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木建筑文化中,为何闽南却盛行石制建筑?答案:海上丝路
原标题:中国土木建筑文化中,为何闽南却盛行石制建筑?答案:海上丝路
中国传统的建筑的材料多以土、木为主,砖、石材料多居其次,所以中国古代但凡与建筑有关的事物与活动都称之为“土木”。例如我们大学的专业“土木工程”皆源于此。
一、以石构为主的闽南建筑
虽然土木为主要的材料是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主流,但中国唯有一个地区较为例外,那就是闽南地区。今天的闽南地区多指泉州、漳州与厦门三地,这里的古建筑保存着大量两宋至清的石制建筑,特别是石头建造和雕刻的佛像、寺庙与石桥,外观非常精美,在闽南地区比比皆是。
今天闽南地区的建筑群(笔者实拍)
闽南的建筑风格之所以迥异于中国的其他地方,这与其本地文化来源有很大的关系。闽南文化的来源有三种:一是先秦至唐初期闽越地区固有的文化,二是唐宋时期中原南迁文化的根植,三是宋元时期海上交通来往导致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
闽南文化来源复杂,但其真正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与文化的交流。在西方的建筑史上,建筑材料的运用多采用砖石结构,少有土木结构,而正是这种带有异域特色的砖石结构建筑风格直接影响了闽南建筑的样式。
泉州街景
自西晋永嘉南渡以来,中原地区的石刻艺术在闽南地区开始完全根植。在今天的闽南地区,保存着大量晋至唐时期的墓葬,除了石像自身的雕刻特点源于中原外,中原墓葬的风水观也深刻地影响了闽南地区的墓葬风格。
宋元时闽南地区的宗教石刻达到了一个顶峰,主要原因是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泉州等地成为了海上丝路重要的起始点。外来文化的繁荣促使闽南文化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带有闽南特色的古厝(泉州·五店市 笔者实拍)
闽南地区没有像西北地区那样开凿佛教石窟的传统,其主要原因是这里花岗岩分布广布,花岗岩坚固且不易开凿,即使开凿了大型的石窟也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与物力。所以在闽南地区多能见到工程并不浩大但制作精美的雕凿艺术,闽南的工匠们也很好地利用了花岗岩良好的坚固性与耐久性这一特点。
今天在闽南的很多地方都保存着大量花岗岩所雕凿的佛像,如泉州清源山上的老君岩就是其中的典型。
从唐代中期开始,随着佛教密宗的传入与兴盛,中国古建筑多了一种新的建筑样式:经幢。五代至北宋时期,随着佛教本土化进程的加速,经幢也越来越多地被建造,而且样式也越来越丰富。
但南宋以后,密宗逐渐衰落,佛寺内也开始很少建造经幢,而经幢的体量也越来越小,但在整个闽南地区,很多唐宋时期的经幢却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建筑(笔者实拍)
二、多元文化造就汇泉州
真正奠定闽南地区建筑风格的时期,是在两宋至元。随着海上丝路的繁盛,越来越多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波斯人先后来到闽南的泉州等地。之后,在多元文化的促进下,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以及本土的妈祖信仰便在泉州汇聚。
以伊斯兰教为例,随着海外交通的繁盛,西方的伊斯兰式的建筑开始出现在闽南地区。在泉州出现了完全由穆斯林自行建造的伊斯兰教的建筑。到了明初由于爆发了大规模的排外运动,泉州大量的伊斯兰教建筑被毁。但幸运的是,今天的泉州依然还保留着元代留下的伊斯兰教的遗迹: 清净寺。
清净寺(笔者实拍)
另外,泉州还出现了由印度人修建的建筑,但大多毁于明代,不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印度教风格的石刻。泉州印度教风格的神庙与祭坛等石雕作品,都反映出当年生活在这里的印度人与斯里兰卡人的生活样貌。
