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永州与湘江战役

原标题:永州与湘江战役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在湘南桂北地区突破国民党军第4道封锁线的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南桂北潇、湘二水之间,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广西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规模最大也是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在红军长征史上有着特别的意义。永州西南部的道县、江华、江永三县与广西全州、兴安、灌县三县地域共同成为这场战役的搏杀战场。

一、永州,湘江战役的原定战场

1933年,红军从苏区内部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决定将主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命令红军第六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红六军团西征实为红军主力长征探路,事实上拉开了红军长征的序幕。

1.湘江,红军长征绕不开的一条河流。湘江属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发源自广西兴安、全州的湘江支流与发源自永州蓝山的湘江干流(即潇水)在永州萍岛汇合,然后经衡阳、株洲、湘潭、长沙,至岳阳汇入洞庭湖。红军转移之前,中央苏区面临国民党北、南、东三面重兵包围,只有向西转移是唯一出路。西边的湘南桂北地区距中央根据地的中心瑞金和红二军团所在地湘鄂西根据地均为五六百公里,是连接两地的中枢,进可攻,退可守。此地处于宜章至湘江间广大无堡垒地区之中,国民党军事力量薄弱,军事设施很少,无法正常施展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为中央红军从闽粤赣向大西南挺进的最安全直捷的通道。而在这东西方向通道之上,横亘着一条南北方向的河流——湘江,中央红军要先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向西开始长征,则必须渡过湘江。

2.中央预先决策从永州横渡湘江。1934年7月2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中革军委发布《给红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关于红六军团转移到湖南创造新苏区问题》,对转移路线、到达地域等作出具体规定:从遂川的黄坳、上下七及其附近地域突围,第一步到达湘南桂东地区,发展游击战争,推广游击区域;第二步到达新田、祁阳、零陵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新的根据地;第三步横渡湘江,向新化、溆浦之间的山地发展,并向北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取得联络。从中革军委的命令中可以看出,红军原定计划从永州地区横渡湘江。

3.红六军团奉命西征探路,直抵湘江略江口。1934年7月,为了红军主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红六军团先行突围西征,到湖南桂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争取在永州横渡湘江。8月23日凌晨,红六军团进入零陵县境内,然后经接履桥、祖山庙等地,于当日24时抵达蔡家埠略江口一带。略江口系湘江东岸老渡口。红六军团原拟从略江口抢渡湘江,挥师西进。因前有湘军在湘江西岸重兵防堵,后有湘军、桂军追兵紧逼;另因略江口一带地势平坦,不利作战,且当时又正遇湘水陡涨,红军强渡受阻。24日凌晨,红六军团召开临时军事会议,会议根据面临的实际情况分析后决定: 放弃在略江口强渡湘江的计划,迅速向东转移,进入阳明山区,寻找有利时机消灭追击之敌,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游击战争。

4.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转兵,迂回南下,红六军团另行开辟进军线路。从道县过潇水到兴安过湘江。25日凌晨,红六军团沿黄溪河上阳明山。在黄石坪探知有敌军据险埋伏,便改为从黄溪河左侧支流绕道朗江源翻越荆棘丛生的马鞍山,进入大明江,傍晚进驻山上祖爷岩。8月25日晚上,在阳明山歇马庵不到200平方米的庵子里,由任弼时同志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各小组汇报了各自侦察到的有关情况。会议认为: 阳明山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后勤保障力量不足,回旋余地小,且群众基础较为薄弱,无法牵制、调动湘粤桂三省敌人,策应中央红军转移,从战略上不利于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也不利于回击正从阳明山南北两侧追击而来的敌军。经集体研究,红六军团决定放弃在阳明山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东出白果市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回师转战以调动敌人,然后经道县过潇水、再经全州、兴安间渡湘江。8月26日凌晨,红六军团按照新拟制的行军路线,悄然离开阳明山,开始了新的征程。从此,湘江战役的主战场从永州略江口转移到广西全州、兴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红六军团略江口转兵,就不会改变原定计划,湘江战役就会在永州进行,永州就会成为湘江战役的唯一战场。事实上,正是有了略江口转兵,红六军团开辟了新的进军路线,这才有后来发生在广西兴安和全州地域的湘江战役。

