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不是第一人称 竟然是兵器
原标题:“我”在古代不是第一人称 竟然是兵器
“我”字在现在是第一人称的表达,在古代竟然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筢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三角刺砍将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难以保全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那时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至于“寡人”,更是大众用词,《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等等,“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了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
文章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
-
打下谅山后 许世友在越军女兵营看到了这样一幕 当即大骂:无耻
-
楚汉战争:刘邦项羽决战之地在何处
-
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六旬老太急忙赶来:毛主席,斯大林来没有哇
-
肢龙:欧洲小型食草恐龙(长4米/疑似甲龙的祖先)
-
盘点史上死得最惨的十大战神级人物:古代十大战神
-
有奖 |醉酒裸奔、打仗、家暴,看完这些你还敢喝酒吗?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有一项制度日本等国纷纷模仿
-
海特兰龙:亚洲巨型蜥脚类恐龙(仅一节尾椎出土)
-
小型恐龙:加斯帕里尼龙 三个标本均发现胃石
-
新田:把新田党史学习当大事
-
山东三件“国宝”即将亮相《国家宝藏》林心如充当“守护人”
-
寐龙:辽宁小型食肉恐龙(长1米/与鸟类有亲缘关系)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你是这样的人!
-
唐宣宗与泾县水西寺——且说“风光”在水西
-
讲好新的淮海战役故事
-
似鸵龙:北美洲小型食草恐龙(4.3米/类似鸵鸟的恐龙)
-
他们穿裙子不为女装而是为了保护大腿!浅谈中国古代战士腿部防护
-
巴洛莎龙:阿根廷超巨型食草恐龙(长30米/距今2亿年前)
-
水泊梁山十大高手排位 武松竟然只能排在第十位?
-
杨斌蓝图宋念申杜乐|历史中国的形成、构建与方法意义(上)
-
见识:消灭“村霸”,恢复“乡绅治理”模式可行吗?
-
中国第一大姓,建立史上最多政权,统治到了国外
-
盘点历史上那些“闻着臭、吃着香”的食物
-
史上最牛的官员,一人担任6个国家的丞相,最后却被车裂而死
-
金翅大鹏雕已经得长生为何还要吃唐僧肉得问它师父
-
陈圆圆临终遗言为何责怪吴三桂?陈圆圆到底是不是乱世红颜?
-
大写的结论:曾业英先生搞错啦!既有孟博,又有击椎生
-
雍正是几阿哥 康熙九子夺嫡为何唯四阿哥胜出
-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 蔺相如以及廉颇的故事