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最前线|ofo没死,不仅做了广告,每天北京还有20万单量

原标题:最前线 | ofo没死,不仅做了广告,每天北京还有20万单量

经历了用户集体退押金、倒闭传闻、法定代表人遭遇限制出境后,ofo依旧坚挺。

36氪获悉,8月21日,ofo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耗时1个月整理的英语资源!一次性全部分享给你,手慢无!》的推广,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

这不是ofo第一次在微信公众号开放推广,此前这家公司还推广过蜂蜜,不过这次换成了一家英语机构。在这篇文章的微信评论区,很多用户写下留言鼓励ofo,以致于微信编辑不得不把这家英语机构在评论区的宣传语置顶。

去年开始,ofo便陷入了困境。拉不来融资,商业模式单一盈利困难,资本对共享单车市场趋于理性,而后ofo即便傍上滴滴也未能止渴。随着被收购传闻甚嚣尘上,2018年7月,滴滴官方严辞宣称:滴滴不会收购ofo,将坚决支持ofo的独立运营。

这也预示了滴滴的命运——从曾经是滴滴的掣肘,资本的宠儿,到资本直接拒绝,已令ofo失去了原本发展的可能性。

对于TO C的公司来说,用户便是生命线。去年年末爆发的“挤兑潮”,真正抽了ofo的底。彼时,数百名用户“狙击”ofo北京总部,集体要求退押金,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退押金的用户达到了近1600万等待退押金,按照押金99元/人来计算,这笔金额已经超10亿元。那时候ofo已经失去了资本靠山,投资人们不愿意接受的窟窿,ofo只能自己慢慢填上。

于是,收拾残局,把所有潜在的资源变现。

据此前36氪报道,戴威此前曾发布一项名为“Victory Day”的计划,计划的核心便是全力出售广告位。为了寻找到潜在的广告用户,ofo还鼓励所有员工拉广告找合作。这项计划的其中一项落地便是,用户们在使用App扫码开车时,有一个5秒钟的短视频广告弹出。除了App的展示位,ofo还尝试开放车身广告、与p2p公司合作等方式。

除了广告和推广,ofo还尝试过电商。36氪此前独家报道,ofo App端服务的栏目里上线“折扣商城”,还没有退押金的用户可以选择将押金“升级”为金币,金币可以用于商城消费,“升级”后的用户还可以永久性免押金骑车。

这些尝试帮助ofo取得了多少盈利,无法知晓。对于资金紧张的ofo来说,现在并没有能力退钱,但也可能也并不想那么快退——留着押金,用户偶尔看到车还是有可能会骑一骑。

北京交通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ofo目前的日骑行量为20.2万次,日周转率0.7,相比摩拜单车的85.1万次、小蓝单车的51.3次还有一定差距,但也已经出乎意料。车辆数上,ofo目前在北京的车辆有12.09万辆,摩拜单车为18.07万,小蓝和哈啰分别是5.87万和2.43万辆。

这些数据表明,被媒体们大肆传播的“ofo死亡”论调下,ofo很低调,而且还活着。不过,有行业人士告诉36氪,日骑行数为内部数据,可以“选择性上传”,在单车投放前,企业需要报备车辆的ID,而在车辆报废/清退后,并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前往注销。

随着北京限制单车数量投放,大多数单车品牌们都已经不敢高调在主城区投车。禁令始于2017年9月,至今已经有两年时间,街头经历风吹日晒的共享单车已经老旧,用户骑行体验不佳。“置换”,成为增加投放投放时的托辞。

此外,36氪获悉,部分单车品牌曾在北京五环外投放车,而后通过运营的手段把车输送到中心城区等人流密集的区域。一名知情人士称,如今也有部分品牌不屑于投在五环外,直接投放市内,“就赌有关部门能不能察觉和罚款”。

对于ofo来说,无论如何投机取巧,和以前一样大量投放新车已经成为不可能。ofo代工厂的一位负责人告诉36氪,ofo近来已没有最新订单,此前欠款也还未结清。

如何精打细算用好剩下的车,是ofo接下来要做的事儿。不久前,ofo在深圳推出了“有桩”模式,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实体桩,而是划定了停放区域,违规使用的用户需要缴纳一定费用的罚款。

但在暗潮翻涌的共享单车市场中,ofo胜负已定,也未定。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