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影视圈 > \

从9.0狂跌7.3,即使Netflix玩花样,《黑镜》也早已退下神坛?

原标题:从9.0狂跌7.3,即使Netflix玩花样,《黑镜》也早已退下神坛?

科技改变生活,也能毁掉人生。

《黑镜》就是一个“科技会带来恐惧和不安感”的邪恶预言,警示科技、人性和未来之黑。

制作人 查理·布鲁克曾说:“《黑镜》是你在每面墙、每张桌子、每只手掌间都能找到的东西:电视、显示器、手机。
一旦关闭屏幕,它们就像黑色的镜子一样,让人感到畏惧。”

从第一集首相fxxk猪开始,《黑镜》就被很多人奉为“神剧”。

即便是后来被卖到Netflix,饱受诟病,它依旧是黑镜迷的心头肉。

每季必看,一集不落,还要抢上热乎的。

《黑镜》第五季已经逃票,定档遥遥无期。

正当所有人快枯了的时候,Netflix推出了黑镜特别篇,让人欢欣鼓舞!

《黑镜:潘达斯奈基》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黑镜:潘达斯奈基》不同于以往的黑镜系列。

这次,它主打“互动”的概念。

所谓的“互动”就是:让观众参与到剧情之中,左右主人公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故事发展走向和结局。

是不是突然觉得,身为一名观众,手里竟然也可以握有这么大的权力!

但是,如果你想体验这种互动的感觉,必须使用Netflix平台才能行!

即便是下载看盗版,也都是碎片化的拼接,需要脑补,更谈不上互动的操作。

不得不说,Netflix这波操作真是骚啊,一箭三雕!

既达到了宣传吸睛的作用,又防住了盗版,更重要的是推广Netflix,卖更多的会员。

12月28日,《黑镜:潘达斯奈基》一上线,第一时间尝鲜的国外网友瞬间炸锅了!

他们纷纷祭出了各种段子、秀着自己玩出来的结局。

灭霸都为难!

为了救命,奇异博士都要上阵了!

只是太难为内地网友了,为了体验一把,爬梯子、买会员、改IP,折腾了很久

目前,《黑镜:潘达斯奈基》的热度持续不减,但是“形式大于内容”等批评也不绝于耳。

外媒评价其:“如果没有黑镜系列的死忠,这部互动影片不会推出;另一方面,过低的质量可能毁掉对黑镜系列的好感度。”

烂番茄的新鲜度只有72%,观众评分也从100%跌到了74%

豆瓣评分从最初的9.0跌到7.3,创造了黑镜系列最低评分纪录。

那么,秀概念、玩形式的《黑镜:潘达斯奈基》到底有没有搞砸呢?是不是只有噱头呢?

我们一起来掰扯掰扯。

《黑镜:潘达斯奈基》的故事发生在1984年。

成长在单亲家庭的斯蒂芬(菲恩·怀特海德 饰演)一直跟父亲生活在一起。

因为受到幼年丧母的困扰,他每天靠着药丸维持精神健康,还要经常接受心理医生(爱丽丝·洛维 饰演)的治疗。

作为码农,斯蒂芬一直在开发一款交互式的电子游戏《潘达斯奈基》

这款游戏改编于作家戴维斯的同名交互式小说。

戴维斯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甚至残忍地杀死妻子。

跟小说的模式一样,这款游戏需要玩家不停地选择,游戏也会随着选择不断地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

最近,斯蒂芬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他的游戏得到了一家公司的青睐。

甚至,他还有机会可以跟自己的偶像科林(威尔·保尔特饰演)共事。

然而,在随后的游戏编程中,斯蒂芬一直面临着评论家和编码BUG的煎熬。

他的命运也开始与戴维斯产生了交集。

逐渐坠入幻觉的他,开始了一场场疯狂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恶性轮回之中...

《黑镜:潘达斯奈基》从一开始就与斯蒂芬开发的交互式游戏一样,与观众进行互动。

观众面对二选一的选择,需要在10秒内做出决定,如果错过时间,只能自动跳转。

但是,这些选择并不全是决定结局,它们有关键和无关痛痒之分。

例如,应该吃哪个牌子的麦片?

在公交车上听哪一个乐队的音乐?

踢爸爸的蛋蛋,还是空手道劈他?

像这些没有影响关键走向和结局的选择,都只是在剧情细节上有些差别而已。

关键性的选择就不一样了。

每一个不同的关键性选择,故事的走向就会完全不同,结局也可能不同。

我就简单举个栗子吧。

电影的第一个关键选择就是游戏公司老板邀请他加入,一起开发《潘达斯奈基》。

如果你选择接受:

科林会告诉斯蒂芬,“你选错了”。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游戏上市之后,评论家认为这款游戏太粗糙,给了0星差评。

失败之后,斯蒂芬决定重新再试一次。

故事因此会重新跳回开始,让你重新选择。

如果你选择拒绝:

斯蒂芬会对自己的这次拒绝感到诧异(毕竟这是你替他选的,他自己的意愿是yes)

科林也会对这个选择表示支持。

故事则继续发展下去...

