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史林漫步】是真名士自风流——“四明狂客”贺知章的真性情

原标题:【史林漫步】是真名士自风流——“四明狂客”贺知章的真性情

说起唐朝大诗人贺知章,开国领袖毛泽东和刘少奇为此还有一段笔墨“官司”。

1958年2月1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征询刘少奇、周恩来对《工作方法六十条(草稿)》的意见,交谈中,刘少奇向毛泽东请教作诗,毛泽东笑一笑说:“你的文化底蕴比我深么!要谈诗,还得容我想一想哩。”刘少奇说:“实事求是么,对于诗,我确实不如主席。”又说:“我看了几首唐诗,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人考证说‘儿童’是他的子女,不知主席怎么看。”毛泽东说:“瞎考!那样考的话,‘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又如何考啊?”

谈话中,关于贺知章诗歌中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的不同说法,让治学、对历史一向持严谨态度的毛泽东“睡不着觉”。这次谈话之后,毛泽东就把刘少奇所说的那个问题一直记在心中,百忙之余翻检《全唐诗话》《新·旧唐书》《贺知章传》等相关古籍史料进行排比考证,最后得出了一个令人令己都比较信服的考据结果,并专门给刘少奇写信说——

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知章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八十六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四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切。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也有可能屏弃眷属。但一个九十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眷属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眷属的充分证明。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早已作古的贺知章,号称“四明狂客”,他的不经意间的一首诗竟然引得千年之后国家领导人的寻疑争议,这大概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

毛泽东说,贺知章“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是对贺知章性格极为精到精准的概括和总结。翻拣史料,贺知章自号为“四明狂客”,是很有道理和依据的,就连大诗人杜甫也说“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遣兴五首·贺公雅吴语》)。可以说,贺知章的一生就是对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的一生,所以他生命的年轮运转了86年后才停止运行,86岁的寿限不但在古代,放在现在也是算得上高寿的。

所谓“四明狂客”,浙江古称为“四明”,贺知章是浙江会嵇(今浙江绍兴)人,所以晚年归乡后,贺知章就给自己起了“四明狂客”这个号。

“落花真好些,一醉一回颠”(贺知章《逸句》)。从贺知章一生的经历和性格来看,这个“狂”字实在是太适合他不过。他一生性情放旷,为人豪放,就连他的字也叫率真,正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杜甫的代表作《饮中八仙歌》中第一个上场的就是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贺知章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像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能在井里熟睡不醒。杜甫在这里活用一个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个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文学家阮籍的侄子,爷俩并称“大小阮”。阮咸为人性乖豪放,不拘礼法。杜甫活用阮咸醉酒的典故来形容贺知章的醉态,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贺知章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参见《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P437-438)

在杜甫描述的“八仙”中,按岁数来算,贺知章是当仁不让年龄最大的一位。贺知章比杜甫要大五十三岁,比大诗仙李白要大四十多岁,差不多就是李白、杜甫的爷爷辈了。然而,杜甫的这首诗歌给我们的感受却是,贺知章在后辈面前没有端一点架子,更没有拿出“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等一大堆头衔,吓唬李杜这帮跟着混的小朋友们,简直就像一个活脱脱的滑稽可亲的老顽童。

贺知章和李白堪称“忘年交”。贺知章为人不拘小节,狂放不羁,酷爱饮酒。大诗仙李白好酒的程度尤甚之。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共同的爱好,再加上贺知章的率真,他们两个不成为“忘年交”、相互引为知己才怪。

天宝元年(742年),三十来岁的李白初到大唐帝都长安之时,就与贺知章相遇。当时,贺知章一见到李白就“奇其姿”,想李白喜爱“侠酒诗仙”,加之李白本身也是神采俊逸、不拘小节之人,二人一见如故,仿佛是伯牙子期相见一般。贺知章急忙让李白拿出诗作来欣赏,李白先是呈上《乌栖曲》,贺知章一边读一边“叹赏苦吟”,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全诗如下——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随后,李白又把《蜀道难》拿出来让贺知章看,贺知章刚读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头几句,就夸奖赞叹四次,给李白点赞:“公非世间之人,一定是太白星谪在人间吧!”从此,李白的“谪仙人”称号就开始流传,并广为人知,名声更加显赫。当然,李白自己对“谪仙人”这个外号更是格外看重,后来他还常常回忆这一幕说:“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也。”