具有异域风格的石雕刻(笔者实拍)
交通是经济的命脉,铺桥修路是历史发展所必需的基础建设。福建由于大山阻隔,少数的河流所冲积的平地,多保留于沿海地区,为了使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交通畅通无阻,闽南地区就修建了大量的石桥。
而闽南的石桥又以泉州最为著名。据统计,有记载的宋代石桥仅泉州就有近100座,其中,以洛阳桥最为著名。这些桥多跨江越海,完全满足了沿海居民的交通需求。作为闽南陆上的连接部分,桥梁成为海上丝路重镇的泉州不可或缺的建筑物。
洛阳桥(笔者实拍)
闽南建筑的另一特点就是佛塔,闽南建筑的石构佛塔无论从营建技术还是从艺术创造上来看,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两宋时期,欧洲高直式建筑正处于顶峰之时,在海上贸易繁荣的大背景下,闽南的佛塔与欧洲石构高层建筑同时兴起。虽然文献没有明显介绍二者之间的联系,但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共同之处,则是无可辩驳的。
泉州典型的石构建筑开元寺塔(笔者实拍)
文史君说
闽南曾因石结构建筑艺术与石雕刻艺术的成就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有其独特且重要的地位。闽南建筑证明,中国古代有足够的经验与技术来加工石质材料,并建造石结构建筑。
只不过,由于中国古代过分关注木结构建筑的风格,而忽略了砖石结构建筑的建造工艺。闽南地区由于受中国古建筑主体文化的影响较少,砖石结构的建筑却意外地获得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并开出一朵灿烂的奇葩。
我们不必感慨西方石结构建筑的伟大,因为闽南地区的建筑足以说明,中国同样可以用精湛的技艺造就出精美绝伦的石制建筑。
参考文献
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禹贡行者)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相关文章
-
满清宫廷四大未解之谜 顺治出家之谜
-
古代打仗为何会有那么多人愿意站在前排冲锋,其实原因很简单
-
清朝皇宫那么多妃子,除了天天伺候皇帝,都在干什么?
-
周总理诞辰121周年,缅怀!
-
1947年解放军为什么改变了南渡长江计划?
-
十大心计名书有哪些 孙子兵法是兵书中的典范之作
-
古今未解之谜汇编历史 李庆远活了256岁是真的吗
-
古代的继承制度,嫡子与庶子到底有何差距
-
北宋时期,枢密使和宰相,谁的权力更大呢?
-
成吉思汗从小怕一畜牲,铁木真定亲时,父亲特意再三叮嘱此事
-
著名将领吴起下场凄惨被政敌万箭穿心而死,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
-
白崇禧坐镇华中,担任剿匪总司令,那么麾下三个兵团都是谁统领!
-
为什么说胡适是最大的公知:曾受到人们抵制(有争议)
-
克拉玛依龙:新疆大型食肉恐龙(长11米/9750万年前)
-
清朝出征缅甸为何失败? 全盛时期清朝四次出征缅甸
-
黛玉为什么不能嫁给贾宝玉:体弱多病(贾府中人不同意)
-
古语“穷文富武”这句话什么意思?
-
《水浒传》里的婚姻观:好汉大多是光棍,女子都不敢奢求爱情
-
屡战屡败!世界近代史上十个战争常败国排名!
-
韦氏族谱的溯源和延续
-
南阳龙:中型植食恐龙(长5米/最原始鸭嘴龙超科)
-
李白立冬最美诗词,只有4句,一开头就不俗,尾句更是美得醉人
-
为什么女娲怕元始天尊 二人同属鸿钧老祖门下
-
大型食草蜥脚恐龙:大安龙 体长5米(仅在四川发现化石)
-
西北阿根廷龙:长1.8米的小型食肉恐龙(6500万年前)
-
朱元璋为何不把皇位传给儿子朱棣?朱棣的血统带来麻烦
-
观百年典礼所感
-
论古代王朝“正统”,皇帝加持最后底牌,屡试不爽的甩锅侠
-
“坟有三象,富贵吉祥”啥意思?哪“三象”能让富贵长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