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看剧可以倍速,作品不能注水

原标题:看剧可以倍速,作品不能注水

据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8.2%的网络视频用户不按原速观看,00后尤其青睐倍速功能,使用比例39.6%。有观点认为:倍速与当代社会普遍的“时间焦虑”一拍即合,已经是很多音视频应用的标配,“2.0倍速”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只在倍速方面长视频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在是否打开弹幕、是否只看某一演员的片段、是否点击购买剧中人服饰等方面,长视频也充满服务意识。借助手中的鼠标,观众仿佛掌握了更多主动的权利,只是,这种权利的存在,对于观众与长视频生产者双方来说,没有让情况变得更好,而是显而易见地变坏。

资料图

长视频提供倍速按钮,甚至鼓励用户倍速,这是因为在平台看来,用户的观看,只是提供了一种数据,而数据的多寡,又决定了作品收益的高低。对于平台来说,用户只要完成了“刷剧”,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用户是用怎样的眼光和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这部剧,对于创作者与平台,都不是那么重要。

短视频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过十几秒,但却能够给用户带来“欲罢不能”的观看体验,不知不觉几个小时会消耗于短视频身上,而想要与短视频竞争用户的时间,长视频就必须也要提供接近的体验,因此“倍速观剧”等节约时间、强化互动的功能应运而生。观众可以随意拉动进度条,随时通过弹幕吐槽,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看完一部话题明星出演的作品,并获得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讨论的准入门槛,这就足够了。

通过“倍速刷剧”的黏合,貌似平台与观众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实际则不然,这一“激励手段”对双方造成的伤害都不小。体现在用户身上,就是当他们以观众身份完成了刷剧过程后,内心其实明白,好剧是不舍得让人快进的,只有差剧跳跃着看,也不会有损失感。而且,当用户对倍速形成了依赖,以后就算面对好剧,也时不时会产生要快进的冲动,这对人的深度观赏、阅读、体验能力,是一种破坏。

体现在平台那里,一旦某一平台提供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倍速观看的形式推送到用户那里,用户就会产生既定印象——即这一平台并不值得留恋,也不值得成为忠实用户。因此在平台之间的竞争当中,一旦另外一个平台有了精品意识,接连推出几部好剧,用户会毫不留情地转移。

Netflix深刻地知道用户黏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球用户那里留下了该平台只出产好剧的印象。它前段时间推出的《鱿鱼游戏》,在全球有1.42亿家庭观看,当一部长视频成为家庭集体观影的选项时,显然它被倍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而Netflix高涨的营收数字也表明,只有不被倍速的作品,才是一家视频内容提供商获得持久关注的关键竞争要素。

用户采取倍速观看,是正当的权利,也是他们发表评论的有力手段。在电视机还是客厅中心的时候,遇到不喜欢的剧作,换台就是最严厉的批评,而在屏幕观看成为用户消费中心的时候,倍速观看也具备了批评的特征,可以这么认为:倍速越快,用户对于该长视频的评价就越低。不要认为倍速观看也是一种认同,平台只有把倍速观看当成一种“羞辱”,才会有动力去制作吸引观众慢下来、安静去欣赏的好作品。

观众养成倍速观看的习惯,是平台引导的结果,更是内容低质化的结果。不要怪观众缺乏耐心,是包括长视频在内的诸多内容,没有让人产生耐心的质量与吸引力。平台想要真正赢得用户的喜爱,不妨尝试把倍速按钮取消,宁可承受被用户“换台”的风险与损失,也要拿出用优质好作品去吸引用户注意力的认真态度。 □韩浩月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