贺知章“金龟换酒”的故事也是在这个时候演绎出来的。激动不已的贺知章,当场就要拉着李白去喝酒。于是一老一少,兴奋地朝长安大街上的一家酒楼飞奔而去。然而,到了酒楼点完酒菜,贺知章才反应过来忘记了带酒钱,还好腰间所佩的金龟还值些酒钱,便毫不犹豫地解了下来当酒钱。我们要知道,在当时能佩戴金龟的人至少都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可见这金龟不是寻常之物,那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贺知章为了与李白喝酒竟以金龟换酒,这事遂成千古佳话。

对贺知章的赏识与尊重,李白一直难以忘怀。天宝三年,贺知章因病告老还乡,当时任翰林供奉的李白写下《送贺宾客归越》赠送贺知章,并在诗中表达自己对贺知章的良好祝愿:“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天宝六年,李白到贺知章的老家探访,却惊闻贺知章已于告老回乡的当年在家中病逝,他怀着悲痛的心情,赋诗《对酒忆贺监二首》,以表达自己悲痛之情:

其一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其二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在这两首诗之前,李白还在《并序》中写道:“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贺知章在李白心目中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风流人物,是一个难得的知己,是一个豪爽善饮的忘年诗友。

李白与贺知章的“忘年交”,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礼贤下士、没有架子?你纵然再有能力和水平,也千万不要“端着”,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子,唯我独尊,不可一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你。

从史料记载来看,贺知章的仕途顺风顺水,几乎没有什么挫折和意外。唐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为进士,殿试为出类拔萃科,名列前茅,后升任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入丽证书院,参加《六典》等修撰。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和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唐玄宗李隆基皇帝降诏任命为太子宾客(即肃宗的老师)、正授秘书监,官阶为正三品。天宝三年(744年)以“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回乡思家桥”的荣誉告老回乡,荣归故里。

千年之后,笔者在作此文时不无感叹,性格对一个人的经历、机遇、命运,甚至寿命都至关重要。一个人不论生活境况如何,也不论各种机遇如何,都要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开朗豁达的精神,涵养自己的性格,滋润自己的生命,宽慰自己的亲人,既让自己个体的生命如花怒放,也让自己的亲人安心舒心。

其实,贺知章对仕途和富贵并不看重,他追求的是一种天性淡然,加之他性旷夷、善言谈,与人交往更显随和率性,引得当时贤达之士皆倾慕之。据《旧唐书》本传记载,贺知章与族姑子陆象先一向交好,陆象先经常对别人说:“贺兄言论倜傥,真可谓风流之士。吾与子弟离阔,都不思之。一日不见贺兄,则鄙吝生矣。”

陆象先在唐朝时期的所有宰相之中,是十分有名气的一位,他功德出众,敢于坚持原则,不与太平公主干涉朝政之流同流合污,一生因清廉俭朴而受人敬佩。就连陆象先这样的人物都对贺知章表达“倾慕”,一日不见竟“鄙吝生”。由此可见,贺知章的为官为人,都值得让人敬重。至于他和同样来自吴中的包融、张旭、张若虚结为“吴中四士”,又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醉中八仙”,这些都在情理之中。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张旭是“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在“吴中四友”“醉中八仙”中,贺知章和张旭都在其中,二人的交情和友谊也是同样令人称道。张旭和贺知章一样“性好酒”,据《旧唐书》记载,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时称“张颠”。实也说明他对艺术爱好热狂之程度,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其实,贺知章的书法也同样造化神奇,尤善草隶,令人击节,只不过他的书名多为诗名所掩而已。花间鼻祖、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曾这样评价贺知章的书法:“知章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唐代书法家窦臮、窦蒙弟兄评唐名家书法大多持讥贬态度,唯独推崇评价贺知章的书法是“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说贺知章“落笔精绝”“如春林之绚采。”据宋代施宿作的史书《会稽志》中记载,贺知章经常和张旭“游于人间”,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就“忘机兴发”,笔落成行,所写书法“如虫豸飞走”。喜欢他们书法的人成群结队,“具笔砚从之”。贺张二人对索要书法的人,“不复拒”,在每张纸上书写十多个字,人们“世传以为宝”。

