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肩上背的长布袋,里面装的是什么?背后真相让人鼻酸
原标题:志愿军肩上背的长布袋,里面装的是什么?背后真相让人鼻酸
都知道打仗就是烧钱,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回顾六十多年前的朝鲜战争,在战争初期,由于我军没有制空权,运输线漫长且频遭敌机轰炸,前方军队获取物资补给非常困难。为了躲避敌机,白天不能冒烟,晚上不能见火。战士们的吃饭成了大问题,在冬天的时候,一把雪就一把炒面成了志愿军最主要的干粮之一。
这种炒面可不是炒面条,而是干炒的面粉,它呈淡黄色粉状物,基本成分为麦面粉百分之七十,高梁米粉(或玉米粉,黄豆粉、大米粉)百分之三十,另加百分之零点五的食盐,经过多道制作工序后,混合制作成的一种易于运输、存储食用,而且合乎口味的方使食品,比现在的方便面还充饥。我们在观看反映朝鲜战争的影片,志愿军战士身上背着一条长管形的布袋,其实里面装的就是炒面,最多可供食用10-16天。
炒面作为志愿军的干粮是当时主管东北军区后勤工作的李聚奎提出的。他曾参加过西路军西征,失败后,千里乞讨,返回延安的途中吃到过老百姓给的一点炒面。这种炒面食用方便,且味道也不错。自此以后,炒面就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了解到朝鲜战场上士兵们吃饭困难后,他立马就想到了当年吃过的炒面。李聚奎先让东北军区后勤部制作出一批炒面送到朝鲜战场,当得到满意的效果后,便正式组织人力大量生产送到战争前线。首批就运送了2000吨过去,极大地缓解了战场上士兵们的吃饭难题。
但是吃炒面也是有许多讲究的,炒面不配着水吃,不是吃呛,就是噎在喉咙里咽不下去。战士们也发明出不少“花式吃法”,有人把炒面与雪放在搪瓷缸里搅拌了吃,还有的战士在吃前先把积雪攥成一个鹅蛋大小的雪球,吃口雪球就一口炒面,这样行军走路时吃起来就特别方便了,美其名曰:什锦饭团。
再看看作为对手的美军的吃食:美军在朝鲜战场上最常见的三人份C口粮包装,其中包含了饼干、午餐肉、豆子、脱水蔬菜、水果硬糖、咖啡粉、果汁、口香糖,在战争的间隙,还能吃上烤肉,喝到红酒。到了夏天,还能吃到冰淇淋。难怪有人说,美国大兵是少爷兵。
炒面吃一两次还行,让一个人连续吃上三五天,就很难承受了。由于没有水果与蔬菜,肉更不要想了。久而久之,战士们出现上火、牙龈出血、夜盲等症状。但是,就是这些最可爱的人,不喊苦、不抱怨,抛洒热血,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
相关文章
-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牛吗,发明了元素周期表(影响亿万学子)
-
这几个姓氏出身的人,有可能是元朝皇室后裔,看看有你的姓氏吗?
-
甘肃,走出10位开国皇帝的皇帝之乡
-
一颗蓝色的旧衣扣
-
帝喾高辛氏政权进入中期
-
古代公主嫁到蒙古,大多都无法生育,只因蒙古有一恶俗
-
袁天罡是谁:玄学家、天文学家(隋末唐初人物)
-
你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老了?
-
金华从何处来?金华古子城告诉你→
-
【党史天天学】9月21日
-
黑丘龙:南非巨型恐龙(长12米/颅骨呈现三角形)
-
张金铣|《全元文》补遗两篇
-
情重乡关——丛山关三百年的风雨云烟
-
秦淮八艳究竟凭什么走红?
-
从不占公家便宜的开国将军,写家信用了公家的信纸,他都要检讨
-
在封神演义中,本领最强的不是哪吒而是他,姜子牙对他评价最高
-
他曾助胡志明打败法国人,堪称我军军政双料奇才,后官至副国级
-
揭秘:中南海的第一支便衣卫队开赴北平接受任务
-
传说雷峰塔下镇压了白素贞,专家打开后,却愣住了!
-
盘点十位民国以来被称为“先生”的著名女性
-
【党史上的今天】12月22日
-
他在红军任中央警卫团团长,按资历应授衔上将,后却授衔中将
-
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一生娶了3个老婆,为何传宗接代的是丫环?
-
好人模范事迹巡礼⑦道德模范杨东旭:勇救落水老人,彰显党员本色
-
雨花台:英雄已逝,精神千古!
-
开国上将韩先楚夫人刘芷逝世,享年99岁
-
古代先贤的那些趣味室名,雅致
-
特狈路龙:欧洲小型食草恐龙(化石只有牙齿/体型未知)
-
蒙古大军血洗巴格达事件 血洗巴格达历史事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