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影视圈 > \

成龙:“我的动作比李小龙难100倍”,却被陈惠敏说出关键差距

原标题:成龙:“我的动作比李小龙难100倍”,却被陈惠敏说出关键差距

如果问到谁是华语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功夫巨星,毫无疑问,观众们首先会肯定的回答李小龙。在观众的心目中,几乎没有人能够替代李小龙作为功夫巨星代言人的地位。李小龙作为功夫电影的创始人,他仅仅在这个世界上度过了33个春秋,在他事业最巅峰的时刻,他以一种让影迷不可思议的方式猝然离世,他辉煌的职业生涯相对于华语影坛,就好像天空划过一道绚丽的流星。正如金庸大师评价的那样:“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原不能在天空停留太久”。的确,当年李小龙的演艺事业太过于辉煌了,以至于在他去世几年后,香港影坛仍然无法找打恰当的接班人,而实质上,即使是在他去世之后的将近半个世纪里,华语影坛依然没有机会再见到如此绚烂的星光了。

李小龙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便凭借着四部完整的电影作品,登上自己事业,同时也是功夫电影的巅峰,这其中也有很多机缘巧合。首先李小龙在选择返回香港发展时,他已经是而立之年,之所以在混迹好莱坞多年后返回香港,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好莱坞很难找到重要的角色。而这个时候,香港影坛已经被武侠类型片所占据,正是看到这样的机会,李小龙想返回香港尝试一下。不巧的是,当年邵氏电影公司的当家人邵逸夫以片酬太高为由拒绝了和李小龙的合作。而巧合的是,这个时候原本就职于邵氏公司的邹文怀,因为和邵逸夫的理念不同,而独立创办了嘉禾影业,正是邹文怀发掘了李小龙的潜能,才有了一代功夫巨星的诞生。

当年邹文怀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了李小龙的商业价值,并且通过四部电影,在三年的时间内,将李小龙打造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华语巨星。虽然当年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已经展露头角,但是要说到华语电影明星,在李小龙之前,没有任何一位达到过像李小龙一样的世界影响力。而在取得世界性声誉的同时,李小龙还在世界范围内,重塑了华人的形象。他不仅在《精武门》中以陈真的形象打碎了“东亚病夫”的牌匾,同时他也以自己精湛的功夫,以及在银幕上的英雄角色,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在世界观众心中的象形。

李小龙是在1971年由美国返回香港发展的,这一年李小龙31岁,刚过而立之年。就在同一年,在香港有一位17岁的少年,也以武师的身份进入电影圈发展,他便是多年后的另外一位功夫巨星成龙。在最初进入电影圈的几年里,成龙凭借着和洪金宝等师兄弟的关系,以在片场跑龙套,给人当替身演员谋生。而且幸运的是,成龙也以群众演员和替身的身份参演了几部李小龙的电影,那个时候成龙视李小龙为绝对偶像。估计当年成龙自己也想象不到,在几年后,他会用另外一种形式取代李小龙成为华语头号功夫巨星。

关于成龙在影片中跑龙套的桥段,多年后他在客串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的时候也略有体现。成龙在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属于自己的表演特色和风格,他跟随着师兄洪金宝客串了很多著名的功夫和武侠电影,其中比较出名的除了有李小龙主演的几部功夫片,他还参演了由胡金铨执导的武侠巨制《侠女》。这部影片在上世纪70年代,还曾获得过戛纳电影节上的大奖。但是那个时代的功夫电影才刚刚兴起,还没有成为一种主流的类型片。后来随着李小龙的成名,功夫电影才脱离了武侠电影,而独立的存在。功夫电影和武侠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功夫电影中的打斗场面更多,而影片中很多视觉效果和戏剧冲突,都是通过演员的功夫表演来完成的。而武侠电影中的打斗场面,仅仅是为了对剧情的推动。

1973年,刚刚成名的李小龙猝然离世,除了给世人和影迷留下无尽的遗憾外,同时也让功夫电影陷入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在李小龙去世后,整个华语影坛都在试图寻找李小龙的替身,以延续功夫电影的辉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找了很多演员模仿李小龙,但是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这其中也包括曾经给李小龙影片跑过龙套的成龙,后来成龙总结他们不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观众对于李小龙的表演方式已经感到有些乏味了。但是周游君认为,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后来的表演者,无法掌握李小龙功夫电影的精髓。这个精髓便是“真功夫”。

