从前人们在海心山上兴修了不少庙宇和房屋,一些喇嘛岛上修行,不少牧人到岛上来放牧,“山佛寺”已成为此地独特景观。
带着心旷神怡的感觉,依依不舍地告别神秘的地方。
返程路上,隔窗观赏西部美景,公路两边除了大片高矮不一的草甸和成群的牛羊,也看到一些农田,种植着青稞和油菜,绿油油的青稞和鹅黄色的油菜花,好似一幅天然的水彩画,煞是好看。牧民开着摩托车甚至汽车放牧,成为区别于内蒙古草原的又一奇观。高低不平的绿荫草坪上,牛羊蠕动觅草,如演绎动漫,片片油菜花,被绿草和青稞间隔,黄绿搭配,如诗如画。我们不一而同被美景所迷,车子时而慢速行驶,细观窗外自然画卷,时而停车驻足,摄影留念。
历时多半天,途径甘肃,晚宿陕西宝鸡市。半夜雨来,一夜未停。8日早饭后启程,冒雨前行,出陕西,跨山西,回河北,行程近千公里,晚9点多到县城,一天里,行程两千里,涉及3省域,雨时大时小,连续不断,雨面之大,首次之遇,感触至深。
此次西行,5天时间,行程约4千公里,跨越5省区,虽是去也匆匆,回也匆匆,走马观花,但却填补了旅程空白,所见所闻,在脑海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好地体会了西北国土的辽阔、广袤,领略了祖国西部大好河山的壮美,看到了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丰硕成果,昔日黄土高原和沙漠戈壁正在变绿。高速公路连接贯通成网,快捷便利。旅游等自然资源正在得到开发利用,这已经和必将给西部各族人民,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变化。
西部大开发,决策英明!
华夏复兴盛,翘首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