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人物春秋】铁血护国——朱德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原标题:【人物春秋】铁血护国——朱德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

朱德作为中共资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中共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上革命道路的途径有所不同,朱德参加革命是从护国战争开始的,而不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才开始的。1915年爆发的护国战争,既是朱德成名的开始,也是他走向革命的起点。

、不懈探索:护国战争后开始选择正确革命道路

“倾心为国志无违”是朱德早年立下的青春誓言。作为一位心怀远大抱负的有志青年,朱德对革命的核心要义开始探索和认识,他坚信革命是改变当时国家困苦状态的唯一途径。

1908年,22岁的朱德在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感觉到办教育不是一条出路,于是,他辞去仪陇县高等小学堂职务,回家筹措再度外出费用,并在临行前写诗赠与诸友。他在诗中写道,“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这短短的四行诗句,抒发了朱德对当时社会的担忧和不满,彰显了他的远大抱负和革命志向。1909年,朱德只身前往云南投笔从戎,准备入讲武堂,参加革命,英勇杀敌,其重要的动因之一就是要除暴安良,改变旧中国当时落后的状况。朱德自川入滇,一路上,看到的只是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山地上巴掌大的耕地也开满了罂粟花,到处是患“大脖子病”、愁容满面的人。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云南讲武学堂成了他看得见的唯一希望。几经周折,朱德终于开始了他渴望已久的军事学堂生活。他曾回忆当时喜悦的心情,“我的志愿老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他收学生很严格,我竟被录取,非常高兴。”朱德在那里接触到了蔡锷、李根源、罗佩金、李鸿祥、谢汝翼、顾品珍、李烈钧、唐继尧等革命人士,其革命思想受他们影响很大。朱德曾回忆说,他是“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于1909年在云南讲武堂参加同盟会的”。当时他还秘密地看从外地偷运来的革命书刊,如《民报》《天讨》《警世钟》《猛回头》等,和大家经常谈论如何来发动革命起义。受革命思想的影响,朱德心中早就埋下的革命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1911年8月。朱德从讲武堂特别班毕业,分配在新军十九镇(师)三十七协(旅)七十四标(团)二营见习,先后任左队司务长、排长等职。此间,朱德深入士兵中间,在训练之余向士兵宣传革命思想,启发大家觉悟,在军营内部建立联系,为后来的云南起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久,朱德在参加了蔡锷领导的云南起义,并在起义中担当了重任。尤其是起义胜利后,他看到蔡锷在云南实行了一系列新政和改革,在政府机关和军队中注入新的民主血液,当时的云南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时,朱德的革命信念高涨,心中对国家未来燃起新的希望。

护国战争时期的朱德

然而不久,国内政治局势开始发生逆转,袁世凯大批逮捕和虐杀共和派人士,整个社会状况依然那样黑暗,他梦寐以求的景况不曾在中国大地出现,“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一转眼之间已经落到反革命的手中。”朱德的思想开始受到冲击,就在他深陷迷茫之时,蔡锷派专人带了一封亲笔信给朱德,要他作好准备,响应起义。朱德欣喜万分,他期盼的时刻终于到来。朱德率领革命士兵驱走帝制派军官,宣布起义,并征用了蒙自所有火车皮把队伍全部开往昆明。在随后的护国战争中,他率军浴血奋战,为讨袁护国做出重要贡献。随着护国战争的结束,中国又再次陷入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面对如此乱局,朱德又开始了反思。他曾回忆道,“真正的革命者有的灰心了,有的被赶跑了,纵然想要继续努力,为创造一个中华民族的民主共和国而奋斗,但他们迷失方向了。”当时,包括朱德在内,“都陷入了一种怀疑和愤懑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在这种处境下,朱德开始冷静的思索,寻找革命失败的原因,将革命信念的坐标重新校准,他在诗中写道,“推开黑幕剑三尺,痛饮黄龙酒数杯。西蜀偏安庸者据,逐鹿中原是雄材。”“信有寒霜堪寄傲,肯因苦雨便离枝,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可见,即使在黑暗、腐朽的社会氛围中,朱德也没有放弃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他努力从苦闷和彷徨中挣脱出来,不倦地探求着中国的出路和自己的前途。直到在好友孙炳文的推动下,朱德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他来到欧洲,同周恩来见了面。他们就有关国内外形势、各种新思潮以及对共产主义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交谈。朱德向周恩来叙述了自己寻求革命道路的经历:他如何摆脱改良主义思想的束缚弃教从军,如何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如何离开云南寻找共产党。周恩来被他那不寻常的经历和执著的革命信念所感动,接受了朱德的要求,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朱德才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新的革命旅程。

、实战磨炼:护国战争后军事理论与实践得到丰富

护国战争是朱德军事生涯的重要历程。在护国战争中,他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实战的磨炼,丰富了他的军事理论与实践,使他学会如何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作战,对他投身人民军队后军事才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加护国战争前,朱德有过近两年的实战锻炼。1913年朱德率部负责驻守蒙自、个旧一带,在那儿,朱德对盘踞的土匪进行了清剿。他亲率部队先后在冷水沟的黄喜店子和建水县渣腊寨成功地清剿了大批的土匪。由于朱德在边境深山密林的剿匪战斗中屡立奇功,先后被提升为团副、团长。1937年5月,朱德在延安同美国女作家宁莫·韦尔斯谈到这段历史时说,“我用以攻击敌军获得绝大胜利的战术是流动的游击战术,这种战术是我从驻在中法边境时跟蛮子和土匪作战的经验中得出来的。我从跟匪兵的流动群集作战的艰苦经验中获得的战术,是特别有价值的战术,我把这种游击经验同书本和学校得到的学识配合起来了。”1944年,在延安编写好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史座谈会上,朱德对这种游击战术的来源再次作了说明。他说,“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等打仗,打了十年,总是以少胜多,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记得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教官测验我,问我回国后怎样打仗,我回答,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当时还受到批评。其实这就是游击战的思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起了一点带头作用。”可见护国战争前的这段军事经历为朱德积累了作战经验,锻炼了指挥能力,为其游击战军事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护国军部分将领合影(中为蔡锷)

