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之邦”图瓦共和国的现状
原标题:“美女之邦”图瓦共和国的现状
01 图瓦共和国跌宕起伏的命运
图瓦共和国位于今天俄罗斯联邦内部、西伯利亚联邦管区,国土面积17万平方公里。
虽然这是一个“小众的”、多数人从没有听说过的国家,但是图瓦共和国在历史上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
唐努乌梁海这个称呼源于中国清朝时期,
“图瓦共和国”是国家的名称,
源于1921年清朝命名的“图瓦”。
它曾经在中国辗转多次、又脱离中国的故土,而它和我们至少有几百年的渊源。
早在隋唐时期,唐努乌梁海地区就先后被匈奴鲜卑统治过,后来才归顺朝廷成为臣属国。唐朝的时候,唐努乌梁海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此时的唐努乌梁海便成为了蒙古的一个部族。
由于当时蒙古内部的权力争斗,忽必烈又特意对其进行了完善的管理:驻军、分区、征税,使得这里成为了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多元化聚居地。
明朝的时候,唐努乌梁海地区仍然是由蒙古族掌控,并且是当时蒙古首领的常驻地。
1655年,因为蒙古归顺大清,蒙古的可汗又被大清朝册封,所以蒙古连带着唐努乌梁海又一起被纳入清朝版图中。
从此,唐努乌梁海在清朝的管理下进入了一个完善有序的政治时期,清朝对唐努乌梁海编旗佐、征赋税、派遣差役、统一律令、划分人口,并且对贸易也进行了管理。
彼时,大清朝为了确保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安定还设置了严格的边境管理制度,制定封禁政策等。
在大清的管理下唐努乌梁海从未出过任何动乱,这种安定祥和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1727年的时候,清朝和沙俄以唐努乌梁海地区为边界划定了两国的界线。清朝并不知道,就是这一举动奠定了唐努乌梁海从此风雨飘摇的“归国路”。
后来,从186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一直到1920年清朝灭亡以后,图瓦都一直在为能自己掌控国家的主权而努力。
他们渴望能喘一口气、“过点简单的日子”,恢复平静,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渴望独立。
1921年8月13日,唐努乌梁海正式宣布“独立”,但仍在前苏联的统治下运作,直到1926年,他们由“唐努图瓦共和国”改为“图瓦共和国”。
02“美女之邦”背后令人叹息的民族文化没落史
图瓦共和国虽然只有两个重庆市那么大,
但却不影响它的土地上放眼望去几乎全是美女。
由于上个世纪长期生活在沙俄的统治下,图瓦共和国人民很多都和沙俄通了婚,他们生下的孩子几乎都很有西方人的特点,但又没那么强的攻击性。
其中图瓦的姑娘是出了名的漂亮,她们个个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既有中国朝鲜族姑娘的异域风情又有俄罗斯姑娘金发碧眼的特征.
在被清朝统治期间因为各个部落生活在一起,所以“基因的多样性”造就了如今图瓦美丽的多元化。
这个曾经与我们一脉相承的骨肉同胞、这片广袤的图瓦大地,如今独立、盛产美女。
听起来一切似乎都顺顺利利,可他们的生活真的这么好吗?
看似背靠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图瓦共和国听起来似乎很完美。
可实际上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生长以来,当图瓦肉眼可见中国的国力水平显著提升时早已悔恨不已。
说白了,中国每天的进步对他们来说都是出乎意料。
当时图瓦国家领导层坚持独立,可民众对此的支持率却日益下降,时至今日图瓦共和国人民怨声载道。
图瓦大部分的经济来源仍然是自然资源而非科技发展,甚至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人民还过着游牧生活。
“我放牧的六十匹骏马,我的那些花斑马呢?我生活的六旗人们,那村庄在哪呢----”
这是一首图瓦民谣里的歌词,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图瓦的女孩子奇美,男孩子善武,就算是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也是最纯净的。
因为唐努乌梁海被沙俄称为“图瓦盆地”,闻名世界全长5539公里的叶塞尼河就发源于此,它的地势是一个巨型盆地,周围更是群山环绕。
直到现在为止,图瓦人居住的房子大多还都是用松木搭建而成的,里面有着天棚和地板,用以应对经常被雨雪光顾的山区生活。
因为丛林中方便取材,他们还会搭建一些实用的棚子去储物,做牛羊的棚子,冬天还会自己做爬犁驰骋在雪地上玩耍。
在生活中,图瓦人的习惯倒更偏向以前朝鲜时期的时候,每当来客人时他们经常在地板上摆一张桌子,席地而坐,桌子上还会放一些奶制品、油炸小食和糖果。
如果来客人时,图瓦人就第一时间给客人敬酒。
因为对自然的极端崇拜已经深入到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他们严禁往火里面丢东西烧,也不能随便浪费水,这种严苛的教条式信仰还会传给自己的下一代。
因为有着茂密的森林和天然充沛的水源,所以唐努乌梁海森林面积占国家总面积的85%,绝大部分是西伯利亚的针叶林。
还有近300万公顷的雪松,森林总储量达一亿立方米,里面还生活着各种珍稀动物像银狐、水獭、白鼬等。
所以图瓦人是生活在一个风景如画、秀色可餐的自然奇观之中。
另外,图瓦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铁矿、钾矿这些都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能被沙俄屡屡虎视眈眈的重要原因。
凭借着独特的高原气候和丰富的草场,图瓦人民很多都靠饲养牛羊来维持生计,被称为“林中百姓”。
“最大的优点可能就是最大的缺点”,畜牧业和采矿业成为了这个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服务性产业几乎微乎其微。
如果当初图瓦没有脱离中国的统治,以中国如今少数人民的待遇,图瓦共和国的人民应该过着富足和乐的生活,而不至于只靠着微薄的产业度日。
如果只是没有重工业、智能化生活等先进生产力,
国民自给自足还可以过得简单平淡,可如果在此基础上民族文化也跟着没落了怎么办呢?
