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不降噪还损伤听力一副最高卖到近3000元
原标题:半数不降噪还损伤听力 一副最高卖到近3000元
这两年,市场上开始流行各式各样的降噪耳机,商家说这种耳机可以利用芯片抵消或减弱外界噪音,达到保护听力的目的。事实确实如此吗?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专门针对主动降噪耳机进行了风险监测,监测中,五成的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不仅无法有效保护听力,反而存在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主动降噪耳机进行风险监测
记者了解到,有的降噪耳机是通过耳塞或结构隔离外部噪音,也就是用堵的办法降低噪音,但是效果欠佳。而目前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主动降噪耳机,可以通过芯片处理外部噪音,是目前效果最好的降噪产品。
记者同时对电商平台销售的耳机产品也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主动降噪”已经成了大多数耳机产品共同的卖点。
“智能数字降噪”“多维降噪”,各种围绕降噪的宣传词语高频度出现。但是,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耳机产品,消费者难以知晓其真正的降噪性能。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专门针对主动降噪耳机进行了风险监测。
此次风险监测主要针对电商平台宣称为主动降噪的耳机产品,共涉及47家企业的60副耳机,其中25副是头戴式主动降噪耳机,35副是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耳机价格区间在199到2950元,其中国内品牌耳机20副,国外品牌的主动降噪耳机40副。
因为目前国内的标准只针对通用耳机,因而风险监测当中参考了欧盟及军用的相关标准,对最大声压级、主动降噪量、综合降噪量等项目进行了检测。
测试人员模拟了车站、机场等场所的噪音环境,输送100分贝的总噪音量,然后打开测试耳机的主动降噪开关,检验主动降噪效果。
记者看到,噪音曲线图显示,测试耳机开启主动降噪功能后,低频段的声音曲线与100分贝的噪音曲线几乎重合,也就是说,这款耳机即使打开了降噪功能,耳机低频部分的声音仍然是100分贝。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工程师赵静称,这款耳机开启了主动降噪以后的曲线,在低频部分几乎和噪声曲线重合,几乎没有什么降噪,在数值上只下降了不到两个分贝,比如在飞机上,或者火车站这种比较嘈杂的场所,降噪效果就差一些,起不到降噪的效果。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款宣称具备主动降噪功能的耳机,其客服人员声称低频段可降低20分贝的噪音,但是实测表明左右耳降噪量还不到10分贝。
测试工程师透露,当耳机的主动降噪量低于10分贝时,实际的降噪体验效果并不好,而在测试的所有60副耳机产品当中,主动降噪量低于10分贝的就多达30副。这其中还有部分产品主动降噪量低于5分贝,占比超过了10%,降噪能力严重不足。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监督司安全评估处处长李贺军称,有较大比例的产品,降噪量控制不足,识别外部噪声的精度也有一定不足,尽管最大声压级指标较为稳定,仍需要提醒消费者,注意控制使用时间,以免造成听力的损伤。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终将风险监测的耳机产品定为中等风险,认为风险监测中五成的降噪耳机降噪量不足,可能会使消费者在嘈杂环境中调高音量,而噪声声压级过高,可能存在一定的听力损伤风险。
部分降噪耳机无芯片降噪技术 误导消费者
这次对降噪耳机的风险监测被定为中等风险,说明造成听力损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样的产品肯定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
提到降噪耳机,是指通过芯片有主动降噪性能的耳机。但是风险监测发现,部分产品要么不具备这样的技术高度,无法实现降噪效果;要么就是根本没有芯片降噪的技术,但还宣称是降噪耳机,误导消费者。
近几年,降噪耳机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国降噪耳机生产厂家已有300家左右,2019年国内降噪耳机产值达到将近214亿,同比增长了73.58%,占到了耳机行业总产值30.9%。但是记者注意到,降噪耳机的迅速发展,掩盖不了部分产品的技术能力不足的事实。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高级工程师吴蔚华称,发现部分降噪耳机主动降噪能力不高,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在硬件设计及算法处理方面不足,不能准确识别并处理外部噪声,导致降噪耳机在消除外部噪声方面效果较差。左右耳降噪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左右耳机所使用的器件质量一致性较差造成。
技术能力不足,却也打着“降噪耳机”的名号吸引关注,这种降噪能力差的产品在市场上比比皆是。风险监测还发现,近四成宣称有降噪功能的产品,其实根本不支持主动降噪,存在严重的虚标问题。
记者了解到,降噪耳机是近几年上市的新型电子产品,相关降噪性能方面的标准还是空白。但是市场监管部门首次的风险监测,已经暴露出降噪耳机水平距离消费者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产品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市场上的部分所谓的降噪耳机,模糊降噪概念的做法也误导了广大消费者。
相关机构呼吁,应尽快推动降噪耳机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订,规范产品研发设计,也通过标准标称、检测的手段,屏蔽掉那些标称降噪却无法实现的“伪降噪”产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将督促相关企业进行质量提升。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监督司安全评估处处长李贺军称,一方面向企业发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告知书,督促企业消除风险,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调校降噪算法,提升产品降噪能力。(央视)
相关文章
-
iPhone价格崩了,为什么我根本不感到意外?
-
永州时代高性能锂电池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
【苹果关键供应商暗示iPhone12延迟:第四季度发布】
-
Supreme Italia:即使跟三星的合作泡汤,我们也要进军中国
-
公交车总迟到?你大概掉进了等待时间悖论
-
奈雪の茶创始人公开“怒怼”喜茶抄袭 双方杠上了
-
小米尬舞:海外互联网服务变现受阻,难逃硬件公司质疑
-
【我国人均月流量首次超10GB,你每个月用多少流量?】
-
中小支付机构遇转型之困转机在互联网、跨境及农村市场显现
-
外资巨头一个月砸入近千亿元 啥领域投资这么招人爱?
-
特斯拉的「哨兵」,和它看见的2019
-
ENIEC55014-1:2021MC要求
-
全球垃圾电话呼叫量增长 300%,你接到的骚扰电话有什么变化?
-
大数据智能时代到来,数据安全经得起考验嘛?
-
对标 R3、放眼 Linux?联盟链战场充斥国际巨头,国产平台的破口在哪里?
-
刘兴亮|京东连续4年超阿里,你怎么看世界500强排名?
-
微信灰度上线交通卡,QQ音乐遭反垄断调查,中国电信将推5G手机卡
-
恋爱游戏是越来越“不做人”了
-
观察+|微信封杀裂变营销:一步没想好的棋,一条微博没走过的路
-
您有新的祝福~请查收~
-
解读:新餐饮品牌及运营方法论
-
深度资讯|Q1财季业绩十八年来首次下滑,苹果在中国缓神依旧艰难
-
盘点2018年:千元机市场竞争激烈,数十厂商抢滩,低配直接被淘汰
-
8点1氪|腾讯一季度营收破千亿,微信月活12亿;董明珠评雷军“风口”论;世卫组织:新冠病毒可能成为长期问题
-
砸了1600万研发设备,一年省下400万!这个任性的快递网点老板能赚钱吗
-
商业智能BI主流趋势下的竞品分析和运营思路浅析
-
【钛晨报】3·15晚会后续:趣头条APP遭下架,汉堡王相关餐厅停业整顿;台积电称未计划9月14日后继续供货华为;Siri、Alexa或面临欧盟反垄断调查
-
万豪5亿客户信息泄露:系统漏洞存至少4年 用户咋办
-
动辄数十亿,腾讯、阿里、百度、苏宁、京东、头条等巨头都在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