1915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朱德被委任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支队长(相当团长),他率领着部队开往前线。朱德来到前线的时候,北洋军和护国军的战事正酣。1916年2月12日,北洋军张敬尧部15000多人与蔡锷指挥的4000多人在纳溪激烈交火。此时,原本一路高歌的护国军遭受北洋军重兵堵截,被迫退到纳溪,处于守势。局势危急之际,蔡锷命令第三梯团火速前去增援。2月17日,朱德带一个营赶到前线,蔡锷让他接任第三支队长,带兵冲锋。朱德随即指挥队伍冲锋前进,将敌军击退二三里,将部队布防在棉花坡正面高地,同据守红庙高地的北洋军对峙。接下来的数天,朱德组织部队以白刃战和夜战,顽强地抗击北洋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死死顶住北洋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及时稳住被敌人反复争夺的阵地。2月19日,护国军开始反击。反击中,朱德担任主攻,他并没有选择从阵地正面进攻,而是在炮火的牵制下,带领队伍从侧面迂回穿插,猛攻北洋军的薄弱地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护国军猛烈的冲击下,战斗力本来就不强的北洋军,如决堤之水,很快就被击垮。以棉花坡为中心的这次纳溪保卫战发生在护国运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刻,给了袁世凯有力的打击,为护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争取到了两个多月的宝贵时间。朱德在整个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指挥能力,他的表现得到了蔡锷等人的认可,“护国名将”的称号从此名扬海内外。参加过护国战争的吴玉章在朱德60寿辰的祝辞中就曾指出,“你是护国之役的先锋队,沪州蓝田坝一战,使张敬尧落马,吴佩孚、曹锟手足无措,袁世凯胆颤心惊,终将袁氏帝制倾覆,保存了中华民国之名。”而朱德自己也说过,“打大仗我还是在那时学出来的,我这个团长,指挥三四个团,一条战线,还是可以的。”护国战争是成就朱德光辉革命军事生涯的第一笔,也进一步丰富了朱德的军事理论和实践。

追求真理:护国战争后革命人生价值观基本形成

护国战争前后,是30左右岁的青年朱德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朱德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在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形成了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作为他的终身信念加以践行和追求。

1906年,朱德在离开顺庆府中学堂时,曾写诗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1909年,他进一步认识到不能甘做“一介书生”,应该投笔从戎以更直接的方式拯救国家。在投身辛亥革命和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中,他写下了“誓拼热血铸中华”,“倾心为国志无违”的诗句。在驻防沪州期间,朱德还向民众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可见他以一腔热血在追求着他的人生价值。护国战争结束后,朱德认识到军阀混战不可能救民于水火,不可能实现国家民族的解放。于是,他毅然抛弃了在旧军阀中所拥有的高官厚禄,与旧制度彻底决裂,决心重新开始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朱德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就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决心以“回天之力”来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让广大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1913年至1915年间,朱德在领军镇守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时,他就亲自带兵清剿了大批土匪,并努力防止法国人从越南入侵边境,使得边境居民安居乐业。在护国战争的纳溪之战中,朱德对士兵十分关心爱护,从不打骂士兵,并努力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充分发挥广大士兵的才能。由于他充分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因而打了很多胜仗,使他在部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这一时期,朱德写下的“久受飞灾怜百姓,长经苦战叹佳兵”、“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举国人人作政客,何人注意在商农”等诗句都是朱德对备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深表同情和关注的肺腑之言。朱德不仅在内心深处深切关怀和同情劳动人民,更可贵的是,他已经认识到自己作为军人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履行军人职责过程中,他积极为民除害,保一方平安。1918年3月,他奉命移防沪州,任旅长兼任沪州城防司令和四川下南清乡司令。当他看到老百姓备受兵灾匪患折腾时,心急如焚,决心“以兵卫民”。于是,他专门用了几个月指挥部队平息了匪患,还民以安宁。为了表彰他剿匪卫民的功绩,沪州当地的士绅和百姓专门为他建竖了“救民水火”和“除暴安良”两块德政碑。

朱德从年少时树立的“救国救民”思想到后来受张澜、刘寿川等有识之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升华为国家民族的大义,再到云南讲武堂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坚定了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终身的人生价值观。朱德的人生价值观是在不断摸索和思考中形成的。而最终对他人生价值观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护国战争时期。他曾为了革命理想,积极参与护国战争,也曾热情地讴歌护国运动。但在战争中,他也清醒地看到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国家的混乱,于是开始思考“中国革命是否出了问题”进而开始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何在”,思考怎样的革命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护国战争的经历推动朱德毅然选择了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并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这是青年朱德人生道路上的历史性超越,是他人生价值观的一次伟大升华。

【阚延华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海军大校;

付津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博士研究生,陆军中校】

责任编辑辑/谢建平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