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揭秘: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为为何只剩半部

导读:王晓雯介绍,我省(辽宁)现存古籍文献数量约150万册左右,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是古籍藏书大省,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在全国都名列前茅。古籍特展上,被誉为省图书馆"镇馆之宝"的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格外引人关注。《聊斋志异》经历了怎样的坎坷磨难?为何只剩半部?

王晓雯说,省图书馆收藏的《聊斋志异》手稿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生前手写的清稿本。《聊斋志异》一书的写作大约在康熙前期。最初是由蒲松龄一边写、一边讲给村人听,再进行修改,到康熙中期定稿,历时40余年。这部书在蒲松龄去世后的50年里只有抄本流传,蒲松龄的手稿也一直存放在山东蒲氏家祠。大约在咸丰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介人因与家族发生争执,便携带《聊斋志异》和《杂著》等几种手稿远走东北定居沈阳,此后传给其子蒲英灏。在其藏有稿本期间,蒲英灏将半部《聊斋志异》手稿借给他人,却没能归还,所以直到现在不知那半部手稿的下落。这半部手稿为何留在辽宁?王晓雯说,蒲英灏去世后,又将手稿传第五子蒲文珊。蒲文珊是一个读书人,曾任西丰县立图书馆馆长,对《聊斋》手稿的珍视胜过其父。这期间有多人相借、预购,包括日本人出高价收购,都遭到蒲文珊的拒绝。没想到的是,在土改中,蒲文珊珍藏多年的这半部手稿也丢失了。

1947年冬的一天,在西丰县政府任职的刘伯涛到元宝沟村检查工作,在农会旧书堆中发现一函两部褪了色的蓝布皮线装书。他翻开书页,"聊斋志异"四个字映入眼帘。仔细查看,刘伯涛发现,这两本书用的都是早年竹制纸,很可能是蒲松龄的手稿本。后经调查刘伯涛得知,蒲文珊是蒲松龄的第九世后人,曾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1948年6月,刘伯涛找到蒲文珊,经过蒲文珊辨认,他从旧书堆里发现的手稿果然是蒲松龄的手稿。但蒲文珊在土改中失落的手稿是两函四部,刘伯涛手里只有一函两部,剩下的一函两部在哪儿?经过多方打听,刘伯涛终于打听到这一函两部手稿被一位叫王慎之的女士带到哈尔滨。刘伯涛连夜给哈尔滨当地政府写了一封求援信,请求帮忙查找王慎之在哈尔滨的工作单位,把原书要回。信发出五个月后,刘伯涛收到两部从哈尔滨寄还回来的《聊斋志异》原稿。费尽千辛万苦找来的两函四册是《聊斋志异》的半部。

 


1950年,蒲文珊将手稿捐给政府,转交东北图书馆即辽宁省图书馆收藏至今。王晓雯说,蒲氏《聊斋志异》半部手稿经历了200多年的坎坷磨难,最终能收藏在省图书馆实在是值得庆幸。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