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民国江湖防诈骗指南——读过的人必称之为“奇书”

原标题:民国江湖防诈骗指南——读过的人必称之为“奇书”

书山无尽,知识无涯,Kindle为你量身打造千书随行的“移动图书馆“,70万本好书随时随地畅快阅读!

冬季,气温零下,一个乞丐上身赤膊,下身穿了条单裤,在街头行乞。一连好几天,天天如此。

有一个好事者,觉得好奇,于是偷偷跟在乞丐后面,只看到他行乞了三四个小时就拿着钱回家了。不久,乞丐竟然穿着全套棉袄,棉裤,皮帽子跨出了家门,在街口打了车走了。

好事者非常奇怪,这是个职业乞丐装可怜骗钱,可他怎么能在冰天雪地里赤膊这么久呢?好事者向知道内幕的江湖人打听。

原来,乞丐乞讨之前会准备一斤好烧酒,和一块红矾,红矾有个俗称,叫砒霜。他用棉花蘸了酒,往皮肤上擦红矾,再把极少量的红矾放在酒里,喝下去。不一会儿,身体像着火般发热,可以在寒天雪地里呆上几小时。

好事者又追问,那乞丐把砒霜涂身上喝嘴里,结局会怎样?江湖人答:来年春天,乞丐身上就会像烂桃子一样遍体鳞伤,怎么治也治不好。好事者说:这些干骗人勾当的都是假聪明,误终身啊。然后他叹了一口气。

这个事情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就写在这本《江湖丛谈》里。这本书记录是旧时代的几十种江湖行当,比如算卦、卖艺、杂耍、偷窃,以及这些个行当的行规、行话和内幕。

百货大楼般的人生

《江湖丛谈》其实早在1938年就出版了,只不过当时作者署名云游客,直到近几年再版才写上了自己的真名——连阔如。

连阔如本名毕毓珍,又名毕连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生于北京安定门外一户落魄旗人家庭。命运多舛,连阔如出生前一个月父亲就故去了,家境败落逼着他两次辍学,十来岁就步入了江湖,可以说是实打实的“社会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12岁当学徒开始,连阔如就开启了他江湖万金油的生涯,据相关记载,在10余个行当中都曾看到过他的身影。

12岁在照相馆做学徒;
14岁在天津北开仙源里回春堂药店当学徒;
22岁在北京的天桥摆摊算卦;
25岁拜师李杰恩学说评书,自此也得艺名——连阔如;
33岁担任《民声报》编辑,并在报纸上开设个人专栏 ;
35岁成为作家,出版了这部神作《江湖丛谈》;
四十多岁自己又开起了杂货铺......

很多人说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这样说来,连阔如的一生简直可以称为是一栋百货大楼。

由此大家便不难理解,为何他能写出这样一本书。从小混迹社会,流连于天桥、小巷,结识各行各业的“老江湖”们,插科打诨之时也便摸清了这里面的黑幕、诀窍、把戏......

《江湖丛谈》中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这些民间艺人的生活百态之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社会上的种种江湖骗术,不知连先生是“深受其害”还是正义使然,他将这些故事连载于当时的报刊中,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

而至于为何一开始出版的时候不用真名,也便不难想象?都把别人吃饭的技术翻得“底朝天”,怎么还敢自报家门?

《江湖丛谈》到底是怎么样的一本书?

导演英达说:“《江湖丛谈》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当时我带着情景喜剧这种西方影视门类回到中国,总是迈不过传统文化这道坎,幸运的是我看到了《江湖丛谈》,我有现在的成绩,80%得益于这本书——它把我这个留洋的学生从空中拉回地面,甚至是杂草丛生的泥坑,让我结实地接了回地气。”

著名剧作家苏叔阳先生说:“《江湖丛谈》为人指点迷津,揭露诡计,要冒身家性命的危险。这勇气不是在温柔乡里长大的才子可以比拟的。”

著名作家王蒙先生说:“《江湖丛谈》为我们打开了陈旧中国的一个全新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混迹江湖就讲究说“行话”,在民国则称为“春点”。

春点:又称「春典」或「唇典」,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讯号,江湖中人彼此联系的一种特殊手段。亦称隐语、行话、市语、方语、切口、春点、黑话等。

江湖人常说:“艺业不可轻传”。江湖艺术不能轻传于人,更不能滥授于人。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句春”。

意思就是说从前江湖的人将一句春点看的比一锭金子还重,外行人是一句亦不知道的。

管寡妇叫“空心果”,管麻子脸叫“梅花盘”,管俊品人物叫“盘儿曝”,管人长的丑陋叫“盘儿念曝”,管野妓叫“嘴子”,管车叫“轮子”,管衣裳叫“挂洒”,管穿的阔绰叫“挂洒火”,管穿破衣裳的叫“挂洒水”,管卖当票子叫“挑拱页子”,管当铺叫“拱页酿子”,管表叫“转枝子”,管帽子叫“顶笼”,管大褂儿叫“通天洒”,管裤子叫“登空子”,管鞋叫“踢土儿”,管袜子叫“熏筒儿”,管瞎子叫“念招点”,管社会里的人,不明白江湖事的叫“空子”。

这江湖人调侃用的春点,总计不下四五万言。连阔如将这几十句写出来,也算是让外行的人有了些许了解。

看到这,许多人可能会说如今在信息时代,大家怎么会那么容易受骗,在当代再回看这本书会不会觉得内容无聊、当时的坑人手段放在现在其实只是“小儿科”罢了。

对于这样的疑问,小K想说,这些骗术放到今天,还真的不算是有年代感。

比如一个世纪前“丢包碰瓷”和今天的骗术如出一辙—— 一天连阔如与好友李君与一身穿制服的军人相撞,碰碎了对方的药瓶,对方拿出药房发票要他们赔。连阔如支招,要李君说:“我家无钱,你跟我往吾叔父处去取。”该军人又同李君而行,在途中问李君道:“你叔父在哪里做事呢?”李君说:“在探访局当队长,他那里有钱。”该军人行未数步就溜之乎也。连先生记载这件事时说道:

“我教你所说的话,是给他‘扣瓜’(威吓他调侃儿叫扣瓜),他溜之乎也,逃之夭夭,是顶了瓜了(害怕调侃儿叫顶瓜)。”骗匪扣瓜,也是“簧点不清”(见事则迷调侃儿叫簧点不清)。丢包的,碰瓷的,在如今还是常有。社会人士勿受其骗,如遇时,以吾上谈之法治之,定能无事的。

除此之外,书中也写到骗子如何组团分工卖假药,其实和今天的传销组织如出一辙;卖东西要真假掺杂才最能骗钱,岂不是和今天的无良商贩也无分别;卖衣服的小贩如何开价标价在当下的各种电商打折中也时刻发生......

书中记载了一位江湖人的话:“人情世故也是按着国家制度、社会变迁来研究的。”这样一句话也值得我们回味良久。

因此小K想要将这本90多年前就已出版的“奇书”分享给大家。生动有趣、丰俭由人,在这本书中你能看到各种“防诈骗”技能,更能体会到别有一番风味、少有文艺作品提及的别样社会风情。

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亚马逊Kindle】在字里行间,一起涨姿势!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