二、永州,湘江战役的决策地和作战命令的发布地

1.红军总部在蓝山调整进军部署,奠定湘江战役的作战格局。

在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前,蒋介石已经判明红军西进突围的战略意图,是沿着红六军团西进路线经湘南桂北去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在红军还未完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11月12日,蒋介石就任命反共健将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中央军嫡系薛岳为“前敌总指挥”,统领湘、粤、桂军和中央军,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全力围歼红军。11月13日,何键发布“追剿”计划书和第一道令,作出具体部署: 第一路刘建绪4个师及4个补充团、3个保安团,主力集结于广西与湖南交界的黄沙河一带,与桂军相配合,沿湘江直至衡阳东阳渡为止,严密布防;第二路薛岳率4个师及惠济支队(相当于加强师) 在零陵附近集结,防止红军北上;第三路周浑元率4个师,在21日前赶到道县城,沿潇水西岸布防,阻击红军;第四路李云杰率2个师经嘉禾向宁远以南地区尾追;第五路李韫珩率1个师及空军第二队,与粤军联络,沿蓝山、江华、永明(今江永)一线尾追。这样国民党在道州盆地周围集中26个师约30万兵力布下了一个口袋形阵地,完成了封锁歼灭红军于湘江、漓江以东的战略部署。

11月17日晚,红军破译何键发出的军事部署电报,弄清了敌人5路围堵计划。面对严重敌情和党内的不同意见,中央仍然决定沿着既定路线前进。11月18日,红军主力进入蓝山县境,攻占该县县城。蓝山县城距潇水约100公里,距湘江界首约250公里。在这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开始认真策划抢渡潇、湘二水。同日,中革军委发布作战命令,调整进军部署。“军委决定为取得更有利的作战及前进的条件,立即由现地转移到道县、江华、永明地域”。“为转移地域,分两翼西进: 甲,一、三、八军团和13师及一纵队为右翼队,经嘉禾、蓝山向宁远及其以南地区前进,以后则继续向道县及其以南地区前进。乙,九军团、五军团(缺13师) 及二纵队为左翼队,经蓝山城向江华城前进。”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明确规定了西进的主要通道和红军主力的主攻方向。到湘江战役开始前,中央再未对进军路线和兵力部署作出重大调整。至此,敌我双方的对阵形势已经明朗,湘江战役作战格局由此奠定。

2.在道县,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下达湘江战役的作战命令,标志着湘江战役正式开始。

中央红军按照中革军委的进军部署,在蓝山、宁远地域粉碎国民党追剿军周浑元、李云杰部的追堵,打破了敌人围歼红军于潇水东岸的计划。25日,中央红军全部渡过潇水,进入道江盆地。中革军委和红军总部在清晨到达道县午田乡禾塘村并召开会议,会议作出“南北两路分别从道县和永明进入广西,分四路纵队从兴安、全州一带抢渡湘江”的军事决策,成为遵义会议最终纠正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领导的先声。当日下午5时,朱德签发我军突破湘江敌人封锁的部署。傍晚,中革军委在道县豪福村向各军团司令部和师部下达关于向全州、兴安西北之黄山地域进军强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作战命令要求,以第一军团主力为第一纵队,沿道州、蒋家岭、文市向全州以南前进;第一军团1师、军委第一纵队和第五军团(缺1师)为第二纵队,经雷口关或永安关及文市以南前进,尔后则依侦察结果决定前进路线;第三军团、军委第二纵队及第五军团一个师为第三纵队,经小坪、邓家源向灌阳前进,相机占领该城,以后则向兴安前进;第八、九军团为第四纵队,经永明、三峰山向灌阳、兴安前进.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和红军总政治部也发布了关于我野战军进行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战役渡过湘江的政治命令。命令强调指出: 我野战军即将进行新的最复杂的战役,要在敌优势兵力及其部分地完成阻我西渡的部署条件下,突破敌人之第四道封锁线并渡过湘江。

