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互联网医院蓝海百家争鸣,巨头通吃还是小厂弯道超车?

原标题:互联网医院蓝海百家争鸣,巨头通吃还是小厂弯道超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浩悦资本医疗服务与智慧医疗行业组

公立医院已站在 “互联网化”的十字路口

3月5日,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这份堪称最高级别的医保纲领提出了“1目标+4制度+2支撑”的医保改革框架,为下一个十年的医疗改革定下了基调:着眼医疗体系核心支付端,采用大数据、互联网的新技术加速推进我国医药新基建的建设。

在短期疫情催生和长期国家战略推动双重影响下,互联网医院肉眼可见又迎来了高速发展的行业拐点。从微医协同武汉政府上线全市互联网医院,到上海市第一家医保结算的徐汇中心医院正式网上脱卡结算。全国各省市的公立医院不断的发布自己开始申请互联网牌照或是上线在线服务的消息。3月2日医保线上、线下互通的政策,更是狠狠推了一把原先不重视互联网端而现在受疫情影响徘徊的大型公立医院。

自身在经营上的迫切需求及存量病人疫情期间久不能就医的痛点,使得传统医院在互联网医院建设上加速。从上海上线的13家互联网医院来看,知名的大三甲医院和病人存量多的二级医院最激进。但实际上,公立医院加速拥抱互联网医疗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春潮带雨晚来急。

上海已上线13家医院名录:

来源:浩悦资本整理

互联网医院对公立医院来说不是一个新产品。从我国将医疗信息化列入重点工作开始,HIS与CIS的整合,电子病历分级,医院智慧服务的0-5级评估标准体系,乃至今天如火如荼开展的全面推广互联网医院战略,互联网医疗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历程。自从2014年开始的互联网医院试点以来,此前公立医院只是象征性地开了个头,一大波创业企业却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其中有过坎坷,也在18年后随着政策红利的到来,跑出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智慧医院及互联网医院发展历程及对应的部分重要政策:

来源:政府官网,浩悦资本整理

适配性和技术能力缺一不可

根据《2018-2019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医院在选择软件供应商时,最看重的是本地化服务,从这一点上说,大厂虽然在市场布局上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实际市场占有率上整个市场还是呈高度分散状,即使头部公司占据市场份额至今仍不足20%,很多具有地方性政府和医院的强区域关系的创业企业也仍然不愁生意。

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

来源:CHIMA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

从医疗信息化这个起点上看,传统HIS厂商已在这个赛道上非常拥挤。且知名头部大厂基本已实现A股IPO,拥有深耕多年的市场先发优势,又在医院端(2B)和政府端(2G)占有绝对的人力、技术和渠道的富有资源。同时,部分上市公司也在逐步延伸至患者端(2C)。

部分相关上市公司信息:

来源:原东北证券计算机·闻学臣、何柄谕团队相关研报,各大官网,浩悦资本整理

技术规模实力和报价体系其实是互补的关系。从操作上看,技术的迭代能力强可以快速响应医院和政策变化的需求。在这一点上,大厂显然拥有更强的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可将产品代差缩短到1年甚至半年。而创业公司由于资本和人力投入有限,研发新产品的时长通常在1-2年左右。因此,大厂可不断创造和更新产品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创业公司需要更多的沉没成本或是更低的价格来获得订单。

但另一方面,创业公司基于自己的强服务能力、区域性政策优势和灵活的产品切入点,也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为从医患供需关系看,互联网医院仅为实体医院和智慧医院的交叉延伸,医生和大医院在选择和使用上话语权更强,这就导致了互联网医院设计时,能和医院原有内部系统、医生使用习惯黏合度高的产品,更容易被医院青睐,因此医院在选择的时候要么倾向于找原已合作多年的信息化供应商,要么倾向于合作方广泛接口多元化的创业公司。

在这一点上,实际上大厂和创业公司平分秋色。对于大厂来说,竞争激烈导致他们很难获得使用竞品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医院单子,创业公司虽没有先天优势,但合作方式更灵活、合作方更多元而且因为没有直接的竞争冲突,接口可以适配各牌的院内系统。

在这个赛道的新兴创业公司中,不管是背靠大厂的纳里健康,还是海鹚、卓健、睿博、贯众等创业公司,都已经打造出了自己的知名样板案例。

部分互联网医院服务提供商知名案例:

来源:各大官网,浩悦资本整理

建设只是起点,运营才是痛点

“人”是运营成为痛点的重要原因。互联网医院对本身的实体医院来说,既带来增量的收入,也需要增量的运营团队、医护团队。

根据浩悦资本对部分已建设的互联网医院和服务供应商的访谈,二级及以上的公立医院要维护互联网医院的正常运转,需要20-30人的后台运营团队做支持。而实际上根据《2018-2019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医院本身的信息部门仅在4-15人之间,并不足以支撑这“增量业务”。因此,帮助医院搭建互联网医院的体系只是第一步,如何协助医院真正高效低成本的运营才是关键的。

