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太监,不健全的人格但却能权倾朝野

原标题:太监,不健全的人格但却能权倾朝野

齐桓公晚年被寺人(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太监宦官)囚禁死后六十余天竟然无人发现,不禁唏嘘。春秋时期宦官就有如此大的权力,一代霸主的晚年也是凄凉啊。有人不仅要问了中国的宦官是怎么产生的?以及什么时间才有的?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文明中的畸形产物“宦官”的产生。

宦官习惯称为太监、阉人,影视作品中也尊称为公公。早在《周礼》中,后宫官职即有“寺人”、“内竖”、“内小臣”等。可见寺人、宦官、太监只是宫室之中服侍帝王家世的一种官职,这些官职后来逐渐由阉人所担任,久而久之这些官职名称与阉人就成了统一的概念,故而阉人、太监、宦官在当下语境成为了几乎通用的词汇。

那么宦官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首先,宦官现象的出现,必须是在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以后,君主专政时代。由尧舜禹时期的公天下到夏商周时期的家天下。在中国,人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宦官在中国就已经出现。史书所说:“自书契以来,不无阍寺。”这里的阍指宫门,阍寺就是指看守宫门的阉宦奴隶。上面讲了这些官职由阉人担任,早在《周礼》中就有历史记录。但经学家认为这一时期并不是制度化的专门阉割男性进入宫廷服务,而更多是战俘或者因犯罪而受宫刑的人(如比较熟知的西汉石显、弘恭、史学家司马迁)。现代历史学家也考证到这一时期后宫服务的人员并不都是阉人,有很多普通男性在后宫服务。除此之外,将普通百姓的年幼子弟,阉割后进献或入贡给宫廷做宦官,是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后的一个重要途径。自隋朝废除宫刑以后,切断了把罪犯阉割然后入宫为宦的途径。但历代王朝对宦官的需求从未停止,而且日益扩大,再加上宦官往往骤然得势,对无力取得仕途之人是极大的诱惑,促使社会风气和伦理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自宫成为宦官的主要来源。

其次是随着父权的确立,男性取代女性成为姓氏始祖,有明确的父子血统关系的确立,这就需要有固定的夫妻关系的确立为前提。古代宗法制要求血缘的纯正,贵族血统的尊贵。意识形态中女子贞操观的出现。自夏朝开始有王、妃制度,据史书记载,夏王有12后妃,到了商代,王妃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到西周时, 后妃制度更为完备。据《礼记》所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妇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宫女性已过百人。必然要求大量的宦官为其服务,以维持皇宫的正常运转,满足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因此,如何保证帝王的血统纯正和后妃的贞操,不能不成为帝王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女子的贞操,对犯了男女关系戒条的双方,处以残酷的刑罚。在刑法的设立过程中,宫刑的对象和范围逐渐明确和扩大。夏朝设立宫刑,已有明文记载。

最开始讲到的齐桓公的晚年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对宦官的权利畏惧,奴隶到封建阶级社会的产生就出现社会阶层的分化。最为尊贵的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宦官又是贴身侍奉天子的近人,所以宦官往往有非比寻常的权利。但历史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虽有个别的宦官乱政的现象,其地位有所提高,但整体来讲势力还是比较弱小的。

秦皇汉武时期,宦官与宦官制度得以成熟。宦官开始具有亦官亦奴的双重身份。如赵高把持朝政,但当时上古大臣之风尚在,擅权收到很大限制。

三国两晋时期,由于统治者汲取前朝的教训,压制宦官势力,宦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较前朝有所下降。

到了北朝,宦官不仅把持内廷高官,而且出任地方长官,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如北魏的宗爱、刘腾干政,给当时的政局与社会地位带来严重危害。

唐时朝,宦官可以正式担任外廷职务,可以担任高级武职。唐中期以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凡有节度使和观察使处皆有监军使,形成了一张从地方到中央的宦官监军网,以至发展到随意废立皇帝的程度。

宋朝在形式上承袭了唐代旧制,不过,由于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元代内廷任用贵族管理,宋元时期的宦官势力有所削弱,在政治上鲜有作为,社会地位也不高。

明朝建立民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宦官及其宦官制度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明代宦官机构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为宦官二十四衙门,首脑是司礼监太监。逐渐成为直属于皇帝而与官僚机构平行的第二行政系统。才有明熹宗年间的大太监魏忠贤朝庭内一手遮天。但也有郑和这样的大航海家外交家。

清朝建立之初,设立宦官十三衙门,以宦官为主管。康熙即位后,鉴于历代宦官之祸,设立专管皇室事务的内务府,并且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严格限制宦官活动,这对防止宦官专权起了很大作用。清代,宦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始终被界定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只是在清末,才出现了安德海,李连英、小德张少数几个宦官干政的现象。

总之,宦官是中国也是世界其他文明发展中出现的毒花,是社会发展的畸形产物但同时又是必然产物。是我们每当谈到历史都不可避免要涉及的话题人物,是社会给予了不平等,但也有很多的宦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