这两道命令的发布,标志着湘江战役正式开始。

3.中央红军在道县、江华地域展开作战行动,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帷幕。

中革军委下达湘江战役作战命令时,中央领导机关、红军总部和各军团总部及各主力部队全部集中在永州地域。命令下达后,红一军团总部和红2师向广西方向挺进,直赴湘江,红一师留守潇水西岸;红三军团从道县午田出发经洪家宅至蒋家岭,前锋越过永安关;红五军团驻扎道县新车,指挥红13师在五洲、岑江渡、洲背、茶园一线阻击敌人;红八军团向永明开进;红九军团进占江华县城沱江。红军从永州地域奔赴湘江战役各战场,拉开了湘江战役的帷幕。

三、永州,湘江战役的重要阻击和掩护战场

为掩护中央纵队和主力红军渡过湘江,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和红一军团一部在永州地域利用天然屏障阻击追敌,红八、红九军团则从左翼作战术上的掩护,牵制敌人,永州成为阻击敌人和掩护主力红军的战场。

1.潇水西岸阻击战场

11月24日,第1师在下关、斜皮渡一带挖战壕。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下关视察,指示战士们“要拿出勇气来和各种艰难困苦作斗争”,“为苏维埃英勇战斗,不论到哪个地方,不管碰上什么强敌,都要勇气百倍,有条件就歼灭之。”25日上午,周浑元部万耀煌师从白马渡偷渡潇水,在下关一带山头遭到红1师伏击,双方激战3个多小时。红军打退敌人10余次冲锋,毙敌50多名。敌又从斜皮渡进攻,也被红军打退。26日上午,红军主力从下关和县城撤出,退守城西阳乐田、潘家岭一带。下午,敌人入城后,几次向城西红军阵地出击,均被打退。红一军团把敌人逼在城内3天,牢固地控制住通往蒋家岭的道路,掩护了红军主力安全西进。同日,敌王东原、李云杰部从葫芦岩、茶园抢渡潇水,被红五军团阻止在潇水以东。

2.高明桥阻击战场

11月28日,红1师奉命于当日晚上撤出阳乐田,赶赴全州作战。29日,周浑元部及道县保安团紧紧尾追。红五军团第13师在牛路口一带接替红1师的阻敌任务。13师边打边撤,当日傍晚,从车田洞退守高明桥。周浑元部受阻,向高明桥猛扑。双方激战数小时,红军牢固地控制住高明桥,掩护从永明至道县的第八、九军团安全经小坪、蒋家岭、雷口关进入广西灌阳县。半夜,红五军团第13师撤离高明桥,30日,经蒋家岭、永安关进入广西灌阳县。

红军的英勇狙击,使中央机关和红军总部与追敌基本保持两天行程的距离,避免了四面受困的危险。

3.江华、永明地域,红军侧翼掩护战场

中革军委调整部署后,红八、红九两个军团作为左翼掩护部队,直趋江华、永明,威逼广西腹地。18日,红军先头部队到达龙虎关前,与桂军44师发生战斗。20日,红九军团逼近江华,白崇禧得悉红军二万余人向江华、永明而来,有进袭富川、贺县、恭城之势,极为紧张,深恐红军由江华进入富川,深入广西中部。白崇禧权衡得失,决定立即放弃湘江防线。22日,蒋介石同意桂军南移。当天下午,桂军主力就撤至富川、恭城一线,只留一个团在灌阳策应,71团调守全州。至此,雷口关、永安关、清水关、高木关全线放开,从全州到兴安界首之间的百里湘江两岸,只有敌正规军2个团防守。红八军团于24日拂晓由道县过河,随红九军团向江华、永明前进。江华之敌千余人随同伪县政府官员闻风逃窜。红九军团在罗炳辉率领下于26日清晨分两路进入沱江。休整后,继续向广西贺县进发行至白芒营,受白崇禧部韦云淞堵截。经过激战,折返沱江、界牌、井塘一带。28日,红九军团分两路向永明进军,在牛牯岭与敌激战。红八军团先行进到永明与敌发生战斗,红九军团随后赶上,下午4时左右攻克县城。此地距桂林仅180里,数千桂军向南逃窜。国民党接防部队刘建绪部直到28日才赶到全州。从21日至28日,国民党军的湘江防线形同虚设,红八、红九军团的战术行动为主力红军过江创造了极好的机会。

