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中国历史上的黑人雇佣军 终于走到了中国战争史的尽头
雇佣军是那些为了取得报酬,可以被任何国家和民族雇佣作战的职业军人。在中国明清以来的一些重大战争中,人们总能看到外国雇佣军的身影。然而在这些人中,黑人却鲜为人知。
郑成功的黑人雇佣军
根据记载,明朝时期澳门的葡萄牙白人基本上都有4至20名黑人奴隶,随着白人的增多,澳门的黑人数目也随之增长。后来随着葡萄牙在澳门驻军,葡军中的黑人也来到了澳门。
面对这些皮肤黝黑,短发厚唇的外国人,中国人很感兴趣。在惊讶这些黑人相貌的同时,中国人很快发现,这些黑人十分彪悍,而且忠于职守,在打仗的时候,往往叫嚣呼喊,奋不顾身,一往直前。当时葡萄牙驻扎在澳门的军队约有300人,其中士兵全是由黑人担任。这支黑人军队是澳门葡萄牙军队的主力,他们常年坚持训练,保持了极强的战斗力。
为了提高部队的战斗力,明朝一些地方官员和将领往往私下出高价,招募澳门的黑人,诱使他们逃离澳门,加入自己的军队,并在战斗中充当先锋。
与其他将领一样,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通过引诱和收编,组织了一支300多人的黑人卫队,由一位名叫路易斯•玛托斯的黑人统领。他们忠诚可靠,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精通火器的铸造和运用。因此黑人雇佣军成为郑氏军队中一支奇兵,郑芝龙对其十分看重。
1646年,清兵攻入福建,郑芝龙见清兵势大,急忙孤身投降清朝,但郑成功却拉起部队,继续反清。这支经过千锤百炼的黑人精锐部队也转而效命于郑成功。
为了营造一个稳固的反清基地,1661年3月23日,郑成功决意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数百艘战船满载着2.5万大军从金门出发,首先攻克澎湖,接着在台南登陆,短短几个月内,便收复了台湾大部。这其中黑人卫队不仅紧随郑成功的中军,保护主帅,而且往往在战斗危急的时候,被郑成功派往前线,成为扭转战局的奇兵。
受雇于洋枪队的黑人士兵
明末清初之后,虽然仍有一些零星的黑人士兵被清朝地方官员雇用,但处于和平时期的他们,除了维持治安之外,基本上默默无闻。但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又使黑人重新被雇用,出现在中国战场上。
太平军1860年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当时清朝上海守军薄弱,面对太平军凌厉的攻势,上海道台吴煦首先想到的便是洋人,他找到在一艘商船上任大副的美国人华尔,让他招募洋人组建了一支"洋枪队"。
华尔招募了一批在菲律宾和印度的黑人组成雇佣军,接受西洋的军事训练。一番训练之后,洋枪队战斗力大增,数次打败太平军,洋枪队也被清政府命名为"常胜军"。
太平军中的黑人士兵
在洋枪队招募大量黑人的同时,太平军也雇用了一些黑人士兵。由于太平天国拜上帝教,起初他们对洋人并不排斥。太平军目睹洋枪队的生猛,一些将领也开始有意雇佣一些外国人来参加太平军。这些人虽然没有单独成军,但人数可观,其中就有相当数量的黑人。
虽然黑人在太平军和清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太平军走向失败,黑人雇佣军也逐步失去作用。1864年,李鸿章在保留洋枪队的一些精锐之外,其余大部都予以遣散。同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至此,自明清以来的黑人雇佣军终于走到了中国战争史的尽头,并最终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相关文章
-
俄罗斯归还东北领土,时隔80年之久,此地终于重回祖国怀抱
-
100秒了解六中全会
-
历史上的今天|清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焦循出生
-
贝加尔湖藏有1600吨黄金,为何一直没人去打捞,专家:根本不敢捞
-
【今日人物】5月8日,那些出生和去世的名人大家
-
300多名红军战士一夜之间离奇死亡,时隔54年,专家道出背后真相
-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但是遗留下来的为何却只剩了中国?
-
江西一古村发现巨大黑洞,专家发掘遭遇阻拦,原来里面埋着他
-
[图文]玛尔维纳-吉特勒:二战间最可怕女冒险家
-
基层干部要发扬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
-
一张让蒋介石大怒的“买春照片”,戳痛了蒋介石什么秘密?
-
二战时期的德国,军事装备部资料
-
关于瓷器进口报关的相关流程及相关进口所需资料
-
最后的罗宾汉:西西里土匪风云
-
美国西部第一快枪手:正面单挑杀百人,第一次背对大门坐就死了
-
一战英军在德军眼皮底下 构筑宏大地下城
-
西藏冒险王事件的真相无法服众!父亲王东说的最后一段话令人深思
-
元末枭雄陈友谅,如果当时没有朱元璋,得天下的可能就是他
-
三国时日本女王向中国称臣,被封了一个有意思的名字
-
斯大林曾反对西安事变 认为张杨兵谏是叛变
-
卡扎菲次子赛义夫将前妻扔出窗外激怒卡扎菲,受到什么处罚?
-
希特勒死时手里还有多少兵力?德军真的打不赢了吗?
-
《中国国家历史·玖》精彩内容介绍
-
白俄罗斯一处房产开挖地基,发现1000多具二战犹太人遗骸
-
老照片:一战机械“巨兽”,张作霖张宗昌都拥有过,但没起大作用
-
【今日历史】12月10日大事记,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
这些“国宝级”古籍,在他们手中修复...
-
年初六|六六大顺事业兴
-
开学季④美术考古:边上学边“上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