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调查:

来源:CHIMA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

其中,能否承担互联网医院的中后台运维工作和线上线下转换的承接工作是首要问题。从这点上来看,创业公司虽无天然的资源光环,但对应的在服务模式、调配灵活性和沟通细致度上就会多花精力打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而传统信息化上市公司多以项目制为主,虽靠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全国布局,但基本还是属于软件购买行为,没有精力也没有统一化的服务模式深入的承接互联网医院上线后的运营工作。

其次,在运营的模式选择上,目前自建运营团队模式、平台模式和共建模式都在快速发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创新模式的实践。运营不只是说对线上平台的后台维护,把医疗服务拓展到更多场景,才是医院想做却不容易做,也更希望平台运营商可以带来的增值服务

目前,一部分信息化供应商已经看到了这部分商机,不只是处方外流这块大蛋糕,部分小厂商协助医院去和院外各个政府部门、辐射的基层 、养老机构、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宣教,和医院进行深入绑定,给医院带来持续稳定的患者增量,浩悦资本通过调研了解到医院也更乐意为这样的个性化服务进行付费。

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奠定了行业发展的基础,患者服务和院外场景生态的建立将这一市场又拔高了一个维度。敏锐的参与者们已经捕捉到了这块庞大的市场机遇,先行探索的创业企业和后发制人的信息化巨头,谁能在这一块市场中持续领跑,取决于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完善,直击各方痛点,形成标准化可复制的服务模式的能力。

“政策窗口开的越大,行业风口过的越快”

政策驱动下公立医院需求将“大且急”,供应方需要赛跑。《2018-2019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互联网医院建设尚停留在起步阶段,尤其是三级以下医院拥有轻问诊功能的都仅8.71%,三级医院也仅有22.13%,还是个蓝海市场。

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调查:

来源:CHIMA中国医院协会信息专业委员会

但医改是加速且必须尽快实现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互联网医院的政策经过多年谨慎摸索后,今年的高频利好政策将让积攒已久的需求“泄洪”,短则1-2年,公立医院会集中上线自身的互联网医院平台,短期内互联网医院订单的断崖式爆发会率先出现在公立三甲医院,然后逐步向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下沉。在这样的行业风口下,原有的规模反而不再重要,浩悦资本相信“快”是最重要的制胜因素,快速打造自己的知名样板医院,同时在公立医院迫切需求下快速占领席位是实力关键,我们也期待在这段窗口期能磨练出“互联网医院”板块的几家上市公司。

打造互联网医院的医共体、医联体新模式

如果说从前我国的医疗市场,头部三甲医院像一个个聚光的焦点一样分散各地,所有的资源和患者都聚集到这些焦点上。那么未来,我国的医疗市场将进一步实现“可及性”和“均衡性”,变成一张张富有弹性的网络。

无论是基层到头部三甲医院的纵度,还是医联体、医共体辐射的宽度,亦或是区域、城市之间交叠的厚度,都会变得更深、更广,最终塑造一个线上、线下深入交错融合,三医联动的医疗健康有机体。

互联网医院目标图景:

来源:各大官网,浩悦资本整理

目前,互联网医院允许的执业范围是常见病、慢性病的复诊,更多是依靠算法、大数据为患者提供偏后期的诊疗服务,体现的主要是对线下医疗的补充,而绝非替代。结合卫健委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互联网医院短期内放开首诊的可能性还相对较低,但也可能是趋势。因此未来几年诊疗条线上的各个机构,都需要加速建设自身互联网医院,以便在政策一旦开放后及时“上车”。

互联网医院可以更快的协助基层医疗纳入医共体、医联体体系,未来跨越分级诊疗的医疗行为将不被待见。新医改的重点一直以来在于分级诊疗,互联网医院体系可以真正实现医疗在物理空间、支付来源和医疗资源三大方面的“去中心化”。因此,接下去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不会只集中在三级医院,更大的潜在市场在于基层医疗体系。未来医共体、医联体的建设也不会仅局限在线下,线上互联网医院似乎更容易形成上下级医院间的互联互通。医保措施也会加强规范遵从分级诊疗规则的就医行为,比如黑龙江卫健委已率先实践,明确发文落实分级诊疗,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全部实施网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远程医疗,推进实施“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越级就医”的将在报销比例上降低50%。

互联网医院是工具,三级医院位于医疗体系的顶点,通过互联网医院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或许在未来的某一时点,拥有线上专家资源的基层医疗可能率先迎来首诊的放开,这对资本来说无疑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不管怎样,分级诊疗是大势所趋,对医疗信息化厂家来说,实现省市县-三级二级一级互相打通的互联网医院体系建设,可能是互联网医院的下一个发展方向,既对厂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和服务要求,同时也将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市场。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