所谓的“真功夫”,是以实战为基础,通过电影语言的优化,在大银幕上向观众呈现。而后来的功夫演员虽然也能够模仿李小龙的一些动作,但是终究他们没有李小龙对“真功夫”的理解,而这种对功夫的理解,也不是一天半天能够的领悟的,更何况李小龙在功夫上的造诣也绝对是大师级别的。在这点上,无论是成龙还是其他的后来者,他们都很难步李小龙的后尘。

但是成龙通过艰苦的摸索,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他通过《蛇形刁手》和《醉拳》迅速确立了自己的表演特色,并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成龙除了研究功夫表演之外,他还加入了对默片明星的模仿,这其中主要以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为主。在一定程度,对默片明星的效仿,使得成龙掌握了打通西方观众的电影表演语言。成名后的成龙,在诙谐功夫风格的基础上,又丰富了很多表演内容,这其中以《警察故事》系列影响比较深远。

在上世纪90年代,成龙凭借着《红番区》打入了好莱坞,而他随后又凭借主演的《尖峰时刻》、《燕尾服》等影片,奠定了其在好莱坞的地位。虽然说李小龙当年取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但是要说到单纯的电影事业的影响力,他还不及成龙。毕竟李小龙的巅峰状态只维持了三年,便猝然离世,而成龙的成就,则是通过几十年的积累逐渐完成的。

不仅如此,成龙还在2012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表演特技最多的演员”,在2016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同时他还被誉为最伟大的动作演员之一。如果只看这些称号,成龙在功夫电影中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超越的。即便是李小龙,也因为职业生涯太短,并没有来得及完成更伟大的成就。

成龙在采访中曾多次提到过李小龙,在提到李小龙时,成龙更多的是保持着一份对前辈的敬意,对偶像的崇拜。但是有一次成龙也说到,李小龙那个年代的动作设计太过简单,并没有很复杂的动作和技巧,而成龙后来的电影创作相对而言要更加的复杂,特别是在一些高难度动作上。成龙更是坦白的说,自己设计的动作要比李小龙当年的动作难100倍。虽然100倍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是也不能否认成龙所说的动作“复杂”。其实成龙的这个说法,也并不是在刻意的贬低李小龙,而是两个人的风格的确有很大的不同。

李小龙虽然出身在粤剧世家,但是他从小练的是传统武术,最著名的是,他曾经师承一代咏春大师叶问。正是有了对传统武术的热爱和基础,才使得后来李小龙开启了传奇的功夫巨星之路。在成了功夫电影明星之前,李小龙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武术功底,在这点上,从他创办武馆这个行为便可以看出。而且李小龙对功夫的理解不仅仅体现在他对传统武术的熟悉和传承上,还体现在他对功夫理念的深层次解读上。李小龙在结合了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的理念后,他还自创了一门功夫截拳道。

这些都是后来李小龙成为功夫巨星的基础,所以虽然李小龙在电影中也对功夫做了很多适应大银幕的电影语言化的改进,比如手上的动作,高抬腿,吼叫。这些其实都是为了迎合大银幕,为了能够和银幕前的观众进行更好的互动。但是归根结底,李小龙在银幕上所表现的动作,很大程度上还有他对功夫的理解,以及通过这份理解,他在银幕上对功夫理念进行戏剧化的诠释。

成龙则不然,他本身是戏曲演员出身,和洪金宝等人一样,成龙出身于著名的“七小福”。虽然早年他们都以动作演员混迹于各大片场,但是他们并不具备对功夫的真实理解。只不过随着拍摄的电影越来越多,他们积累了更多的表演经验。所以当李小龙去世后,他们很难沿袭李小龙的表演风格。后来成龙通过调整自己的表演风格,迅速在观众中赢得口碑。而这种风格的改变,也正是成龙所说的动作的复杂性,除此之外,成龙的理念是,将动作明星在银幕上的象形,由李小龙的战神还原成人,主要表现是打了也会痛,也会被打。

香港一个功夫明星陈惠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李小龙和成龙的风格时,他一语中的地说到,成龙的动作更像是杂耍,而李小龙的动作,则是要将自己诠释为一位战神。而这种差距,以及先入为主的形象,使得成龙后期虽然在银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依然无法替代李小龙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另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在70年代的时候,华人急需一位代表性认为,在世界上改变人们对华人的看法。而这个时候李小龙的功夫英雄形象便应运而生,在影片中他用中国功夫打外国人,让华人看了之后热血沸腾,并且他的这一形象,也引起了世界性的反响。这些成就都是无可取代的,所以后来无论成龙获得再多的奖项和认可,他都无法取得李小龙的偶像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成龙的确是李小龙之后最伟大的功夫明星,他的成就是在银幕上开创了另外一种功夫类型片,让功夫片不再拘泥于一种风格,他这种表演上的开拓性,对世界电影的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