其实图瓦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民族,他们和我国古代不同朝代所具备的文化特征类似,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服饰文化和乐器文化。
图瓦的游牧民族服饰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因为长期依靠森林草场生活,所以图瓦人的宗教最崇拜的就是原始森林的自然之美。
他们坚信湖泊、森林、山脉和野生动物都有灵性、有神性,而且他们每年都会举行祭奠自然的仪式。
图瓦人信仰喇嘛教,在每年举行祭水、祭山、祭天等的仪式时,他们还会坐在大自然的万物里同时诵读喇嘛经,以求神明保佑他们生活安乐,风调雨顺。
也是因为这些,
他们的服饰上绣得最多的就是精美的自然图腾,因为山河草木搭配在一起看起来十分精致,
所以图瓦人的服饰是俄联邦公认的“服饰宝藏”。
至于乐器,中国古代有击缶,有丝竹,图瓦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呼麦和口笛。
呼麦作为图瓦共和国的非官方特征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呼麦是一种以喉咙发音的“喉音唱法”。
后来图瓦最著名的呼麦大师“珊蔻”将呼麦和爵士乐结合,自此,受到无数人追捧和喜爱的音乐风格诞生了。
口笛是用图瓦的一种芦科植物做成的,现今只有图瓦的一些老人才会吹口笛,口笛意境深远,声音空灵,可以说是乐器中如数家珍的宝藏。
因为具备可以时时亲近自然的地理优势,所以让图瓦人民有着返璞归真的性格,他们喜欢在大自然的熏陶下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这样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
受中国古代蒙古族、成吉思汗时期文化的影响,图瓦人平时还喜欢摔跤、赛马、骑射等。
他们还把“赛马、摔跤、骑射”定为“男儿三艺”,从小训练男孩子这三项技术并将这些作为衡量这个男孩子有没有本事的主要判断依据。
只可惜,这些服饰文化和音乐文化如今并不被俄联邦所重视。
相较于科技生产力和工业发展水平,这些天然纯粹的东西只是历史遗留的“没有价值”的回忆罢了,甚至图瓦很多的年轻人对这些也根本不屑一顾,这不禁令人唏嘘。
也许是老天总有它的定数,我们能做的永远都是面对事情的时候尽力而为,而不是试图和历史抗衡。
不管是对于现状的无可奈何,还是仍然对中国有着如同对故土般的热爱,历史终究是无法改变的。
从今天的形势来看,图瓦是不可能再回到中国的领土了,他们有他们的未来,我们有我们的生活。
纵使过去几百上千年的纠葛让人们看不清未来,不知道何去何从,未来我们都只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邻居”罢了。
近几年随着图瓦人和外界接触得越来越多,很多人也会去图瓦旅游,这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一些经济效益的同时,图瓦那些珍贵的稀有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
希望人为的因素能挽救一二,也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的小伙伴们如果去图瓦的话,也能同他们席地而坐,聊聊我们的文化。
参考信源
中国青年网《神秘的图瓦人》
中国新闻网《新疆阿勒泰开发旅游侵犯原始部族》
相关文章
-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实施扑克牌通缉令,为何囚禁红桃2三天后释放
-
[图文]二战美军是如何破解日本“万能战斗机”的
-
冷嘲热讽会让弱者低头走开,这个人却因为被人冷落成就了他
-
[图文]美军太平洋司令称中国航母2012年投入训练使用
-
揭秘:武王伐纣的过程 其结果究竟如何
-
法国人为何在意巴黎圣母院?
-
北方四岛问题是怎么来的,为何俄罗斯赖着不还
-
叁门之战:明朝与葡萄牙历史上的首次军事合作
-
党史百年天天读•9月21日
-
76年前,她嫁给一医生,总感觉“不对劲”,30年后才知他真实身份
-
泉耕:英国早期金属章(上)
-
日本大正天皇葬礼罕见彩照:场面恢弘,与生前被嫌弃形成鲜明对比
-
寡头政治、僭主政治,雅典民主的前夜:从忒修斯传说到德拉古法典
-
汉字有多大威力?如今有四个国家使用汉字,每个都是强国
-
对我国友善的元首,在被迫流亡之时,为何没选择中国作为流亡地?
-
《长津湖》导演林超贤:开机前忐忑不安,恶补历史课
-
青弋江灌区工程历史回望
-
[图文]二战后德国约9000名纳粹战犯逃到南美
-
飞行器的老祖宗:明朝奇人造飞车,借助齿轮原理翱翔天际
-
四野铁拳劲旅“133师”,四次对外战争,就参加了三次
-
党史百年天天学·10月2日
-
私奔嫁穷小子,28年夫妻两次被登报离婚:千万赔偿理所应当
-
德意志第三帝国和罗马有啥关系?“骡马”倒是真不少!
-
抗战胜利,听听老农的心里话:终于可以回去种田了
-
《黄庙村·地宫美人》:隐藏在层层迷雾下的罪恶
-
解放军的秘密武器!历史上的没良心炮,炸得敌人魂飞魄散
-
揭秘苏联在美国安插了多少间谍?
-
霍建华演技最好的作品《战长沙》,与杨紫谈了一场“忘年恋”
-
铭记历史,吾辈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