因此,与其说是在看一部电影,倒不如说在玩游戏,一个扮演上帝的游戏。

不仅你在扮演着上帝,而且科林也是一个接近于上帝的角色。

在电影中,他一直引导着斯蒂芬,让其探索无限的可能性。

他相信平行世界和时间多元。

他信奉自由是虚妄,相信所有人都在被操控。

《黑镜:潘达斯奈基》中存在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必然引发不同的结局。

那么,到底它有多少个结局呢?

这就轮到逻辑帝、考究帝拼脑力的时刻了!

逻辑清晰、玩了N个小时的网友甚至还制作了思维导图、通关策略。

据说,有的人还发现一个小窍门:只要不去做选择,自动播放让系统帮你选,你就会观看到所有结局版本。

无论是官方的5种结局也好,还是网友的N种结局也罢。

对于我来说,只要玩的开心就好了,反正我的脑细胞也不够用的

剧透一点,我玩出来的都是很惨的结局。

在电影历史上,主打互动概念,《黑镜:潘达斯奈基》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往远了说,历史上最早的互动电影是1967年的捷克电影《自动电影》

当时,观众需要使用红、绿的按键进行二选一的投票,根据投票来选择关键剧情、决定故事的走向。

往近了说,这种互动的概念,冒险游戏更是司空见惯。

在冒险游戏中,玩家的每个决定都会改变角色的命运,导致游戏往不同方向发展。

例如,互动电影游戏《晚班》(2016)、《底特律:变人》(2018)都有多重选择的故事线和N个不同的结局。

《晚班》有180多种选择,7个结局,并且不能回放。

《底特律:变人》有6个结局。

那么,《黑镜:潘达斯奈基》仅仅是互动冒险游戏电影化吗?它只是单纯地跟风和营造噱头吗?

我个人认为,并不是。

即便是它的形式设计过于刻意,但是形式与文本之间也是相互对照的。

立意依旧延续着黑镜的传统:平行时空、黑暗科技引发的恐慌感,自由意志的思考……

斯蒂芬是《潘达斯奈基》游戏的操纵者,而身为观众的我们也在操纵着斯蒂芬。

但是,不听使唤的手、突如其来的征兆,都让他感到冥冥之中有一只上帝之手在操控着他。

他甚至仰天,对操控的你我进行发问。

这时,你我就会感受到命运不受控制的无力感。

当然,Netflix不会错失这次的插入广告的时间。

它主动接话,将你我与斯蒂芬进行对话。

此时,你是惊慌失措,还是洋洋得意?

可是,当你享受和漠视的时候,想过自己有没有被操控呢?

当你的选择走到尽头,重新轮回开始,不断循环,继续寻找不同的可能。

但是,你的每一次选择都会带来的恶果,对时空产生破坏。

例如,电影中有一个“不断在刨土的狗”的情节。

斯蒂芬的父亲永远不明白为什么邻居的狗总是在刨土。

直到故事后面,它才给出了答案。

《黑镜:潘达斯奈基》挑战了传统电影,赐予观众一种自由意志。

观众不再是被动凝视、接受导演灌输的一切;而是翻身奴隶把歌唱,直观感受到“我”的存在。

但是,这种自由意志真真正正的存在吗?

“减少选择,让人以为是自由意志在作用,实际是被他控制”。

看似有选择,但是其实没有选择,一切结局都是注定。

斯蒂芬是控制和被控制,最终就连观众也是被控制的。

所以,即便我们不断地点击着鼠标,始终还是被将引导到已定的结局。

你没有真正的选择权,心中所谓的自由意志更是不复存在。

而幕后的最大赢家只有Netflix。

它在操纵着观众,让更多人参与到这次互动电影中,掌握着一切。

从这点上来讲,《黑镜:潘达斯奈基》突破和立足点就是:借用交互来质疑交互!

当你质疑它在跟风和噱头的时候,它已经在反问这种跟风了。

因此,我认为《黑镜:潘达斯奈基》依旧保留着黑镜系列的灵魂!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黑镜:潘达斯奈基》也有它的局限性。

二选一的选择,这是对选择困难综合症的折磨。

10秒钟的限制,变成一种压迫,而不是观影的享受。

一旦选择错误无法逆转,只能等到结局之后重新选择,这消磨了观影的耐性。

更严重的是,它将观众锁死在了二元的选择之中,结局更是模式化。

因此,这种互动性锁住了无限的可能性,新鲜感也会逐渐丧失。

从2D、3D到VR;从电影院到流媒体平台,传统电影一次次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

如今,互动游戏化又成为未来电影发展的一个方向。

在电影诞生日12月28日,Netflix上线《黑镜:潘达斯奈基》,可见用意明显。

它给我们一个思考:互动电影是电影的未来吗?

Ps.你看《黑镜:潘达斯奈基》的时候玩出了几个结局、彩蛋?欢迎留言,一起交流~

看不完的美剧,说不完的电影,想看更多优质佳片,关注公众号“影探”(ttyingtan),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后台回复“黑镜”,一起看好片)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