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凶手受审前装死,一个特征被看出,最后枪决
原标题:南京大屠杀凶手受审前装死,一个特征被看出,最后枪决
这是一段流传于战后押解日本战犯的故事,人物、时间符合史实,有相关小说《战后之战》,还拍成了电视剧,但飞春读传找了多日,就是找不到其中事件的正史记载。
其大概情节如下:
(谷寿夫被押刑场)
谷寿夫,1937年侵华日军第6师团师团长。
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第一个攻入城中的师团,也是南京大屠杀中仅次于首恶16师团的部队,残忍杀害5万多中国平民。
4个攻城的师团凶手中,谷寿夫是战后唯一从日本引渡回中国受审的。
作为一个中将,谷寿夫有一批极为忠孝的部下。得知他被引渡回中国受审,他们开始了劫狱行动。
在引渡回南京后,谷寿夫被暂时关押在上海小南门看守所内。
(谷寿夫被押回中国时,还提着暖瓶)
谷寿夫的老部下河野满少佐,重金贿赂了看守所副所长毕上清,为谷寿夫服用了特制药物,活人变死人样。
负责押解谷寿夫的国防兵,是南京国防部军法司特勤组派来的少尉军官,邢子健。
这个中国军人足智多谋,在夜里接到谷寿夫“高烧42度、心跳加速、心力衰竭”的消息后,立即赶往看守所,被告知人已经送往教会医院。
在医院抢救室,医生说战犯已经抢救无效死亡。
邢子健查看死者确为谷寿夫,没有呼吸没有心跳,瞳孔放大。他只得向上级汇报此事。
(押解谷寿夫的中国军人)
然而,走出医院的邢子健总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为啥人说死就死?为啥不往看守所附近的国立医院送,反而送到偏僻的教会医院呢?
邢子健决定回去再看看。
他借口自己肚子不舒服,再次来到医院太平间观察谷寿夫的尸体,用手一摸尸体还没有僵硬。这不正常,人死后很快变硬,但谷寿夫的身体还温热。
邢子健发觉其中有诈,立即布置部队把医院悄悄包围,自己埋伏在太平间。
(配图)
不多时,河野满带几个日本人抬着一个东西进来。
原来,他们在外边杀了一个中国人,企图用中国人的尸体来代替谷寿夫假死的尸体。
在他们狸猫换太子时,邢子健带兵冲进来抓了个正着。
谷寿夫被安全转移到另一个监狱,2个小时后身体各项指标慢慢恢复。
最终,1947年3月10日,谷寿夫经过南京军事法庭的审判,被依法执行枪决。
(判决谷寿夫死刑)
这段大快人心、充满民族自豪感的小说,情节比我叙述得更加惊心动魄,曲折复杂,还有男女感情戏。但遗憾的是,在南京大屠杀的相关书籍资料中,找不到谷寿夫越狱事件的记录。
小说取材于现实,可能是其他无名战犯越狱的事实被文学家们改造升华了。
前几天我在一本上海监狱的官方杂志中看到一份关于日本战犯的记载,是日本间谍中野久勇越狱被抓的真实记录。估计后人把它加工写成了剧本《战后之战》。
谷寿夫在小说中叫“石岩夫”,邢子健在小说中叫“邢剑”。一些自媒体作者把小说当成了历史来写,飞春在此说明。
【本文参考:《战后之战》《南京大屠杀:事实及纪录》等】
相关文章
-
朱元璋后代中,竟然出现了一位悲天悯人的善心王爷,实在罕见
-
如果康熙能听索额图的话,那么现在我国领土将多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
武则天墓前的61个“断头人”,头颅被一老农发现,终于解开来历
-
史上负责搞笑的军队:三十多万的意大利军队,攻不下五万人的法军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丨讲好丝路故事扩大合作共识
-
二战后,几十万日本侨民滞留中国东北,他们最终是怎样的结局呢?
-
下埃及的都城格尔塞,出土异样青铜器,一开始谁也叫不出它的名字
-
[图文]鸦片战争清军用妇女便器迎敌其实是遵循明代遗法
-
天才张衡: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学哲学绘画机械制造无所不精
-
河南老农拿出一个旧布包,政府领导一再追问,揭开老人惊人身份
-
蒙元为控制高丽,下嫁公主,最后一位终于嫁给爱情
-
组图:战争不仅是地狱,也是离别,亲人离别的场景如此触人心弦
-
印在一元人民币上的侗族女孩,如今现状如何?
-
最失败的反劫机行动!特种部队连劫机者长相都没搞清,还误杀乘客
-
美国声誉最差的总统:在任两年碌碌无为,丑闻缠身被妻子毒死
-
克兰普-卡伦鲍尔:默克尔女接班人,未来的德国总理?
-
《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是神话?可能是真实历史事件
-
日语的起源:汉语在日语起源、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
神医孙思邈活了141岁,临终前为什么告诫徒弟一定要毁了“五石散”?
-
渤海湾开发60年,为何千亿方天然气田最近才现身?
-
此战双方共投入200万兵力,发射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100万人
-
沙威笔记|从历史到未来:马克思的眼光
-
《扫黑风暴》麦自立被埋在哪里?李成阳挖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
-
惊了丨二战时期美国竟没有可用的重坦!那我们玩的又是什么?
-
为何印度一直自认为比中国强大?印度方面:曾3次打败中国!
-
俄罗斯人不是崇尚肉搏吗?为何二战有那么多狙击手?
-
武耶之战:决定法兰西千年命运的日耳曼系较量
-
上甘岭战役,隐瞒了半个世纪的秘密,世界权威军事院校都把它做为战例写进教材
-
斑马为何身披黑白条纹?研究发现或为躲避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