贺知章的草书不拘一格,甚为狂怪。窦臮《述书赋》中记载:“贺知章每作书先问纸有几幅,十?二十?抑三十?尔后则随纸数而书,或三百言,或五百言,纸尽语终。”窦臮用语不多,却非常形象地将贺知章能文能书的本领和豪气记载了下来。

从贺知章和张旭的“游于人间”,我们可以推断出,贺知章和张旭这两位大书法家在那个时候留下的笔迹、书壁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我们可以从刘禹锡的《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一诗发现端倪——

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纵龙虎腾。

中国书流尚皇象,北朝文人重徐陵。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当时便伏房。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刘禹锡这首诗作于贺知章去世80多年后,当时刘禹锡在洛阳洛中寺北楼的墙壁上看到贺知章当年的题壁,甚为惊诧,满是敬意,赞叹其草书“笔纵龙虎腾”,让人“惊目”。

贺知章的草书就像他的性格,狂放不羁,潇洒率真,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的是,他的书法作品与其诗歌一样流传下来的不多。

说到贺知章的诗歌,同样可以从中感受他的率真洒脱和真性情。比如,我们自小就能背诵《咏柳》一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想象新奇,独具匠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是咏物诗的典范之作。贺知章擅长写绝句诗体,他的写景诗、抒怀诗风格独特,清新潇洒,抒情的比如《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人用浅显的语言,表现自己少小离家、久客还乡的复杂心情,将无穷的感慨,寄寓于谐趣的生活场面和亲切的故乡景物之中,使人感到悲凉中又有一股温暖的回流,体味不尽,此诗因而成为流传最广的唐诗名篇之一。贺知章虽然流传下来的诗作不多,但仅仅这些就足以奠定他在诗史的一席地位,也使他被公认为得盛唐七绝风气之先的作家。

此外,贺知章的五绝写得也是妙趣横生,风格明快,比如《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这首诗描写了他和别业主人林泉邂逅、买酒畅饮的生活片段,把他本人热情坦荡、诙谐风趣的真性情体现得惟妙惟肖。到了明代,还曾有人将这首诗绘成诗画来欣赏。另外,贺知章还有一首五绝《春兴》,同样情趣盎然,感情率真,这首诗《全唐诗》没有收录,在日本仅传唐抄本《新撰类林抄》卷四中所记载的:

泉喷琴横膝,花黏漉酒中。

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

有论者说,贺知章能诗,但并不着意为诗。那么现在看来,贺知章的确是诗中奇士,我手写我心,随意为之即成佳句。不曾想,贺知章的诗作虽然不多,但我们却记住了他的诗人形象。这就如同唐代张若虚一样,以一首诗让人们记住了和他那首“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到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贺知章在大唐长安已经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官场生涯。在这半个世纪里,贺知章被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开元十三年(725年),贺知章在由太子宾客升迁礼部侍郎的同时,还加任集贤院学士、太子侍读。

天宝三年,已经86岁的贺知章以做道士为由,请求唐玄宗批准他告老还乡。唐玄宗恩准后,他便将在长安的原有宅地捐作道观,唐玄宗御赐“千秋观”之名。这年5月,贺知章准备离京返乡启程时,唐玄宗下诏在京城东门设立帐幕,让百官为贺知章饯行,他还亲自写诗为贺知章送行:

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同时,唐玄宗还在诗的序言中说:“天宝二年,太子宾客贺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赋诗赠行。”当天,贺知章身披唐玄宗亲赐的道士羽衣,在长安东南城外与同僚们轮流道别,这里面不但有皇太子、宰相,还有贺知章的诸多好友。大家对贺知章告老还乡依依不舍,于是每人赋诗一首,以表达难舍之情,前面提到的李白那首《送贺宾客归越》就是在这个时候写的。后来,这些送别诗作,唐玄宗还下诏整理成册,并亲手赐序。

由此可见,贺知章不但诗书好,而且把当官这件事也做到极致。后来贺知章侍读多年的皇太子李亨做了皇帝,为感谢贺知章的侍读之情,李亨又于乾元元年(758年)十一月,追授贺知章为礼部尚书。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姚胜祥

点击阅读原文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