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奇闻趣事 > \

宇宙大爆炸的三种理论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地球上最强大的望远镜发现,宇宙大爆炸后瞬间发生的情形和理论预言的一致,消除了二十多年来天体物理学家的困惑。

在物理学和天文学中最重要的困难是,实际在天文观测中得到的锂-6的含量比理论值大2%,而锂-7的含量比理论值小3%~5%。这个严重的困难导致了一些奇怪的物理解释和毫无收获的观测研究。

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Karin Lind领导的小组证明,这个持续了数十年的问题是由于观测数据的质量不高,并且在分析锂同位素方面过于简化的原因。他们利用凯克天文台10米口径的望远镜对古老恒星的观测表明,宇宙大爆炸核合成理论(nucleosynthesis)所预言的锂-6、锂-7的含量与实际观测并没有冲突之处,维护了现有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在上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宇宙膨胀。现代宇宙观测表明,宇宙始于138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证实宇宙大爆炸的重要基石是,宇宙中充满了微波辐射和轻元素(light elements)的含量与大爆炸核合成理论的一致性。

在古老的恒星中精确测量锂-6和锂-7的含量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锂-6的含量,因为它的丰度非常低,信号特征非常弱,只有利用像凯克天文台这样的大型望远镜才能获得想要的观测数据。

高质量的天文观测和精细的理论模型相互印证,最终解决了困扰在粒子物理学和天文学中的困难。

宇宙大爆炸的三大证据:

第一个支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它出现之前的近300年里,牛顿理论一直是天文学几乎所有分支的基础。从地球到星系,不论在什么尺度下,牛顿理论都能准确预言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对于无穷大的物质集合,牛顿理论就完全不适用了。广义相对论突破了这个局限。1916年,爱因斯坦公布了广义相对论,并且提出了一个包含宇宙学常数的简单方程,用来描述宇宙。此后不久,荷兰物理学家威廉•德西特(Willem de Sitter)就求出了方程的一个解。德西特的结果似乎与当时人们公认的宇宙图景完全一致:宇宙是被广袤且永恒不变的虚空包围着的一座宇宙岛。

宇宙学家们很快意识到,这种永恒不变的静止状态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德西特的宇宙会永远膨胀下去。比利时物理学家乔治•勒迈特(Georges Lema tre)后来证明,爱因斯坦的宇宙学方程预言,宇宙要么膨胀,要么收缩,无限、均匀、永恒不变的宇宙不可能存在。后来被人称为"大爆炸"的理论,就是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产生的。

推荐你看
  • 科学家或复制出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时刻的情形
  • 宇宙大爆炸决定性证据被发现 相对论猜想成现实
  • 宇宙大爆炸的“元凶”是超大质量的黑洞
  • 宇宙大爆炸余辉或能追踪到彗星聚集地
  • 宇宙大爆炸证据或消失 暗能量或加速宇宙膨胀
  • 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大爆炸后的原始气体云
  • 宇宙诞生时引力波涟漪 或可印证宇宙大爆炸
  • 美国科学家监测到14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回声
  • 强子对撞机模拟宇宙大爆炸 犹如一团灼热液体
  • 宇宙大爆炸发生的情形与当初预言情况一致
  • 天文学家找到宇宙大爆炸决定性证据
  • 研究称1万亿年后宇宙大爆炸的证据将消失

第二个支柱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天文学家们观测到了宇宙的膨胀。第一个为宇宙膨胀提供观测证据的人,是美国天文学家维斯托•斯莱弗(Vesto Slipher),当时他用恒星光谱测量了邻近星系的速度。正在移向地球的恒星发出的光波会被压缩,波长变短,导致星光颜色向蓝色端偏移(蓝移);正在远离我们的天体发出的光波则被拉伸,波长变长,颜色向红色端偏移(红移)。通过测量遥远星系发出的光波是被压缩还是拉伸,斯莱弗就能确定它们是在移向我们还是远离我们,还能测量它们的运动速度。(当时的天文学家们甚至不能确定,这些今天被称为"星系"的暗弱光斑,究竟是独立的恒星集团,还是银河系中的气体星云。)斯莱弗发现,几乎所有的星系都正在远离我们而去。我们似乎处在一个膨胀宇宙的中心。

不过,我们通常并不把宇宙膨胀的发现归功于斯莱弗,而是将功劳算在了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Edwin Hubble)的头上。(不然就不会有哈勃空间望远镜,而应该是斯莱弗空间望远镜了。)哈勃不仅测定了邻近星系的速度,还测定了它们的距离。这些测量让他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足以说明宇宙膨胀发现者的桂冠非他莫属。第一,哈勃证明这些星系确实非常遥远,从而证明它们和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一样,是独立的恒星集团。第二,他发现星系的距离与速度之间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星系的速度正比于它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说,一个星系到我们的距离是另一个的两倍,那么它远离我们而去的速度也会是另一个星系的两倍。距离与速度之间的这一关系,恰好是宇宙正在膨胀的标志。哈勃的测量结果后来不断得到修正,最近一次修正使用了遥远超新星的观测数据-;-;正是这次修正导致了暗能量的发现。

第三个支柱是宇宙微波背景中的黯淡光辉。这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物理学家阿诺•彭齐亚斯(Arno Penzias)和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在1965年追查射电干扰源时意外发现的。科学家们很快就意识到,这种辐射正是宇宙膨胀早期阶段残留下来的一种遗迹。它意味着宇宙最初是灼热而致密的,后来才逐渐冷却,变得越来越稀薄。

炽热的早期宇宙还是核聚变的理想场所,这是大爆炸理论的最后一个观测支柱。当宇宙温度高达10亿到100亿K时,较轻的原子核能够聚变为较重的原子核,这个过程被称为"大爆炸核合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随着宇宙的膨胀,温度会迅速下降,因此核合成只能持续短短几分钟,聚变也只能发生在最轻的几种元素之间。宇宙中的大部分氦和氘都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天文学家对宇宙中氦和氘丰度的测量结果,与大爆炸核合成的理论预言吻合。核合成还准确预言了宇宙中质子和中子的丰度,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推荐你看
  • 宋朝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蟹状星云 或源于宇宙大爆炸
  • 最早星系的形成晚于宇宙大爆炸大约2亿年
  • 探秘黑洞的反面白洞 或是宇宙大爆炸的残留物
  • 科学家准备创造迷你版“宇宙大爆炸”
  • 宇宙大爆炸前的样子是怎样的
  • 宇宙大爆炸理论确定 科学家发现爆炸后情况
  • 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十个没有解开的谜团 什么是超新星?
  • 科学家发现黑洞或存在与宇宙大爆炸前
  • 宇宙最古老星系 诞生于宇宙大爆炸后4.8亿年
  • 宇宙大爆炸“声音”模拟重现 低沉噪音犹如钟响
  • 宇宙大爆炸之谜 真的只有一个原始宇宙吗?
  • 宇宙大爆炸后瞬间是怎样 普朗克天文图片给你答案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