四、永州,湘江战役的后续战场

1934年12月1日,红五军团34师在完成掩护红八军团最后渡过湘江的任务之后,由于渡江受阻,不足1000人的队伍被敌人阻截在湘江东岸。这支参加湘江战役又被截回湘江战役战场的英雄部队,几经转战后再次进入永州地域,根据中革军委指示,在当地与国民党地方团防武装展开殊死拼搏,永州成了湘江战役的最后战场。

1.重返永州地域

12月5日,红34师师长陈树湘召开党员和干部会议,决定突围到湘南打游击或返回井冈山。红34师在打退一部敌人进攻后,乘胜分两路向东突围。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率领主力约400人,向永安关方向折回道县。12月7日,34师余部300多人翻越都庞岭,进入道县空树岩村。

2.陈树湘英勇牺牲

第二天,红34师沿都庞岭向道县、永明交界的山区退却。退至道县清塘乡小坪村附近时,击退道县保安大队200多人的截击,击毙敌人数名。9日,进入永明县八都。在牯子江马山附近抢渡潇水支流沱江时,遭敌人伏击,红军伤亡惨重,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战士抬着陈师长由江华界牌向道县四马桥转移,红34师只剩下100多人。12 月11 日,在四马桥的早禾田,红34师遭到道县保安团阻击,红军且战且退,至银坑寨占据有利地形打退敌人进攻。这时,江华、道县、宁远保安团和湖南省保安军1个旅也从宁远赶来,形势十分危急,陈师长决定部队不再沿长征原路返回,改向癞子山转移,去九嶷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部队突围后,两名警卫员抬着陈师长单独转移,在洪都庙被道县保安团搜捕。12日上午,敌人送陈师长回道县领赏,陈师长在途中趁敌人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而壮烈牺牲,时年29岁.

3.最后的战斗

红34师余部在参谋长王光道率领下,翻过道县大蜂山来到牛栏洞,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在九嶷山地区坚持游击战。12月12日到达宁远鲁广洞、道堂一,遭保安团阻击,转向汪井墟。是夜,在汪井墟附近与数倍于己的省保安军一个旅苦战,死伤和被俘数十人,后转移至蓝山古城。这时道县、蓝山和宁远保安团及省保安军赶来合击,参谋长王光道英勇牺牲,两位营长被俘。余部约八九十人由杨海如团长率领,且战且退,转移到宁远、蓝山交界的山区。21日,在茶盘坪被省保安军包围,红军因弹尽粮绝,大部战死,一部分被俘,极少数被冲散后潜入深山。

至此,红34师这支战功显赫、英勇顽强的部队在永州境内结束了战斗历程。湘江战役的战火彻底熄灭。

永州战场作为湘江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战斗不像湘江正面及其两翼战场那样激烈,但战场范围大,时间跨度长(26天),在永州战场作战的红军将士担任着特别的任务,作出了特别的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永州作为湘江战役的决策地和作战命令的发布地,也是值得特别纪念的地方,当地百姓甘冒危险,热情支援红军,主动为红军带路挑担、烧茶水、架浮桥、送弹药和救护伤病员等,为中央红军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作出了重要贡献。(桑亚平 黄斌)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