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恩智浦主动抛出“绣花球”华为何不把其纳入麾下?

原标题:恩智浦主动抛出“绣花球” 华为何不把其纳入麾下?

多家科技巨头正在竞逐恩智浦,你出800,我跟1000,好不热闹。

三星,微软,高通先后都成为“恩智浦新主人”的绯闻主角,甚至近期有传言三星高层和恩智浦CEO会晤,同时韩国媒体报道InvestChosun报道称三星电子内部正在评估对恩智浦发起收购,收购金额将高达50万亿韩元(约合443亿美元)。

几轮竞标过后,市值300亿美元的恩智浦估值水涨船高,三星甚至在传言中给出了443亿美元的估值。

对于资本市场的惯用的套路,我们应该擦亮眼睛,穿透眼花缭乱的烟雾,得出一个结论:很显然,这个“绣球”是恩智浦主动抛出的!

在业界眼里,恩智浦是一家不缺钱的企业,业绩也非常好,也还处在上升期,那为什么还主动寻求出售呢?在我看来,经过数轮重组过后,成为一家2B公司的恩智浦,其自身发展开始遭遇了天花板,制约其继续突破创新的因素越来越多,而其中首要的制约就是来自对消费市场的盲知。

日前,我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提到此事,谈了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今天再结合我的一些新的思考,分享出来。

恩智浦IoT领域优势明显 强强联合才能突破僵局

在我看来,进入5G时代之后,恩智浦由于在汽车芯片、物联网、工业控制等领域拥有良好的解决方案,所以被主攻toB业务的企业认可,尤其是做芯片的公司,如高通、三星等,收购恩智浦会对其本身业务形成极大的补充。

反过来,也将从渠道、数据、市场等多个方面帮助到恩智浦,让恩智浦重新理解消费市场。

所以恩智浦即使出售,也不是为了套现走人,而是“更进一步”。只有拥抱巨头,强强联合,技术嫁接,才能打破上文提到的僵局和创新的天花板,实现“更进一步”。

走出收购误区 芯片产业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并购史

关于并购还是被并购,没有什么好“丢人”的,无论处所哪方角色,只要抱着开放的心态,都是“成功的一方”。

比如当年迪士尼收购了皮克斯,双方战略合作,皮克斯创始人乔布斯反过来成为了迪士尼的第一大股东(换股收购)。

我们纵观科技互联网和芯片半导体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企业收购、并购史。英特尔、高通、三星、华为、IBM、联想、西门子、甲骨文等等科技巨头,无一例外都是在一次次并购之后成长为今天的形态。

谈到收购时,人们或许会有一个认知误区,即认为被收购的企业就是经营不善的企业。实际上,这种国际巨头之间的收并购并不一定是企业本身不行,拿恩智浦来说,市值做到300多亿美元,足可见该公司的实力。收购事宜更多考虑的应该是追求强强联合,实现‘1+1大于2’的目标。

综合各种因素 三星之外华为或是最好的“新主人”

很多人说,做2B的企业不需要太理会2C市场,因为他们主要做的是企业级服务,基本不做消费市场。不过在我看来,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这其实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知,做2B的企业,恰恰最需要去理解消费市场,甚至比他们的客户更应该去提早理解消费市场。

他们过往联动下游伙伴“提供什么,消费者就得用什么”,而在社交网络时代,消费者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进入了“消费者需要什么,你们就得提供什么的”新时代,所以芯片和相关解决方案提供商(恩智浦、高通等),就需要赶在他们的客户(吉利、OPPO、小米)之前,主动的应用供给侧改革思路,理解消费市场,寻求突破。

然而如何应用供给侧改革思路,从供给端出发先行创新,去理解用户,这是一个难题。当然也就因为这个难题的存在,行业才有了强强联合的必要。那么放眼全球最适合“迎娶”恩智浦的企业是哪家呢?在我看来,综合各种因素,也就是两家,一为三星,一为华为。

三星前文已经讲过,很多媒体这几天也做了报道,这里不再做过多分析。

我们重点聊聊华为。华为这几年四处出击,开启了多元发展,已经在智能芯片、手机、云服务器、5G设备和标准、企业服务解决方案等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而在IOT领域,华为虽然也发布了NB-loT芯片,但是在和ofo等企业的合作中,表现不佳,这两年一直不温不火。

现在,恩智浦主动寻求出售,华为只需要耗费300--400亿美元,就有机会和三星竞标,补足这块的短板,何不出手?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留言探讨,微信:dingdaoshi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